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音乐剧《演艺船》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引发了一场加拿大黑人质疑犹太权势的黑人权力运动,并由此引发了黑人对自己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质询。《演艺船》事件折射出加拿大黑人盲目追随美国激进黑人的足迹,试图建立一个标志黑人非洲文化的社会,将黑人与犹太人的民族关系定义为受害者与霸权者的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两个少数族裔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揭示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双重效应,也凸显出在多元主义文化下如何防止民族分裂和身份危机依然是加拿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犹太人在美国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族裔,这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其成功的表现。犹太人在美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少数族裔的犹太人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有着其深层的原因——犹太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与美国宽容、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之间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东方主义的思想在西方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东方主义的"幽灵"游荡在各种各样的西方文本中,其中包括电影。借助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美国大肆推行其文化殖民策略,电影是他们的一种重要武器。即使在当今发展势头良好的中美合拍电影中,仍可以清晰地看见美国人对中国的那种僵化的东方主义想象,对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在黑人民权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影响下,服务于特殊政治目的的“模范少数族裔”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出台,并在80年代再次兴起。这一时期也是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时期,从这两种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政治目的和精神内涵出发,可以发现“模范少数族裔”理论一方面顺应了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对一些主张表现出抵制意图。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对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存问题,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作家们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莫里森小说中展现出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的意义,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的觉醒,并最终寻找到在跨民族思维下少数族裔文化生存的策略,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如美国社会之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复杂新变。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主导之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并没有为少数族裔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族裔文化共同体传播的乏力和美国个体主义的流行,使得少数族裔文化在开放时代迅速零碎化、民俗化、边缘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文化民族主义理想伸张艰难。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以同化理论作为消弭异于其语言(英语)和文化的思想武器,造成众多语言少数族裔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得到满足。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呼吁每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都应该受到认可和尊重,并获得公平的权利保障。多元文化理论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文化透视的视角,厘清了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对制定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中隐含着的"文化霸权"和忽视语言少数族裔儿童本有的文化价值的倾向,为所有儿童提供了让个人尊严受到社会尊重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强调从文化意识层面建构民族主义。美国主流文学扎根于欧洲文化,带有白人身份的优越性。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有色人种的文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他们被消音、被沉默,文学评论家也是以一种审视异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在此背景下,少数族裔作家不断奋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寻求自身在美国文学的地位。“讲故事(storytelling)”的叙事策略对三类少数族裔作家发声的功用,以及如何利用“故事”构建自我在美国文学上的声音和身份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民族主义建构的“异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9.
肤色、性别与原生态文化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主要关涉点。与白皮肤比较而言,赫斯顿认为黑肤色等族裔特征为一种差异性的美。被界定为非主流草根文化的黑人原生态文化是黑人生存的策略和非裔文化身份的标识,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黑人与白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要进行种族间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和种族间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赫斯顿在文本中近距离地审视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倡导族裔内部平等、互补的双性和谐,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开启了一种有效的性别、种族、文化的诉求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南方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麦卡勒斯极其重视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她通过综合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使犹太人形象大都经由全知叙述者或视角人物呈现出来,既被赋予了"智慧与受难"的突出特征,又被打上了神秘化和女性化的东方主义印记。她在对犹太人形象进行文本再现时,选择怎样的叙述视角和选择谁做视角人物不仅是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而且是关涉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的意识形态问题。它既直接影响着再现对象的呈现样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再现主体的文化心态,同时还覆蕴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相似文献   

12.
