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空儿”在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中两次出现,它实际上是弥漫在老舍许多小说中的一种普遍情绪。它是主人公积极价值在现实面前碰壁后对原有价值的放弃而在心里留下的追求空白,它又是将原有积极价值向“敷衍”的为人处世国民性格的转变。内心里留下了空白,行动却表现为“敷衍”。敷衍是众多国民性格的共有特点,它既有现实生存压迫的直接原因,也有传统文化传承与人性需要选择的内在根源。填补价值空白,回归积极人格的最佳途径是教育。  相似文献   

2.
老舍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直关注于民族文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 ,他以幽默的语言嘲讽了国民性的弱点。之后 ,他的认识逐渐转变 ,由嘲讽而同情 ,在后期的创作中 ,他已看到了民族文化积极的一面 ,更多地高扬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在老舍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创作风格日趋成熟的标志。小说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旧中国市民阶层苟且、软弱、敷衍、调和的市民性格和独特的市民文化作了形象表现和纵深分析,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时代责任感。整部作品最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含泪的幽默”。作者以简净、铺张、俗白、凝炼的文字,塑造出耐人寻味的典型人物。老舍浓郁的个性化创作风格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族化探索开拓了新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捕捉了当时大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很多感性材料,而且对于我们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文学创作以及研究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都有重要的思想史方面的价值。《猫城记》因此而在老舍的作品系列中占有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随着“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被清算,《猫城记》的研究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已有好几篇《猫城记》专题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它们填补了老舍研究中长期留下的一个空白,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是诞生于20世纪中国的两部长篇巨著.两部小说都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在封建制度奴役下,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两部小说在主题提炼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始终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观念和文化信仰的作家,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发表于1935年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堪称老舍文化小说的扛鼎之作.本文通过对老舍文化性格及文化立场的分析,将老舍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立场与《断魂枪》的深层文化意蕴进行比照,对小说《断魂枪》的文化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堪称中国现代市民个性主义形象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小说本竭力强调祥子性格悲剧中的社会悲剧意味,因之,从本中所显示的现实图景来看,祥子作为市民个性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性格力量,并未被本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韶华 《东方论坛》2006,14(6):43-48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甚至有的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相似文献   

10.
老舍创作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创作的文化底蕴郭锡健提起老舍的创作,人们就会想到幽默、市井百态、古都风情。鲜活的语言……而这一切,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在老舍的创作中,幽默的基调是严肃,人间百态的背后是对民族性格的解析,风俗民情中隐含着对国民素质的评判。可以说。在对国民弱点的揭...  相似文献   

11.
“复仇情结”是老舍小说创作的情感原动力 ,并通过外化的显意识观念——反帝反封建 ,凝结为“复仇”的基本母题。老舍站在形上的高度对此予以理性观照 ,发掘其积极价值 ,融注于现代新文化与现代国民性的理想建构中  相似文献   

12.
论京味小说     
京味小说实际是北京市井味小说,其京味在于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京味小说萌生于清末民初的北京报人白话小说;20世纪20年代以来,老舍从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诸方面对北京四合院文化进行了深刻揭示,标志着京味小说的真正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代的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等继承发展了老舍的四合院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三代的王朔等以大院文化视角描写北京市井生活,开辟了京味小说的新生面。  相似文献   

13.
爱情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老舍的小说中却绝少出现.点染其小说间的是一个个凄恻、平凡的婚恋悲剧,正是它们使老舍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显示出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本文从分析老舍小说在表现婚恋主题上的鲜明个性入手,着重探讨了老舍对妇女解放、婚恋自由价值独特的思考,从而揭示出老舍小说中婚恋描写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鼓书艺人》是老舍四十年代末期旅居美国期间完成的一部表现旧中国艺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重庆为背景,描写鼓书艺人方宝庆和唐四爷两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经历。老舍在这部小说中,不是简单地描绘旧中国艺人受蹂躏受侮辱的悲剧命运,而是着重揭示旧的传统观念和黑暗社会现实对他们灵魂的残害、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因而造成他们心理的扭曲和性格的变形,同时也揭示了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的觉醒和反抗。本文就这个方面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6.
老舍结合其个人文学创作实践体验,对文学形式问题一直较为重视,他甚至把作家的写作风格(老舍称之为文调)上升到文学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来认识。老舍从“人与事相互为用”的诗学观念出发。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在人与事的相互规定之中,往往表现出多构性的性格,角色的多构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构性使老舍小说在叙事上具备丰富的故事生成的功能。其叙事作品顺着人物关系而曲折,沿着人物心理活动而展开,随着人物的性格发展与情感变化而推进,表现出“根状”的叙事框架结构。在小说叙事中,流露出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为主要叙事内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以人物对话推进叙事动作的部分特征,这种处理方法使老舍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产生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一九三四年开始动笔创作的长篇小说,一九三六年人间书屋初版印行。小说问世以后,也许是因为老舍先生自己谈过“匆匆赶出,无一是处”(《我怎样写<牛天赐传>》)的缘故,研究与评论者寥寥。但它毕竟是老舍先生整个小说创作中的一部作品,并有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因此对这部作品作微观分析,分析作品的意蕴,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得失成败,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宏观研究以及  相似文献   

18.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意在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思想探视《所罗门之歌》的语言特点。小说语言中留下的大量空白使得其语言富于音乐的韵律和画面感,这些语言特点成功地邀请了读者的参与,从而实现了小说文本的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四世同堂》中,小文夫妇与此前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戏子”形象有很大差别。他们是超然淡泊、淳朴善良、慷慨仗义的满族旗人中的艺人,他们以死亡作为觉醒的代价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使命”。老舍借小文夫妇形象的塑造批判了抗战浪潮下国人的敷衍、苟且偷生、寡廉鲜耻、不作为等国民劣根性,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杀戮罪行,彰显了柔弱艺人身上的刚硬风骨。小文夫妇形象不但意蕴丰厚,还折射了老舍艺人观的独异性。  相似文献   

20.
老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极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处在现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撞击中,为中国理想图景的构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不间断的思考。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老舍在对中国国民的中庸、保守、软弱、敷衍、自私等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家庭模式中所体现出的温情、民众中蕴藏的民族主义精神、民性中的“善”和侠义心肠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眷恋和赞赏,明显地体现出他本人的一些传统文化心理特征。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他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中的这几个方面尤为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