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对台湾的少数民族长期实行“剿”和“弃”的消极政策,从而激化了台湾岛内“番”汉民族矛盾.刘铭传为了加强对“番地”的开发和管理,制订了恩威并济、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以剿为辅、制服其心的“抚番”政策,终于将台湾的“生番”全部归化.维护了台湾岛内的社会安定与团结,加速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巩固了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增强了台湾抗击外来侵略的力量,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在巡视台湾的过程中,坚持“信民”、“教民”、“利民”,广结民心,团结、教化和依靠台湾少数民族,紧密结合台湾实际,制定和贯彻了以“开山抚番”为中心而展开的加强台防“驱倭抚番”、“教化抚番”、“招垦抚番”等一系列方针,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出色地完成了巡台使命,为保卫台湾,开发和发展台湾经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代后期治理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与历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民族隔离政策相比 ,是一个重大突破。本文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原因、背景和过程 ,认为“开山抚番”政策的实施 ,有利于促进台湾的开发 ,打破民族壁垒 ;有利于加强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的防卫力量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台湾的侵略。  相似文献   

4.
台湾土著民族,按照其语言、体质、文化等差异,大约分为20个种类。如果根据其政治历史发展中汉化的程度划分,则可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清代台湾的高山族被官府视为野蛮嗜杀的山后“生番”、“凶番”、“野番”,直到晚清开山抚番政策大力推行之前,高山族与汉人社会基本上是互相隔绝的。1874年,日本藉口牡丹社番事件出兵琅(王乔),引起清政府注意。沈葆桢受命保台,此后丁日昌、岑毓英、刘铭传等先后渡台经办台湾海防与开发台湾前后山民族地区。这在高山族史上是极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对此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由于地缘政治、日本东亚战略、“台湾帮”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始终没有放弃干涉台湾问题的政策,致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增加了中国和平统一的难度,台湾问题已制约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中日巨大的经贸交流、美国以及日本国内因素对日本的对台政策也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得日本不敢在干涉台湾问题上贸然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日本不断提升日台关系 ,加深介入台湾事务 ,助长了台湾岛内外的“台独”势力 ,为中日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受到了历史情结、日本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国内政治、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对此 ,中国在对日交往中既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坚决反对日本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 ,也要积极增强与日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  相似文献   

7.
钓鱼岛问题关涉二战以来中国大陆与日美的角力与较量,关涉国际、国内形势。台湾民众的思想行动及台湾当局的主张、立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日本对钓鱼岛的窃占,台湾民众与当局同日、美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英勇无畏的台湾民众为维护领土主权不断发起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台湾当局自蒋氏父子至马英九当政,斗争变化形态大致为跌宕起伏的"U"形。李登辉当政时期,斗争情势跌至低谷状态。陈水扁当局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大致方向和立场基本与李登辉当局保持一致,斗争情势仍于低谷徘徊。而马英九主政台湾之后,当局的立场和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U"形反转的态势。台湾在钓鱼岛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共同的民族利益面前,台湾社会各阶层民众、台湾当局应秉持正确的态度、坚守正确的立场,积极与大陆合作,努力维护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  相似文献   

8.
试论台湾地区的民族关系——兼评台湾当局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族关系及台湾当局的民族政策问题,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考察了台湾地区民族关系在历史上的嬗变及其特点,评析了台湾当局民族政策的两大组成部分——所谓“蒙藏政策”和“山地政策”,并对80年代以来岛内兴起的“原权运动”的性质、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台湾地区的民族关系具有不同于祖国大陆的典型特点;国民党台湾当局的民族政策是以反共和敌视大陆为出发点的本末倒置的错误政策,是台湾少数民族沦为“弱势族群”的根本原因;而“原权运动”的兴起,则标志着台湾少数民族的觉醒,同时也给岛内未来民族关系的发展增添了变数。  相似文献   

9.
1895-1945年间,台湾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被日本占领50年。在前30年中,台湾成为日本的原料产地,但随着日本在台湾的政策中心发生转移,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使台湾成了日本的"兵工基地",执行着殖民地对宗主国应尽的使命。进而为了保证台湾青壮年的健康体魄以备战争之需,鸦片政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渐禁政策"转向"断禁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元不包含着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  相似文献   

