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辉 《殷都学刊》2003,9(4):42-44
明义士是甲骨学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本文通过对现存于芝加哥费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书信资料 ,对 1937年至 194 2年间明义士回国后的情况作了介绍。其中涉及到该博物馆曾设法从明氏手中购买其藏品 ,但因为有违于明氏本人的收藏原则而未果一事。这对于认识和评价明义士的收藏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文最后对国外档案和内部文献的征引问题谈了作者的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2.
汪奎 《兰州学刊》2007,(7):179-181
萧道成早期一仍其父萧承之,致力于刘宋地方的剿蛮活动.宋明帝时,萧道成积极效命于疆场,左征右战,屡著事功.并以淮阴为中心逐渐组建起萧氏阵营.刘宋末叶,主幼时艰,萧道成尽心辅政,戮力王室,却备受猜忌,几罹大祸."神器以势弱倾移,灵命随乐推回改",萧道成纠集义旧,讨伐"不臣",最终禅代自立.通过对相关史实的考述、辨析,全面考察萧道成覆宋建齐的过程及其原因,对揭示刘宋和萧齐政局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宋齐变革等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伴随欧洲势力东渐,以佛郎机、红夷大炮为代表的欧式火器日益成为晚明军队的主装兵器,此对与冷兵器相匹配的传统筑城体系提出了改良要求。面对频频出现于东南沿海的欧洲坚船利炮,晚明地方当局修建新式铳城,装备大型火器,保卫海疆安全。而耶稣会士的不断来华,又使中欧军事文化交流成为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识之士不仅千方百计借鉴吸收欧洲军事筑城技术,而且还在一些地方试验推广。从而使晚明军事工程改良打上一定程度的欧洲印记。  相似文献   

4.
贾芳芳  王曾瑜 《文史哲》2008,(3):95-104
在中央集权等级授权制下,宋代地方官员的主体皆由中央直接任命,从中央到地方贯彻的是"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与百姓治天下"的治国原则,"足上供"是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和宗旨,贪腐丛生、勾结豪强等问题遂层出不穷,成为宋代地方政治的主流和常态,从而导致广大民众在承受沉重赋税的同时,往往还要受到地方司法腐败的困扰,以及地方豪强的残酷欺凌。少数清官廉吏的存在,亦无法从整体上改变当时地方官员"贪吏十九"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6,(4)
学人通常认为,青齐地区的豪族绝大多数都是随慕容德南渡而来,并不是青齐土著,刘宋统治青齐五十五年间是北迁豪族势力大发展和彻底土民化的时代。但符合上述条件的崔道固在义嘉之乱中两次为土人所攻,崔道固是以土人的对立面出现的,则北迁豪族的土民化在刘宋时期并没有彻底完成。实际上,北迁豪族的土民化进程存在不同步性,概言之包括:以清河崔氏、清河张氏和清河房氏为代表的曲折式发展模式;以平原明氏和平原刘氏为代表的快速发展模式。平原明氏和平原刘氏在刘宋时期就彻底完成了土民化,在义嘉之乱中,两次攻击崔道固的土人就是平原明僧暠和平原刘乘民所代表的土民化的青齐士族。  相似文献   

6.
本文据今西安长安区出土唐《戎进墓志》,钩沉原为"上源西域"人的戎氏家族,于南朝刘宋、南齐时,经"河南道"迁徙至长江中下游一带,仕于梁朝。后又北迁至东魏为吏,经梁、东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六朝,最后定居唐京师长安万年县乐游乡,展现出一个入华西域胡人家族的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7.
"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个凸显认识论意旨的概念,特别是在原始道家哲学中, "明"更是一个富有意味的概念.道家所说的"明"超乎一般的认识论的意义,既 非感性之"明",也非知性之"明",而是指向"道"自身的显现、显明. "明"也就是生 存的澄明,道家的认识论与本体论是合而为一的.道家所说的"明"既"明"且"暗",这 也应和着"玄冥"的"道体".  相似文献   

8.
兰陵萧氏“皇舅房”之兴起及门风与家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平 《文史哲》2007,(5):128-136
晋宋之间,兰陵萧氏"皇舅房"因与刘宋皇族联姻,地位显赫,成为萧氏家族地位提高的标志,并给整个萧氏宗族在南朝的发展带来了机缘。就门风而言,萧氏"皇舅房"在保持自身寒门重视事功的传统本色的基础上,齐、梁以后迅速"士大夫化",部分家族成员表现出崇尚退隐和笃信佛教的特征。同时,他们在文化上也受到士族社会风气的影响,晋宋以降,其子弟普遍热衷于书法、音乐等艺术;齐、梁以后,他们在文学和经史等方面也积累日丰。  相似文献   

9.
南宋时期的明州(今浙江宁波)占据着政治、经济资源的优势,名门望族汇聚于此,楼氏即为当地最重要的家族之一。有关楼氏家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楼氏家族的兴起、家族的联姻与地方社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土团",作为中唐以降地方团练兵的一种,因部分地区兵力不足而成为其兵役的实际承担者,它们主要通过政府依户征集而来,属于国家无需供养的地方民兵,其人数往往并不固定,多存在于晚唐的南方地区。起初,"土团"虽为地方兵力重要的补充来源,但只是作为辅助的军力参与戡乱。随着晚唐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控制,其统领者开始由朝廷的命官转化为地方豪强,"土团"也开始由国家遏制地方动乱的重要支柱,蜕变为支持割据、颠覆帝国的重要帮凶。到五代时期,"土团"对地方社会影响更甚,尤其在南方地区事实上成为取代旧势力,建立新割据的军力基础与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20-129
憨山德清是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德清何时成为佛教大师?有何佛学思想和实践?万历前期,他住锡崂山十二年,完成个人佛学证悟,禅教兼通,尤致意于华严;提倡禅教一致,强调净土念佛,鼓吹三教合一等,佛学思想基本形成,引领中国佛教的前行方向;复兴崂山、北京等地佛教,崂山佛教兴起,成为"东海洋洋佛国";为王臣士庶等信向,明神宗之母李太后成为其俗家弟子,在当时社会有很大影响,从一名高僧成长为晚明佛教大师。  相似文献   

