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民工市民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或主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战略。农民工市民化包括了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时序环节,而且每一环节的推进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持。由于特殊的二元制度使然,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缺失与制度不当同时并存,阻碍了市民化的进行。只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逻辑起点,进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土地退出制度、户籍进入制度、社会保障融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有序转移,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形势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把全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于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着力破解农民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壮大县域为重点的多元化城镇化路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护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模式,从而推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统筹工作的推进,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也逐渐提上了日程。但是农民市民化并不是农民的户口解决、户籍制度的改变那么简单,要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关键在于实现行为主体(即农民)本身的转变。文章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现阶段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乡统筹工作的推进,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也逐渐提上了日程.但是农民市民化并不是农民的户口解决、户籍制度的改变那么简单,要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关键在于实现行为主体(即农民)本身的转变.文章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现阶段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结构化特征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视角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来自于制度障碍、人力资本障碍、社会资本障碍等。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就是要在当前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下整合各类配置性资源,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期通过各种要素的相互结合和互动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农民工城市化、市民化的转移步伐,但由于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既需要国家户籍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又要从劳资关系角度保护农民工劳动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从多方面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资源的统筹.在重庆市“千万农民变市民”的社会大试验中,教育与培训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重庆市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存在较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根源在于资源统筹乏力.应当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重庆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资源统筹.文章对重庆市实施制度、机构、经费、师资、信息资源这“五大统筹”和统筹模式变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是农民市民化的两大主体.农民市民化是进城农民与居村农民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此相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应包括两条相对应的路径:一是"城市异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大中小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实现部分农民异地市民化;二是"农村就地"转移路径,即通过发展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吸引更多的居村农民向特定地区聚集,实现部分农民就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市民化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然而农民的市民化在推进过程中,受到外在的体制环境以及农民自身的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并努力清除农民市民化的障碍,有利于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公共服务角度分析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现状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积极影响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逐渐覆盖农民工,且不断改革和完善;消极影响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对农民工供给不足,且仍然与市民有别.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扫清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由中央财政对劳动力输入地城市进行适当补贴;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从融入的内涵出发构建科学、高信度、高效度、较为规范的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对湖北省进城务工人员融入程度进行简单评测。分析提出完善就业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工作";完善住房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居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有保障";完善媒体宣传报道,让进城务工人员"有形象"等措施,以进一步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和724份问卷调查数据,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测评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综合得分较老生代农民工高出0.157 766。文化程度、务工年数对农民工融入城市有正向作用,年龄、婚姻、兄弟姐妹数等变量影响不显著。是否有亲属在政府部门、参加同乡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显著。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因区域和企业所有制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老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则只受文化程度和务工年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提升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427份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构建系统全面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OLS回归、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在不同的分位点,心理健康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父母随迁状况、家庭中在外一起务工人数等控制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产生显著影响。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关注、重视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保障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融入度的农民工,差异化制定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措施,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社会网络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建构城市融合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的测量是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重要议题。由于学术界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内涵、外延仍有不同理解,因此不同学者选择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不同方式选择测量维度和指标体系。测量方法上,也有多重指标法与单一指标法之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其住房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多数农民工租房居住在房价比较低廉的城中村,但近年来大范围的城中村拆迁,使他们失去了这个主要的居住地,农民工的去留已成为很大的现实问题。当前城中村拆迁补偿主要涉及的是当地居民,而对作为房客的农民工在此过程中的损失尚未考虑在内,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提出相应对策补偿拆迁过程中农民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一直存在的二元制社会结构、市民的社会歧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注和容纳不足、农民工社会交往面窄以及经济窘迫、见识短浅带来的自卑感等,造成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心理障碍,让城市的农民工始终觉得自己不是广大市民的一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通过成人教育这一途径,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指导,协助其打破内聚式的社交网络和消除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让农民工找到城市的归属感,可以积极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9.
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文化融入逐渐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测度指标之一。利用北京市"城中村"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对首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贫乏、满意度不高。闲暇时间少、收入低、社交网络窄是影响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加强宣传,扩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经常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武汉市150位维吾尔旗农民工的调查发现,由于未能熟练掌握汉语、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职业培训、固有的文化差异以及部分市民的误解等原因,身处内地城市的维族农民工作时间长,劳动保障水平不高,就业途径狭窄,社会交往少,缺乏归属感,情感孤独,生活质量不高,难以迅速融入内地城市生活。为此,应积极完善城市民族社会融合政策,管理与服务并举;提高维族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增加民族间沟通与交流,消除双方偏见,以逐渐增强维族农民正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创造内地城市居民和维族农民工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具有包容性的环境,提升其城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