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坚明 《探求》2004,(6):57-60,44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作为事件发生时的地方行政军事机构———冀察政务委员会对这一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经历了坚决抗击日军侵略到幻想局部和平解决再到被迫守土抗战的曲折过程。冀察当局应对危机的种种举措,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这一事件和日后中国的全面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7):109-111
1937-1949年的抗战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印迹。在抗战文学史上,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发挥了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成为动员人民投身民族抗战事业的有力武器,而且探索了一条适合抗日战争和中国读者审美习惯的战争文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共赴国难、救亡图存、个人荣辱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时期的作品,可谓时代的产物、创作千载难遇的时机,成为丁玲创作的新基点,也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一种体现。丁玲的九部抗战作品都是一种民族的记忆与沧桑,既是珍贵的也是最值得保留的文学遗产,为后人研究人类历史,民族史,文学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丁玲的抗战小说为例,将民族学植入一种新的历史土壤和文化语境,从民族学的角度来探讨抗日作品中时代特色。抗战时代虽已过去,但是值得反复书写,不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体系,还是从人类自身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作品中"生存""道德"与"民族"的观念来研究民族史,尊重生命、爱好和平对于当下,更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明 《社科纵横》2006,21(5):118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的抗战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反击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日侵略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对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并且,在抗战中,人民力量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勃兴的一个政治文化派别,本文拟从民族国家想象和民族主义叙述的角度,力图发掘其对中国历史的清理和抗战建国的论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独创处,尽量给其以合乎历史的评价.他们以欧西民族国家的历史返观中国的战国时代,既看到民族国家建国的必要,又注意到民族国家将导致战争不可避免的弊端,这是他们十分深刻的地方.同时他们又提出改造国民性的迫切,但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回到战国时代从中发掘出"力"的一面,这又与鲁迅等提出国民性的内涵明显不同.他们提出抗战建国,但又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而他们从民族国家的角度重构中国历史,也可视为回应现实的一种诉求,等等这些都使得战国策派既富有活力又充满争议.  相似文献   

6.
68个春秋过去了,历史的风雨怎能吹熄我们心中卢沟桥的连绵烽火,和平的歌声又怎能隐去“七七事变”呼啸的枪声?抗战八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浴血反击的八年,也是铸就伟大民族精神的八年。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  相似文献   

7.
刘喜发 《唐都学刊》2005,21(5):43-48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形势和党面临的任务,适时领导我党我军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科学地预见抗战历史进程;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战的理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完整地提出了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造性地发动整风运动,使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领导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政治路线和纲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夺取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家广 《探求》2002,(Z1):41-42
一、以双向抉择的历史经验解决新问题 ,在“三个代表”中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50多年的执政历史 ,既是中国历史对社会力量的抉择结果 ,又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力量抉择政治活动方式的斗争产物。从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能否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选择执政力量的标准。近代中国各种社会力量 ,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了历史选择 ,但都未能左右历史发展 ,而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 ,则冲破重重难关 ,建立…  相似文献   

9.
深刻认识抗战文化的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先进抗战文化建设的前提.党认为,革命文化战线是抗日民族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的、重要的战线,党的抗战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必须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道路,建设“文化的军队”是战胜日本侵略者最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学问》2015,(3)
1931年10月初,奉天全境和吉林省的南半部被日军相继侵占,民族危难持续加深,整个东北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以谢珂、马占山为代表的部分东北军政官员挺身而出,率先组织起以东北军为主力的抗日义勇军,以江桥抗战为肇始,在黑龙江省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持续近半年之久的抗日高潮,揭开了国民政府组织东北抗战的帷幕。关于这一历史过程,学术界近年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受既往思维定势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过度强调领导人的自发抗战特征、模糊和淡化原东北军的主力核心作用等问题,从而使黑龙江抗战至今未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抗战高潮掀起的背景和过程再做考索,以期为更加准确、客观评价东北抗战的历史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北方论丛》一九八○年第二期刊登的黎光同志《爱国抗俄的署黑龙江将军寿山》一文,对寿山在甲午战争及庚子年间的抗战活动作了介绍,明确地提出了一些看法,读后颇受启发。本文仅就寿山在康子年间提出抗俄主张的过程以及这些主张的演变谈些看法,凡与该文不同之处,恭与黎光同志商榷。 (一) 寿山,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一九○○年一月继恩泽为署黑龙江将军,八月自杀身亡,任职仅七个多月。 寿山就职后,首先面临的是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是时,不仅沙俄攫取了东北的路权,强占了旅大,极有一口吞并三省之势;在祖国东南部、西北部以及津、沽近畿一带,列…  相似文献   

13.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14.
(一)为抗日战争立大功的浙赣铁路在纪念“七·七”抗战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为抗战立下大功的浙赣铁路。1937年9月10日浙赣铁路全线贯通。继京张铁路之后,它是依靠中国自己人才和国入自筹资金所建造的第二条铁路。浙赣,线之建成,不仅为国家增添了1000公里铁路,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国家所引起的强烈反响,非任何有限数字所能尽述也。回顾中国铁路建设之历程是一部道道地地的外国入侵中国史。自1865年以后,列强咸以铁路为利器瓜分势力范围。直至本世纪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0,(3)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江桥抗战"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在于此役是东北爱国军民有组织、有领导、有准备地"打响抗击日寇侵略中国的第一枪",而且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点燃了东北广大军民踊跃抗战的燎原之势,极大地鼓舞了举国上下的御敌斗志和信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抗战爆发前(1930-193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水平及所呈现出来的曲折性、不平衡性和两重性等发展特征作了翔实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汪蒋之间的政策分歧或权力之争是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主要原因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汪精卫在思想上的民族失败主义导致了他实践上民族投降主义的发生,这是他叛国投敌的罪恶根源;汪精卫投敌的契机在于日本的诱降和从中引起的他领袖欲望的实现;1938年10月继南京之后广州、武汉的沦陷,使汪精卫认为这已标志着中国抗战的失败,所以决然从重庆出逃,直接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使用“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表达对中华国家建设、中华国族建构的主张,体现了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同步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一型中华民族观——李大钊提出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为“新中华民族”(五四时期)、开放性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共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复合型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明确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新中国”与建构“中华民族”的“国”“族”互动体现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是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新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国族并统合境内各族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全中国”“新中国”为共同地域的国家民族(“国族”)。  相似文献   

19.
清末改良运动与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图书馆事业溯源渊远。两千多年前的周朝王室文库,可以说已具有国家图书馆的规模。然而带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图书馆的诞生,却是近百年来的事。它在中国古老大地上的兴起,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与清末改良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 一八九四年,中国在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封建官僚搞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党史学会和历史学会联合召开讨论会,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是常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从一九三九年开始的,前后历时六年。全世界有三十多个国家参加,动员军队达一亿一千多万人,军民死伤达五千万左右,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残酷的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更早,从东北三省说来,从一九三一年就打起来了,共历时十四年,从全国的全面抗战来说,开始于一九三七年,历时八年。战争给我国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军民伤亡达二千一百万人,财产的损失约为六百亿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