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开发性破坏等问题,传媒应承担起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通过舆论引导来提高全体民众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文章同时提出了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加强舆论引导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以来,传统文化逐渐从传承式的生活表征向创造性的生活展演转变,其作为财产的再生产性日渐凸显。从财产的视角来看,传统文化的当代变迁是主体实践的结果,沿异化到复归的迂回轨迹持续作用于民众日常生活。异化以传统文化与主体关系的嬗变为根本,以传统文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交替为前提;复归则是在财产私有制下,人们通过自愿参与传统文化的生产活动,重建传统文化与主体意志的关联,并为传统文化要素的赓续延绵提供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传统文化复归的外在推力,合理调配生产、交换和分配环节的紧张关系,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传统文化对民众通过生活、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3.
舞"高龙"是武汉部分村社春节期间重要的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独特的文化生态和深厚的龙神信仰使舞"高龙"在以宗族为组织结构的村落社会中代代相传。伴随着传统村落向城市的现代化转型,作为武汉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高龙"也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变迁,具体表现为:传统的民俗文化生态被瓦解,传承体系被重新建构,文化诉求从娱神转向娱人。  相似文献   

4.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苏州东部水乡妇女的穿戴习俗与规范,现在作为一种文化遗留物则处于残存状态。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变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功能性这一内在因素的变化,是推动其变迁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其活态,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纪念品,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以及结合特殊时空等方式,进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化被重新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原来的迷信标签不可见.这是中国社会在过去近二十年发生的一种趋势性现象,即民间文化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一方面,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从外来、从上来的定势,另一方面,第一次在广大范围内以共同承认的方式理顺了个人、社群、地方、国家、世界主流之间的文化关系.非遗保护运动参与、重塑着中国的国内及国际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贵州镇宁县布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对其保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保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给予了关注分析,以期对保护与变迁二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西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布响箭"的基本结构与比赛形式、文化变迁、传承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布响箭"是在特定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罕伯岱村为例,论述了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变迁后的现状,对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文化变迁中保护与利用好罕伯岱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们习惯于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意义固定的事物,忽视其本身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从而引发对于生产性保护中文化本真性等问题的争议。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其意义的转换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木版年画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和“意义混乱”现象进行考察,来探讨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重构”问题,认为只有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重构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文化精英所共享的、整体性的新意义,才能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产生“合力”,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是将此一遗产从无形态转为有形态的先决条件和手段,一切为保护而开展的记录,必须借鉴并实施为学术的记录,即科学的记录.记录是保护的第一原则和第一步骤.从研究性记录走向保护性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需要高度关注这一转折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一次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转身和转向.  相似文献   

12.
北京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抢救和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迫切地摆在了北京乃至全社会的面前。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职能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舀纸工艺作为一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契合文化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要求,把握主线,突出特色,加强其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是一个迫切而持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传媒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电影这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电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电影的文化消费属性和奇观审美性追求,又极易破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原生性.因此,只有电影工作者与民族文化工作者、文化遗产传承人三者的深入交流和紧密协作,才有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剧团和演员,对老一代昆剧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通过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教学,学者、艺术家与高校学生的对话推广,以及青年演员的个人专场演出,这样三位一体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致力于为昆曲遗产续写传承谱系,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发挥推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但是,湘西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只有真正努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真正守护住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过去几年,重庆市与湖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上演了一场"川江号子"与"峡江号子"的争夺战.这种"号子之争"现象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方法问题,即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空间,将一种文化事象分解为几种文化表现形式分别认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文化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天津大学的参与协助下,年画正在申请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毋庸置疑,年画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建设“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年画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该数据库正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建立开发。数据库的基础数据来自于历时10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普查保护工程”。包括该工程的全部资料以及不断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图文资料。通过数字化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保存、梳理、归类并展示,在保证这些珍贵资料安全的同时也为研究年画的各国学者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信息,弥补了年画数字化保护领域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立足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阐述了贵州独竹漂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根据贵州独竹漂具有的表演性和竞技性两大特征,提出对其进行持续性保护要遵循原真性、生态性原则,建议通过民俗旅游、竞赛、教育等路径促其广泛传播、传承和发展,走以大众化为主、竞技化为辅的发展路线,增强其生命力,坚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为民族文化添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