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一般论者都认为朱光潜的前期文艺观①是“超现实”、“超功利”的,认为他一向“鼓吹艺术对现实与功利绝对超然”,“竭力否定艺术与现实、艺术与政治的联系。强调文艺“超现实”、“超功利”的一面,在朱光潜的前期文艺功利观中确实存在,这在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产生过非常消极的作用。但是  相似文献   

2.
站在近代这样的时代峰颠上 ,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的学者 ,在他的学术中已经透露出了现代的气息。在美学思想上 ,王国维一反中国传统的“功用”主义思想观 ,提出了他著名的“非功利”美学观念。在王国维看来 ,艺术是超功利的 ,具有其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无疑提高了艺术的地位 ,为日后中国建立独立的艺术精神提供了先验 ;在美学术语上 ,王国维由传统术语经由阐释而转为现代性和由西方引入美学术语这两条途径 ,提出大量的现代美学术语 ,并且在他的文章中加以应用 ,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性的一个表现。总之 ,王国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后人加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虽然深受西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这一文学观念的影响 ,但他们并未全盘接受这一观念 ,而只是与其产生了局部的共鸣 ,即在艺术发生学上坚持“为艺术而艺术” ,但对艺术产生后所具有的社会功利作用却积极认同。这就使前期创造社与西方唯美主义有了根本的区别 ,创造社是对“为艺术的 (而 )艺术”观念进行浪漫的变形后 ,借以表达对艺术特性的重视 ,要求艺术表现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京派小说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作家在创作中,远离政治,超越功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论。京派作家讲究文学的品位,强调“自我”和“性灵”的抒写,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接受庄禅哲学中的朴素、自然的美学观,形成了超然、平和、冲淡、缅邈的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5.
“游戏说”是西方关于审美本质和文学艺术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它曾经风靡一时,影响深远。本文试将其有关方面涵义综合于摄影美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 关于文艺起源于“游戏”这一概念,首先由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他说,美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尔后,德国美学家席勒又称之为人的三个冲动之一的“游戏冲动”;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艺术与游戏都是过剩精力的自由发泄;及德国美学家康拉德·朗格的“游戏是儿童的艺术,艺术是成人的游戏”等等,这个学说经过他们的补充而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然而,文艺起源于游戏的观点,已经成为现代西方艺术超阶级、超功利论的重要内容。所谓“游戏说”,其主要论点是:人们  相似文献   

6.
本质为道德价值观的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在两宋,更成了伦理思想斗争的中心。在两宋激烈的义利之辩中,司马光的义利统一观最富合理性。司马光自称以“朴儒自守”,但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却并未死守儒家正统的“重义轻利”的戒条,司马光认为,道德并不排斥功利。恰恰相反,道德必须蕴含功利,道德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追求的特有功利性,道义必须以一定的功利为其指归。他明确指出:“夫唯仁者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圣人者……以利人为仁”;“道者,所以保天下而兼利之也。”肯定了仁义道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7.
一、庄子的“道”和船山的诗歌美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船山是一位具有批判性、总结性的大哲学家,他扫荡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唯心主义,批判而终结了理学,把旧哲学唯物主义提到中国封建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船山的诗歌理论亦具有总结精神。他从审美观照出发,由情景关系入手,以审美意象为核心,以艺术境界为归宿,建立起自己的诗歌美学体系。在他的诗论中,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功利、反对以学问代替艺术的纯然审美情感和空灵态度。他多次用“神”、“神光”、“神韵”、“灵府”等术语褒扬佳作,而把训诂注疏式的  相似文献   

8.
<正> 成仿吾是前期创造社的主要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长期以来对他的专门研究不多。尽管有些论文对他有所涉及,但论述过于简单,结论也值得商榷。本文拟对其前期文艺观作一述评,以就正于同志们。(一) 不少学者一直认为成仿吾在前期创造社的文艺观,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主义”,他属于“艺术派”之列。我们知道,所谓“为艺术而艺术”,是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颓废  相似文献   

9.
扬雄是西汉大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家。在音乐领域,他提出了“比耳”(即悦耳动听)、“雅正”、“和”、以“悲”为美、音乐有相当的社会功用等音乐美学观。一方面,他阐发了儒家音乐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突破了儒家音乐思想的禁锢,探求了音乐“追求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善和功利”的天性。  相似文献   

10.
<正> 尤凤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坛新秀,《月亮知道我的心》是他创作的第一批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作品曾以其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象一行幼稚而浅薄的脚印,记录了近两年来走过的一段路”。说是“幼稚而浅薄”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这一行“足印”确实也标志着他所走过的路子;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要求,向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处突进。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与作家的社会功利目的一向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凤伟在《后记》中借用《月亮知道我的心》中欧阳娟的一段感想,表达了自己从事文学活动的动机:“这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表达了青年人对他们古老而质朴的祖国,对养育他们成长的勤  相似文献   