12.
"忠臣"、"孝子"、"义士"、"烈女"之类的儒家传统模范,是一种模式化的范型人格。明朝廷藉旌表、从祀两途树立"先进"遗风,塑造为时人或后代所敬仰的道德典范。晚明是社会与文化精神发生变动最为明显的时期,传统的道德模范、楷模受到了来自官位权力、金钱财富两个方面的挑战,逐渐趋于崩坏。通过对异端的全新诠释,晚明开始重建新的典范,其内在的变迁理路则是"英雄"、"豪杰"取代"儒者","义夫"取代"节妇","狂狷"取代"中行",进而导致超越传统模范的"时尚"人物的广泛出现。进而言之,能否成为新的典范,不再取决于官方认可的道德规范,而是来自有着全新标准的民情舆论。  相似文献   

13.
西山万寿宫的重新兴起,是明后期江西社会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探讨了作为地方社会新兴政治力量的党正、士绅与各级地方官员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明后期地方社会权力体系与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庞尚鹏是明中叶与海瑞、戚继光、潘季训等齐名的杰出经济改革家,一度成为万历初年张居正大改革的先驱。深入研究庞尚鹏,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中叶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抛砖引玉,考述了目前学界所见有关庞尚鹏研究的基本文献资料,以期有助于庞尚鹏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晚明社会险恶、国史不兴,知识群体忧时愤世却又无法找到救世之途,只得借助于野史笔记这种思想资源来表达社会主张和利益诉求.民间参与史事记载和历史评价反映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观与民间史现的趋同.晚明史学"实录不实,野史不野"的独特景现正是对这一趋势的践行.野史笔记风行于世有利于自我意识觉醒、史家个性张扬、记事领域拓宽和主体权力扩张.  相似文献   

16.
吴晗根据"明王出世"口号认为元末白莲教起义为明教起义;杨讷认为"明王"是净土宗之阿弥陀佛别号,与明教无关;王见川认为此口号来源于宋元时代佛教异端之金刚禅。以上观点皆有失当之处。"明王"及"明王出世"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不足为明教之证。相对于明教信仰,佛教密宗及孔雀明王信仰在汉地的传播以及在民间的渗透更为广泛,并在元代切实地渗入到白莲教中。藏密中阿弥陀佛形象与汉地之孔雀明王形象颇有类似之处,从其教理上言,孔雀明王可看作阿弥陀佛之化身示现。故"明王出世"实为密宗之孔雀明王出世,大明国号亦来源于此。且"大明"之号见于《易》与《诗》,同时朱明应祝融之瑞,故为新朝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17.
于氏家族为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的士族之一,其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于氏家族系北魏时期由拓跋贵族汉化改姓而来,北朝至唐初,于氏家族地位极为尊崇,系关陇贵族集团之核心家族,中唐以降,地位逐渐下降.在于氏家族汉化及其长期的家族发展史中,于氏家族人才辈出,在政治文学领域成就斐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于氏家族逐渐褪去了其尚武的传统,转而尚儒尚文,其中的某些人具有一定的儒学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专制统治的松动,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王阳明的"心学"为这种变化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国早期人文主义萌芽由此而产生。但是长期形成的官僚体制与小农经济的基础,使这种以追求个性化而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潮转变为社会纵欲思潮。一个本应成为人文主义发生与发展的时代,却成为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时代。缺乏人文精神的时代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相似文献   

19.
晚明“山人”与晚明士风——以陈眉公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山人”与传统“山人”已有了本质区别,其“山人习气”在晚明就颇受物议,故此明末清初的大多数文人都不愿直称负有清望的陈眉公为“山人”,但陈眉公的“山人”身份却是毋庸讳言的。不仅如此,他事实上还是晚明“山人”中的领袖人物,是晚明“山人”“竞述”的对象。但陈眉公毕竟又与普通“山人”有诸多不同之处:陈眉公的生活方式虽然亦游亦隐,但以“隐”为主,其“游”也非主动出游;陈眉公主动捐弃诸生而为“山人”,与一般诸生被迫放弃举业而成为“山人”略有不同;陈眉公的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淡薄名利的价值观在晚明“山人”中也是颇有独特性的。作为个体的陈眉公与作为群体的晚明“山人”同而不同,“不同”是陈眉公在晚明享高名的根由,而“同”则使他在清乾隆朝以后备遭恶谥。  相似文献   

20.
"明"与"清":清代诗歌中的一组特殊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号称集大成.即以诗歌意象而论,清代诗人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同时,往往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大量的修正和改造,从而赋予许多新的乃至特定的内涵.本文探讨其中由明清改朝换代引发,与明、清这两个王朝指称有关的一组特殊意象"明"与"清",着重总结其用法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