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日常意识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中,民众意识这一研究领域却显得冷冷清清。作者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处世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与宗教信仰等文化心理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是一种不可低估的传统力量,如何对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怎样加以改造,使之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里提出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全球化是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时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它对中华民族向心力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全球化的资本逻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向心力增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却冲击了社会主义理想在人们心中的吸引力;政治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力量以及其影响力,但也强化了人们对国家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文化全球化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却也使我国更加理性自觉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全球化刺激了"全球主义"与"世界主义"话语的兴起,也使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力量得以涌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能创造出辉煌的汉唐盛世、明清繁荣,却没有给现代中国带来发达昌盛。传统文化中有没有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形势并促进其发展的东西呢?我们又该怎样吸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文化呢?本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质性的不变因素,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少学者将精力投注在中国与西方这两条源远流长而又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潮之中,并发现了许多等值而又异趣的内容,例如,中国人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具有品味性强、直观性差,写意性强、写实性差,伦理性强、宗教性差等特征,而西方人的审美和艺术传统则与之刚好相反。这些等值而又异趣的内容显然是在中国和西方民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然而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这种现象形态的差异是否有着更为悠久的文化基因呢?也就是说,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国与西方民族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否在其产生之日起就有着不同的文化途径,而这种不同的文化途径又潜伏下其以后差异的历史根据呢?由于年代的久远,材料的匮乏,我们一时很难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做出一个简单而又明晰的结论。姑且做以下三点假说。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化价值冲突和文化碰撞亟需学校德育做出自身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面对滋生于经济转轨中的市场文化,德育应做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惯性力具有双重性质。德育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应持革新精神,使继承与革新二者统一。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有代表现代化进程方向的因素,亦有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相逆的因素。学校德育必须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化文明。无论面对怎样的一种社会文明,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科学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于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荒诞文学是在西方荒诞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两者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西方荒诞文学具有人类寓言的特征 ,与具体民族国家的社会背景不构成特定指认的关系 ,而中国荒诞文学则具有民族寓言的特征 ,与中国的社会背景形成明确的特定指认关系。本文拟从中西文化交融和接受的方式的角度 ,对中西荒诞文学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如同中国近代其他杰出人物一样,孙中山也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因此他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才能将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孙中山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进入一个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L经建立并逐步完善,传统价值观影响的衰微,西方价值观东渐,我们在中西文化的做荡中必须重新审视作为积淀在民族心理文化深层次中的社会价值观,以期构建一种新的主体价值观,使之积极地影响人门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规范。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而儒学实质是一种伦理学或道德形而上学一因而建基于儒家学说的中国文化模式,必然在内在结构和价值取向上体现伦理型文化特征,中国文化中"仁--礼'泊O社会结构,"主善'估认生主题和行为规范,"中庸…  相似文献   

11.
道家是中国本土化思想的代表,对整个民族意识的塑造、民族习惯的形成、民族行为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视域下,社会道德缺失、人际关系紧张、人与自然关系微妙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制,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共融的生存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回放中获得启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传统文化的实质与核心,正确的对待、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效的克服文化守成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醇化道德、传承文明、协调关系、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深入研究道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的影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必要的任务,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结合,使人们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是近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西方政治体制模式促进了李大钊对民主政治的孜孜追求;西方民主精神塑造了李大钊作为民主斗士的精神风貌;西方文化的进化论根基给予了李大钊以进步的社会历史观。然而,李大钊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观照和接纳,既表现出引进西方文化的开放心态,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心理选择机制,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李大钊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的个人、家庭、社会、政治都围绕着孝。源远流长的孝文化,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与政治氛围中,逐渐理论化?又如何从人性天伦的彰显,逐步演进为具社会及政治意义的慈孝文化?这样的儒家理念必须在不同时代中都发展出适应时代的新意义,才能在漫长历史中不被时代抛弃。反思并提出其现代化意义,便成了时代人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厘清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起源,梳理慈孝文化理论化的历程,澄清在传统中国统治阶级推广下慈孝文化形成的社会功能,反思慈孝文化在历史递嬗下的逐渐僵化,进而提出慈孝文化的现代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建构论与"族群—象征"论是西方两种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二者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历史、现代性与地方能动性之间形成了张力。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历史传统场景下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撒拉族族源传说口述文本,动态地呈现撒拉族在挤压、推拉的民族关系格局中不断形塑自身的过程,揭示策略性的文化建构如何延续民族社会,并进一步说明文化机制对民族生存的独特柔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文化,不同的家庭文化又反映着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传统习俗和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差异,既是造成中西家庭文化差异的原因,也是中西不同家庭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只有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差异,才能通过审视他国文化而更进一步地了解本国文化,才能使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鲁迅在他的这段文学活动时期,正是外国各种文化思想涌向中国,并在与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相激相荡中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改造.在这中间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民族传统,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是一个相当陌生而又无可回避的问题.鲁迅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开始于日本留学期间,以后也一直没有中断过.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鲁迅,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完全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把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统统看成是“封建文化体系”,要彻底打碎。与此同时,又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叫嚷什么“要横的移植,不要纵的继承。”还有人认为鲁迅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是在打碎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产生的。鲁迅究竟怎样对待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从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的演变是一段生动的历史,它正好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在日本冲突与消融过程中的不同命运。在古代,中日两国作为东方形态的文化,它们之间既有着各自的民族特点,又有着十分丰富的交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因为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借鉴来的,正如北欧人民同地中海地区人民具有共同的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一样。但是,这种状况到了近代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它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冲击,日本文化逐渐同传统文化诀别,中国文化从整体上让位于近代西方文化了。这是历史使然?然而,在日本这样一个东方国家却变异得如此显著,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文化如何在城市中落地生根并不断适应城市的变化发展,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突出的民族问题之一。坐落于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的老字号济安堂王回回狗皮膏药铺已有400多年历史,几代王回回家族应对城市和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在迅猛的旧城改造背景下,不断对老字号遗产进行更新换代,在保持传统与适应时代的平衡中完成自身的城市适应和文化再生,为民族文化的城市适应和新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