10.
推动实现中国两岸统一已经提上国家议程。语言政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必须对两岸统一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势做出前瞻性预判和规划。基于“九二共识”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两岸统一进程中的语言政策将形成“一体化”与“多样化”两种选项。“一体化”语言政策指以大陆现行语言政策为标准在中国台湾地区实行与大陆地区同等的语言政策,它能够集中体现“一个中国”原则和助力统一后的社会治理,具有牢固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多样化”语言政策指两岸实现统一后在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家法定地位前提下在中国台湾地区可以实施与大陆地区不同的语言政策,它能够辩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一国两制”方案的民主协商原则,符合两岸统一进程的渐进性和间接性特点,具有能“通”则通和能“用”则用的社会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影响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消极因素之一。二战以来 ,日本对台政策虽然再三调整 ,但本质上是力图介入台湾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 ,台湾自 19世纪后半叶即已被日本纳入其战略范围。日本对台湾的态度 ,主要服从于其自身的战略需要。日本的态度 ,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最近十几年 ,特别是李登辉上台之后 ,“台独”势力大有借重日本之势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使用“高山族”作为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沿用这一称呼至今。但台湾方面1947年就以“山地同胞”代替“高山族”来作为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正式名称。1994年8月,台湾立法机构修订“宪法”,将“山胞”改称为“原住民”。陈水扁当政时,煽动民族情绪为他搞台独服务,刺激了台湾少数民族的“正名”运动。目前,台湾已正式把原住民划分为16族。两岸对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称谓的差异有愈走愈远的趋势。今后应全面深入开展两岸民族事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政治互信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台湾在汉人移垦的推动下,汉"番"土地矛盾日渐突出,清政府基于治安考虑,划界隔离汉"番",并于乾隆年间派"熟番"于番界险要处设隘把守.随着土地资源竞争日趋白热化,"熟番"不同社群以守界名义争夺界外荒埔的地权,这个过程推动了清政府汉"番"隔离政策的变化,促进了国家行政力量在原住民社会的深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台湾实现的由经济而政治的历史逻辑.这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个很好的地方性注释.  相似文献   

14.
雍正时期,台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既有的治台政策已难以适应。清廷上下由于治台理念的差异,如何调整治台政策存在分歧,而以雍正帝为首的上层决定着治台政策的基调。但是以封禁为主的政策,与台地社会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更难以收到安定社会的实效。对此,闽台地方官有不同的见解,沈起元即是其中的代表。"台湾文献丛刊"等版本所收集的沈起元治台撰述史料,错漏不少,使人难以了解其著述的背景。沈起元赴台任职负有"绸缪海疆"的使命。他宦台时间虽短,但对台湾的地位及清廷治台政策的得失做了深入考察,不少建议颇为独到、富有远见。诸如重新调整台湾的军政格局,改"防海"为"防山";开放大陆民人赴台谋生;积极开发内山土地,通过抚"番"政策,"化番为民",以消解汉"番"矛盾,巩固清廷对内山地区的统治,等等。从有清一代的治台政策演变看,沈起元的这一系列建言,或迟或速,均得以施行。  相似文献   

15.
“轻徭薄赋”是清廷入主中原后的一项重要政策,受到前此学者的广泛注意。不少论者认为,清初以废除明末“苛政”为标帜的“轻徭薄赋”政策是恢复社会经济的重要措施,值得肯定。本文认为:在清初连年用兵、军需紧急、财政困难的情势下,所谓的“轻徭薄赋”,大多只具有安抚的性质和标榜的用意,并未切实执行,其对社会经济恢复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隋将陈棱率军远征流求,作战对象究竟何许人?大凡持“隋时流求即台湾”论者,无不指证当年“流求人”即今台湾少数民族。但笔者通过对“人种”、“风俗”、“语言”、“装束”、“社会组织形态”等诸方面的分析和比较,认为《隋书》所记“流求人”的某些特征与台湾少数民族大相径庭。今日台湾高山族与当年所谓“流求人”绝无嫡传关系。而仅就“人种”、“习俗”、“语言”而言,所谓“流求人”,很可能即当年“突厥”之流寇  相似文献   

17.
清雍、乾之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过大规模的“改上归流”。但在川西北藏族地区的“改流”仅有杂谷脑和大小金川。它是四川藏区“改流”较早,而又较彻底的地区。然而,这里的“改流”却较为特殊,系以土屯制代替土司制。本文试述理县土屯制度。 改土设屯的原因 理县位于川西岷江上游崇山峻岭之中。改土设屯前名保县,改设土屯制后在旧保县城(今理县薛城)设理番厅同知,故更名  相似文献   

18.
约翰逊政府时期 ,美国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开始有意疏远台湾 ,美台之间结束了“蜜月期”。美国不顾台湾的反对 ,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支持研究委员会决议 ;同时停止了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 ,并大幅度削减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 ;此外 ,约翰逊政府最终搁置了台湾反攻大陆的计划。美国对台湾政策的一系列调整预示着美中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农会”发展与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50余年来 ,台湾“农会”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农会”不仅协助台湾有关方面推行农业政策 ,提供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文化所需的各种服务 ,同时透过“农会”的教育训练 ,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水平 ,促进了农民政治与社会移动性的提升 ,“农会”对台湾农业与总体经济发展确实贡献卓著。本文主要说明台湾的“农会”组织协助台湾有关方面辅导农民发展农业之经验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央政府为把青海纳入其统治范围,对河湟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管理措施:行政上完善军政设置,政治上推行土流参制,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文化上以儒教化民众,培养治国理事人才等等。上述政策的实施,对青海河湟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取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