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启蒙到普世──刘再复文学思想的一条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有文学评论家、文学鉴赏家、文学考据家、文学理论察、文学思想家之分。最为难得是文学思想家。所谓文学思想謇.就是在文学思想领域里能够“从思想方法开始进行变革”的人。刘再复先生则属于文学思想家。他始终是以自由思想家的身份从事着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在他的文学思想中贯串着一条由启蒙到苷世的主线。20世纪80年代。刘再复是以一位启蒙思想战士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的。来到海外以后。他不仅没有停止自己的思想。而且向着更高的境界升华,从启蒙升华为普世。所谓普世.就是以世界的眼光,探索人类文化的深屡共性,打通中外文化的气脉,探究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走出狭隘的“民族经验”。走向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他对高行健的《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一系列作品的评论.就是见证.也表现了他作为文学思想家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说是初、盛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思想可用“完美”二字概括,即功用的“完美”和艺术的“完美”的统一。加之他所强调的“风雅”、“吟咏情性”及更为具体的要求(如“风骨”、“滋味”、“文采”、“声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张说的思想较“四杰”、陈子昂等人更为全面,也更为现实。他本人的创作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又由于他特殊的政治地位,使他对盛唐文学的影响非同一般,也使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胡适文学思想中富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呼吁创造“活文学”和“真文学”,消灭“死文学”和“假文学”.具体而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批判摹仿古人、不能表情达意的死文学,倡导随时而变、善于表情达意的活文学;其二,批判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假文学,倡导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胡适文学思想中之所以富有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一方面在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以为己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他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人们对曹植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论述已是洋洋大观,但对其美学思想方面的探讨却寥若晨星。诚然,曹植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也没有先秦诸子那种闪烁着美学光辉的哲学论著,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自然具备着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历程。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其创作入手,就曹植对个体人格美的推崇和追求、“雅好慷慨”的审美情趣、文质并重的创作原则三个方面,对曹植的美学观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以此就正于诸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的复古主义文学观包括将“文学”的概念回复到先秦时代,倡导诗文创作应该宗法于魏晋等。然而章太炎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曾激烈地批判传统,又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学进行抵制,最终退化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章太炎的复古主义文学观体现了其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所蕴涵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正> 唐寅(唐伯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成就很高的文学家。遗憾的是解放以后出版的各种文学史都不列其位,是否因为他是画家而忽略了他的文学创作,抑或他未入“士大夫”之林而不传?不得而知。幸好,唐伯虎的文集尚存,有作品可资佐证,我们就不妨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看看他的文学成就够不够利入文学史,够不够称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研究他的作品和文学思想的人很多;把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研究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人也不算少;把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研究他的革命业绩的人虽然不多,但在上述两个“伟大”的研究中多阐述了他的作品和各种思想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也还是不小的。唯独对“鲁迅与自然科学”这个题目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一组“论丛”,旁证博引,把鲁迅一生著译中凡是涉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思想,全部介绍给读者,形成了既通俗易懂,又深入全面的一部“科普读物”,象公盾同志的约三十万字的《鲁迅与自然科学论丛》,还是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章太炎的文学观,似乎已有定评。许多学者指出,章太炎的文学观是保守的,给以严厉的批评。笔者以为,章太炎的文学观,确有保守之处,如学者们所指出,他常站在小学家的立场上,定文学的界说,要求文学,这实在是牴牾难通的。但是,说章太炎文学观是保守的,主要原因还不在此,而在两个更敏感的问题上,一是说他主张诗文复古,二是说他反对白话文。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必然有他的文学思想。但是,屈原只留下诗歌,没有文学理论著作。他的诗歌中虽然有一些涉及文学思想的诗句,诸如“受命诏以昭诗”(《惜往日》),“发愤以抒情”“重著以自明”(《惜诵》),“窃赋诗之所明”(《悲回风》),“道诗作颂”(《抽思》)等,为数也很少。同时,诗句是精炼语言,很简短,难以和盘托出自己的文学思想。单独依靠这些诗句来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卓越的经济思想家。作为一个史学家、文学家,他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作为一个经济思想家,他遭到的却是历代封建文人的批评和责难。对于他的经济观点,有的大加鞭笞,有的曲解阉割。直到近代,司司马迁的经济观点才得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充分肯定。但是,他们又严重歪曲了其原意。司马迁作为一个经济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同其史学思想、文学思想一样,“究天  相似文献   

11.
张德瀛的《文学史》,是广东籍学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是在《钦定大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等法规的政治导向下编著而成的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官方正统教育特点,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文学和文学史的基本看法,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一般认知结构和理论水平,应该放到中国文学史学研究的层面来加以认识和重估。  相似文献   

12.
人们之所以在对林语堂的评价上产生分歧,林语堂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无地位,首先是观念问题,其次是评价标准与学术视野问题。实际上,林语堂是继梁启超之后,致力于融汇中西文化,将中国传记文学推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开了以散文形式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路,而且也开了现代长篇纪实散文创作的先声。因此,单就纪实文学创作而言,林语堂就为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如果联系小说等虚构文学创作,我们则更须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历史地位与文学成就。“林语堂现象”启示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除了要更新以虚构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与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领域外,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科学的史识、史观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14.
学界在谈到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时,往往只关注其叱咤风云的"三界革命",而忽略了他后期与文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考察这些学术活动,会发现他文学观念前后期的巨大反差,呈现出鲜明的从功利到审美的发展路向。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流变,既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文学思潮变迁的缩影,也是过渡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的"历史情境"中,许多研究者都将张资平与郭沫若等并称"创造社"四大金刚",而在文学史叙述中,张氏却始终无法摘去"三角恋爱作家"、"汉奸文人"的帽子.这之间的巨大裂痕,原因主要有三1.权力叙事干扰了文学史家的独立判断;2.道德至上的历史伦理观,影响了文学史家的公正评价;3.文学史研究未能把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文学生产、消费系统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还应该有一部全面考察文学接受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利,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18.
谢有顺的当代文学批评在学界独树一帜,他从中国文学的闭抑精神中追溯至传统文化的专制、奴役思想与存在大限,从而超越了细枝末节的文学具象,以存在主义的敏锐直抵文学的精神内核,显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学术胸怀。谢有顺文学批评中的救赎精神、苦难意识与独立个性,对于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人文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思潮正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学观基本上是从作品、作家即创作范围来界定“文学”的含义的 ,这种思维定势导致不少人把文学思潮等同于创作潮流。文学艺术事实上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文学思潮属于观念层面 ,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系统。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20.
明代台阁派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前期文坛,台阁派是一支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成员多是官居台阁的官僚文人。关于明代台阁派文人的创作,古今批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通过认真分析台阁派形成的原因,它的形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和明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他们应对时代挑战策略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总之,台阁派的诗文创作是他们生命意识的曲折反映,对于我们认识当时文人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