11.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提出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即他极力贬低再现写实性艺术,并为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艺术实践作直接的理论论证。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基本特点绝不在于对现实的再现,而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在一切艺术中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也就解决了艺术的基本性质。这性质即“有意味的形式”:“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①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②,“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正> 朱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诗人,也是艺术美的辛勤探索者。他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但他那些闪烁着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光彩的见解却是值得重视的。三十年代初,曾有人说朱湘的新诗美学是“为艺术而艺术”,称他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后来,有的研究者也认为他的文艺观是唯美主义的。应该承认,朱湘曾受过唯美主义的一定熏染,也说过文学要表现“自我”这类话,并在一九二六年前后参与过新诗形式运动的倡导,强调过诗的形式美的重要性。但是不能据此断定他的美学倾向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就是唯美主义。对此,我们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辛氏诗词可分三个“层类”。第一层类是他的部分投赠酬答诗词。这些作品重功利、重实用,在创作思维过程中,事理物象同它所表述的意义之间,只存在某种单向共建的关系。第二层类包括他的大部分诗词。这些作品重抒情言志,在创作思维过程中,直观经验性的感性热潮占主导位置,呈现出缤纷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三层类是他极个别的诗和少数词。这些作品无明确的社会功利和个人情志的宣泄,而纯粹为审美观照,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想象、联想、记忆、幻觉等竞相活跃,形成多元指向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米芾“得趣”的审美内涵,带有一定超文化理性与社会伦理、功利和“游”、“玩”、“戏”的特点,它所要表现的是人的本真性灵与情感意绪;由“集古字”到“不知以何为祖”的艺术创造道路,显示了米芾高度自觉的艺术创新精神;“无刻意做作乃佳”的审美理想,则是米芾所追求的乘兴而为、不思而制、天真自然、意趣横生的艺术境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3,(12):143-149+178+2
文学美育是文学教育功能的一个维度,与文学德育、文学智育功能有差异又有联系。文学美育的根本效应是陶冶人之情感,丰盈人之感性世界,提升生命存在之自由度。不同于文学德育的理性和“功利性”特质,文学美育有其“非功利”特质。西方浪漫派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文学“非功利性”,突出了文学对人的感性世界的张扬与呵护,也为我们今天认识文学之美育功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佐证。文学美育让读者在情感的浸染中使其心性或感性世界趋于丰盈和温润,提升人的情操,从而达成对人性的呵护与滋养,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功利”之“功利性”。我们对文学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和智育等一般“功利性”层次,而应在强调文学之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同时重视并发掘文学之美育功能,进而拓展、凸显和提升文学“作为”的空间与效度。  相似文献   

16.
在论及革命文艺的审美特征时,毛泽东把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看作“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既肯定了革命文艺的创作具有功利目的,也肯定了接受主体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指出:“在现今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的,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主张艺术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脱离人生之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欧洲的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着坚定的自由理想.其自由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生命的永恒;二是追求生命的自由.他是捍卫生命自由和永恒的“斗战胜佛”.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张扬,到自我改变,最终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他的人生境界也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即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他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8.
一文艺与功利、道德、宗教、科学等在价值取向上的认同使文艺与整个社会文化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异又使文艺显示出它之所以为文艺的特殊性。功利、道德、宗教、科学等对文艺构成了一种价值参照关系,正是在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科学价值的参照之中,文艺的价值取向才能得到清晰的界定。文艺价值与功利价值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体性的,就连“艺”或“艺术”一词的本义也是指功用性、实践性的技术或技能,如汉字中的“藝”字本来是指种植的技术,而拉丁语中“艺  相似文献   

19.
李贽的名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并非探讨民众物质利益,而是通过对佛教义理“色”与“空”的论述,探讨道德修养问题,以往学者不注意全文,断章取义故有上述误读。李贽重视社会功利,并以此作为评判人物的重要标准,其结论多与儒家的主流意识相异,且构成挑战。李贽又崇尚道义,提倡真心为人。在他理论体系里,功利与道义非但没有矛盾,而且彼此包含圆融无碍。他的思想理论不仅有创新,而且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艺术二者同为人类古老、深沉、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典范表现,有着解不开理还 乱的综结。作者就二者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性这一特征进行了比较。就共性而言,首先,二者 均强调对世俗世界状况境遇的突破与超越,并经由此突破与超越,实现人生境界的根本转变 ;其次,二者对物质性实用功利均采取规避的态度。就差异性而言,宗教往往在人之上悬设 出超越的救度者,而艺术将救度(者)置于人之内;宗教的超越借助于信念,而艺术的超越 借助于想象;宗教超越实用功利是因为有一个精神性功利目的,属自觉行为,而艺术超越功 利是自发性的,在精神性功利追求方面,艺术比宗教更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