从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模拟和杂糅西方主流社会普遍接受的东方主义对华裔女性的刻板化描写,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有效抵抗,重构了华裔女性的主体身份。这显然不是作者为迎合主流话语的自我东方化,而是美国进入族裔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的抵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聚焦少数族裔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迷茫、顿悟与成长,以身份政治、性别问题、少数族裔文化等内容为核心,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形势演变和少数族裔作家离散身份凸显,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呈现新特征,在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及成长主题等方面发生关键变化:小说时空叙事外延扩大;主人公自愈能力增强,成人仪式更具隐喻和族裔特色;成长主题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教化意义。这些新特征,对理解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之一,在其鸿篇巨制《文化的定位》中他提出了“混杂”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后殖民理论话语中消解文化霸权和两级对立的有效策略。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其文化身份呈现出显著的“混杂性”。在长达40余年的文学生涯里,休斯在其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将黑人的民族身份与“美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身份混杂起来,书写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他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混杂性”,这一相似之处表明巴巴和休斯在探寻少数族裔文化发展的出路之时,都有着包容的心态:他们坚持多重文化身份,倡导以边缘的繁荣实现对中心的消解,以最终达到各种文化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前一些关于少数族裔“隔都”的教育电影,其主要讲述教师试图以个体的超人意志,通过教育来救赎底层学生的故事,只不过在种族歧视、阶级不平等的背景下,其呈现的救赎神话,终究遮蔽不了这里青少年难以接受正常教育,被迫形成底层贫困人口代际再生产的冷酷现实;电影中反奇迹叙事之少数族裔底层青少年——隔都的“坏小子”们中盛行的反教育文化,展现了美国国家认同危机,映射了他们对白人中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失望与抗拒心理。隔都教育电影美学风格上突出的少数族裔特征和视觉化、听觉化特征,使其成为新的更酷的视听景观,表征了国家认同危机下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以其"20世纪黑人体验史"系列剧而著名。他对黑人历史的关注源于自身的创伤经历。从文化创伤角度来探讨,威尔逊作品中的一个持续主题是,作为背负历史创伤的族裔,黑人怎样能既不忘记奴隶制、种族歧视的痛苦历史,又要走出它产生的创伤阴影。通过分析其三部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只有正确认识理解过去、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相连,个体和个体发生关联、共同承担创伤,黑人才能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其作品体现出威尔逊通过对文化创伤的塑造建构族裔认同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何晓跃 《国际论坛》2013,(1):1-6,79
美国少数族裔党派取向的形成和变迁受到一定阶段基于利益诉求上众多变量的影响,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并存的特征。就目前而言,少数族裔在总体上倾向支持民主党,这是因为民主党比共和党更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但共和党若能在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取向方面作出有利于少数族裔的改变,西裔和亚裔的中间和独立选民转向支持共和党亦有可能。从长远讲,两党须尽力扩大其选民基础中的少数族裔规模以能在未来的选举政治中占得优势。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环境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边缘写作视为一种创作状态,从自身经验出发描写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命历程;从族裔身份出发,书写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19.
在《琼斯皇》中,显在的黑人叙事主体与隐在的白人作家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创伤主体的转换机制。基于黑人的个体创伤经历及苦难的奴隶历史,奥尼尔将琼斯塑造成一个表现种族创伤的经典形象。在此基础上,奥尼尔以仪式作为建构创伤之文化媒介,揭示了族裔融合过程中的结构性暴力。究其根本,奥尼尔的创伤书写是与爱尔兰裔白人的创伤情结相关联的,反映出少数族裔群体在种族主义阴影下的生存焦虑。在美国社会的主体框架下,奥尼尔以非裔黑人的种族创伤为叙事起点,而以少数族裔的合理诉求为最终归宿,彰显出族裔作家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20.
《狩猎愉快》中,刘宇昆借古老狐妖传说主动“复魅”东方,但这并非迎合西方的“自我东方化”式书写,小说也未重设逆向的东西方对立,而是多元立体地解构了殖民话语的权威性和始源性,对东方主义的符号表征系统进行反叛,并进一步想象着西方科学技术与东方文化沉淀之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互动乃至有机结合。小说超越了科幻题材固有的殖民主义者视角,古老东方成为想象科技未来与科幻叙事的另一空间,体现出刘宇昆“丝绸朋克”小说的创作意蕴,即包容异质文化、超越族裔界限、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