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国家的道德正当性危机.本文认为,这一危机在主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自由主义一方面要求国家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基于个人自由的道德优先性反过来否定国家的道德正当性,甚至批判国家是一种道德的“恶”.但这样一来,国家就很难在道德上要求个人的真正服从.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危机,本文从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在早期现代兴起的主要动因,就是解决西方基督教世界内部的“神学政治问题”,也就是宗教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政治哲学之父”马基雅维里将国家本身去宗教化和去道德化,使它变成一个纯粹的人为建构.在此基础上,霍布斯建构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国家观念.而洛克则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对国家的绝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捍卫个人自由相对于国家的道德优先性.卢梭和黑格尔一方面接受了霍布斯和洛克的现代性前提,另一方面试图消除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辩护.但是,这种辩护无论在现代自由主义,还是在左翼激进主义那里,都没有得到承认.本文的结论是,要想重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我们必须站在一种超出现代性的更高视野去反思现代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完全的权力"和"绝对的权力"是现代国家主权理论最重要的理论渊源.教皇和教会在政治和法律理论领域作出创造性贡献是出于激烈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教皇英诺森三世发明了"完全的权力"论证其权力的至上性,以便在与神圣罗马皇帝和诸王的斗争中占据政治和法理上的优势;教会法学家约翰·条顿、劳伦修斯作出了有力的推动;奥斯蒂恩西斯则创造出"绝对的权力"和"普通的权力"这一重要区分系统地阐释了"完全的权力",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政治观念的走向,现代国家主权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脉络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刘瑞兰 《社科纵横》2014,(5):127-129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而自由主义则是西方历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学说,两种迥异的学说影响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中国政治讲究"合",追求大一统,而自由主义注重"分",注重权力的制衡;中国无宗教背景,因而在内在自律上不如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由此而来就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强于中国人;儒家重集体,集体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而自由主义看重个人,个人的价值、尊严、利益等成为政治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伊格尔顿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批判的总体思路是沿着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问题提出的大背景来展开的.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引论>中所讨论和批判的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无一例外也全都是政治性的,只不过它们大多以一种学术的、纯理论的、"非政治的"姿态逃避、纵容甚至加强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权力系统与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6.
王志 《社科纵横》2011,26(2):77-80
国际关系中不同理论持有不同国家权力观,据此,本文区分了两种国家权力观,国家国内行为权力和国家国际行为权力。相对来说,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国际行为权力较小,国内行为权力较大。与此相反,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国际行为权力较大,国内行为权力较小。通过比较两种理论国家权力观,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存在缺陷,需要用综合、动态眼光分析国家权力及变化。  相似文献   

7.
施向峰 《社科纵横》2008,23(3):21-23
构建科学权力观是实现宪政文明之增进自由、维护人权这一价值目标必要条件,也是宪政文明建设的逻辑诉求.在人权保障日益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文主义渐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当代中国,惟有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在批判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权力观的基础上,调谐权力的必要性与有限性的紧张关系为基本主题,从本源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基本范畴的哲学维度深入、全面研究科学权力观,才能真正回应理论创新的需要与时代精神的召唤,并构建出科学的权力观,即以"权力由民出"为本源论、以"权力为民用"为价值论、以"权力受民限"为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自律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对于自由主义和民主理论有着重要价值的一个关键词,对它的解读牵涉到对政治哲学中许多其他概念的理解.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律的"涉己"层面,即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上,而往往忽视了"涉他"的层面,即他人和社会也应负有支持和尊重个人自律的义务.本文以康德的自律观为立足点,试图探寻一种可以适用于公共领域的自律观.  相似文献   

9.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 "乡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视角对儒家伦理"圣法心传"和"诛心之论"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虽然强烈反对"乡愿",但其"道德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实用主义基本立场使它具有一种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乡愿,康德则把伪善认定为人性中的根本恶,但认为在历史中恶能为善开辟道路,并通过将道德的根基建立于不可知因而也不可限定的自由意志之上而提供了对治儒家乡愿的一副解毒剂.  相似文献   

10.
唐土红 《太平洋学报》2010,18(12):10-18
权力的善恶问题很早便为思想家们所关注。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仅侧重在儒家政德"善"的演绎上,而在以"法治主义"为文化基因的西方,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权力仅有"恶",并"以恶制恶"。事实上,西方思想家有关权力善恶问题形成四个流派,即以权力理想主义为代表的权力之"善"说,权力契约主义为代表的"必要恶"说,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绝对恶"说和行为主义"纯科学"为代表的"价值中立"说。他们从各自的立场与需要出发,系统阐释了权力的善恶问题,从而构建了一道独具风格的权力德性思想的镜像。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2.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3.
袁忠 《探求》2018,(6):104-107
传统的"新闻无学"这一命题是从新闻的写作规范、编辑方法等技术层面来看的,而上升到社会人生人性的体验和人文学科的内涵传播这一角度,新闻学是有学科体系、学术意蕴、学问素养的。从新闻理论看新闻有"学";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有"学";从新闻从业者看新闻有"学"。传播活动也同样是需要深厚的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来支撑的,《读书无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业者应具备广博学识和坚实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吕乃基 《创新》2016,(1):40-46
自然辩证法的"焦虑"指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归属上的模糊,以及从业者本身在社会归属上缺乏根基。在学科上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以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以研究和参与这一发展道路为己任,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定位。独一无二的学科归属和深深介入的社会归属,是自然辩证法"自信"的无穷源泉。  相似文献   

15.
"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伦理"和"道德"的概念辨析,不是出于思辨哲学的形上偏好,而是因为它们标志着道德文明和道德哲学发展的诸历史哲学形态.孔子开辟的道德强势话语下伦理优先的"中国传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智的德性"高于"伦理的德性"的"西方传统",都经历了历史哲学的三期辩证发展,它们在现代都遭遇到伦理与道德的深刻矛盾.与西方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矛盾不同,伦理-道德悖论、伦理-道德二元对峙,是这一矛盾的中国形态.它表明,中国道德哲学与道德文明已走到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其历史哲学前景既不是传统性的"合",也不是现代性的"分",而是伦理-道德生态的辩证建构.伦理-道德生态,是其历史哲学的现代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8.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