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哲学界在讨论哲学教科书的编写问题时,讨论了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问题,特别是建立这一体系的方法和逻辑起点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意见是多种多样的。关于逻辑起点问题,基本上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个起点是“人”,另一种意见则不同意以“人”作为起点。不同意以人作为起点的同志们中间,  相似文献   

2.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年轻的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上所说的这句名言现在经常被人们直接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加以引用。“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人们现在经常这么说,这么号召,认为这同样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然而,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当把特定的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我们应当思考:马克思的那个命题来自何方?体现着什么样的哲学路线?向哪里发展?我们还应当思考,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时代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哲学、时代精神和时代三者的关系怎样?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重复着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的人都认真思考过并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的。对于多数人来说,甚至想也没有想过,马克思1842年提出的那个命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业”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面对一个个创业初步成功的例子,我们应怎样冷静和客观地看待它?它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影响?作为一所大学,怎样回应这个挑战?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4.
“民主”问题是杜威政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杜威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亦即从逻辑上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只有理解了这个内在逻辑线索,我们才能够全面和正确理解其政治哲学的总体逻辑结构。杜威在解决了哲学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及“经验”与“民主”关系的基础上,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民主。  相似文献   

5.
一、怎样构思?怎么写?一个令我佩服的人我们班的班长啊,同学们羡慕她,老师们夸奖她。她还在班上“称王称霸”呢!她有一双大眼睛,瞪一眼准让你发毛。你听,她又在教训人了:“黄展超,做完作业了吗?”“文敏婷,不要讲话了!”不见其人,只听其声,就知道这是她正在发威。为这,我们给她  相似文献   

6.
旧哲学以“抽象的人”为其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现实的人”为其入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有明确的内涵,二者不可混淆。但是,换个角度说,“现实的人”也是“抽象的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中江兆民,在其最后著作《一年有半》中提出了被认为是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日本没有哲学”。这个论断乍一看,使人十分困惑难解。这是中江兆民轻率的结论吗?不是,是真的日本没有哲学吗?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哲学,如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样,哲学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正确地理解中江兆民的这个论断呢?这就不能不把中江兆民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个人的经历进行一番考察。因为要正确地评价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必须如实地把他和当时他所处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就会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与“话语”同在的同时 ,又不能不与“诗”同在。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与“话语”同在时不能不思考起的哲学问题 ,以汉字为例可以使我们加深这一思考 ;海德格尔提出了与“诗”同在时不能不思考起的哲学问题 ,以中国古诗为例能不能加深这一思考呢 ?  相似文献   

9.
一代伟人歌德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已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影视艺术观念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不同的时代便有不同的观念认识,而这类认识往往为突出一个方面而片面强调影视艺术的一种规律、一种特征、一种历史与时代的制约性。因而,狭隘的影视观念常常是“一元”而非“多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男子汉大丈夫”之类的字眼,那么“男子汉大丈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换句话,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进行一次民意调查,100个人可能会有100个答案。但起码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一句话:“男子汉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特别是当一个人做错了事的时候,用来鼓励要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人做事一人当,也就是说,一个人做出了某种行为,他就要对这种行为负责,这是一个人能够自立的重要标志,因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柏格森哲学的逻辑起点在于对“什么是真实的时间”的思考,指出他全面质疑的是人类理性对时间的宰制,把时间还原到它的原初状态,重新发现了时间的生命本质;指出,柏格森所谓真实的时间(即“绵延”)是其哲学思考的起点;并且其哲学文本也突破既定的哲学表述秩序,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走向了异域。  相似文献   

12.
(一)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哲学也需要改革。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内容如何改革和丰富呢?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有一个与现实时代相联系的契机,从而反映时代精神,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把历史主体活动作为一条“连线”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主体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入手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体系。就是说,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活动中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说明社会历史规律是怎样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又是怎样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亚里斯多德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为诗道出了“有普遍性的事”。还有别的途径探讨艺术(即广义的)的哲学意味吗?康德说过的一句活值得深思:“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艺术家是不是也在思考形而上学?如果这个结论可以成立(本文旨在讨论这一结论),那么,我们不无理由地推出另外两个结论: 第一,艺术是人类探求形而上学的途径之一,这种探索使艺术具有一种深刻的形而上意味; 第二,由于艺术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因此,艺术也是具有某种哲学特性。进一步,艺术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敌视”、“拒斥”和“消解”,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是否有理由说:“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是辩证法的时代呢?也即是说,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能否取代形而上学呢?对这一问题,恐怕很难给予肯定的回答。因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我们所理解的“辩证法”不但  相似文献   

15.
一部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运动规律为中心内容的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即“狭义政治经济学史”或“政治经济学史”,其起点应当是什么呢?就是说应当从哪里开始呢?长时期以来,由于一般的政治经济学史的教材或著作都把重商主义写在前面,于是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或开篇章就是重商主义。有的人甚至把这种看法强加在  相似文献   

16.
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到底有何用?是永远缠绕着哲学本身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在“终结哲学”的呼声甚嚣尘上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思索,无疑是必要的。本文通过阐述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和功能,揭示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在社会功能上的意义,试图证明:追求人的解放是哲学的真实使命。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里有个“所以”,现代汉语里也有个“所以”,初学古汉语的人,容易把古今两个“所以”混为一谈,那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古今两个“所以”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下面这个句子:  相似文献   

18.
概念反映什么?这似乎已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一般哲学均衡生产书与逻辑教科书早已有规定:“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属性。”有的则有所改动,说:“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但往往又规定:“事物的特有属性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规定早巳为一般人所接受。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否有科学根据?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特有属性”是否等同于“本质属性”?概念是否只局限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曾经在德国思想界独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学派解体后,出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什么能起到“中间环节”的作用,它又是怎样体现了这个作用的呢?  相似文献   

20.
汉语和维语既不是同语系,也不是同语族,它们的动词比较起来是困难的。从语法学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动词没有象维语动词那样时态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汉语就无法表示动作的“时”和“态”。那么,汉语是怎样表示的呢?与维语动词的时态有什么相应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试图用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例来说明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