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连词范围的争议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连词也有范围问题,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又,越,就,才等)划界,另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短语(一方面,总而言之)划界。”史有为在《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中指出:“连词和介词的界限,连词和副词的界限,的确是连词的两大问题。”胡明扬在《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中指出:“比较麻烦的是副词,特别是语气副词和关联副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连词虽是一个封闭的类,然而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类,其范围难以确定。张静认为“越...越...”、“…  相似文献   

2.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3.
文言句首“盖”字说略张家英文言散文句首常见“盖”字,《文心雕龙·章句》称为“发端之首唱”,《史通·内篇·浮词》称为“发语之端”。现代常用文史工具书如《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将其用法归纳为副词、连词、发语词三类。本文考察了“...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的“and”是一个应用广泛而又灵活的连词,它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并列、对称、承递、转折、目的等多种关系;汉语里,也有一个跟“and”一样应用广泛而灵活,且在许多情况下用法与“and”相似,甚至可以对译的连词“而”。当然英语的“and”和汉语的“而”,还有各自不同的用法。本文主要就它们在语义上的异同,进行比较说明,并对其语义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5.
先秦散文《庄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上古汉语用词的特点,其中的“而”字主要用作连词,亦用作助词和代词。用作连词主要连接词与短语、短语和短语,可表达并列、承接等10种语法意义。其余还有由“而”组成的“而况”“而今”“然而”“俄而”等几个复音词。《庄子》中“而”的一些用法非常特殊,一些用法已经逐渐消失,一些还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6.
从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到1956年“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建立,是介词、连词命名、体系建立及词类地位确立阶段。1956年至今,介词、连词的区分主要就“和、跟、同、与”、“因为、为了、由于”两类词的划界标准进行了探讨。研究的方法是多向、多维的且不断更新的。历时与共时、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与方言多方面结合考察是介词、连词的区分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因此”不只是个连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但对“因此”这个条目的解说似稍有未周之处。兹将该条目有关的解释和例证摘引如下: 因此[连]用于表结果或结论的小句,前一小句有时用“由于”呼应。可用主语后,也可 以连接两个句子。 ……试验虽然遭受到一些挫折,但是我们并未~丧失信心。(商务,80年,549页) “因此”是一个连词,固然没有疑问。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现代汉语里,“因此”有时还是一个介词结构,等于“因+此”,意思是“因为这”。限于《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的性质和体例,不收列和解释介词结构的“因此”是完全允许的,然而如果在举例中把介词结构的“因此”作为连词看待,就会造成混乱。上面引录该书的例句就是这种情况。这个复句有“虽然”、“但是”这些转折连词,表明它是个转折复句。如果把后一小句中的“因此”也看作连词,那么这个复句究竟是转折复句还是因果复句  相似文献   

8.
一“今”字,一般的辞书,如《新华学典》、《辞海》,都仅释其为“现在”之意。其实,在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诸子散文里,“今”却常常作假设连词用,其功能大抵与“如果”相当。(在古代汉语里,  相似文献   

9.
“以”宇在上古汉语里是动词,本义是“提携”、“带领”.在中古汉语里,“以”由动词虚化为介词,且这一用法非常普遍,并更虚此为连词,这也是中古汉语常用的语法特性.今读《左传》中的部分篇目,针对所涉及的“以”字的句式,从语法方面进行分析辩识。  相似文献   

10.
《东京赋》“中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里的词条“中畋”引唐张铣注《文选》,释为“在狩猎之中”。文章认为《汉语大词典》对引例的理解和词义的概括均有不妥,同时引例自身存在注释不当的缺陷,文章以《文选注》等有关古籍资料为依据,利用文字训诂和古书记载相互印证,对《东京赋》里的“中畋”词义进行探究,确认“中畋”非“在狩猎之中”义,而是“用于畋猎的良马、好马”。  相似文献   

11.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推测假设连词是连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推测假设连词的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推测假设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的推测假设连词数量多,在继承上古和中古连词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汉语新词,双音节的推测假设连词占据优势地位,且存在大量同义连词,在复句中的搭配使用也复杂多样。从这一时期的推测假设连词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推测假设连词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助字辨略》的近代汉语虚词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动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虚词体系;刘淇不仅是中国“小学”史上全面系统地研究文言虚词的第一人,而且也是比较系统地研究近代汉语虚词的先驱。应当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0 本文讨论《金瓶梅》①中“是”字与其他语素构成的词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并与现代汉语加以简略比较。0.1 近代汉语中“是”字从何时可作构词语素,本人还没见到系统的考证文章。许绍早先生认为《水浒传》中“与副词、连词合用在一起的某些‘是’字”“还是单词”。但还不敢完全排除“个别的”“用‘是’做后附成分”的“可能性”,“因为没有把所有的词都整理过”②。王力先生认为“是”有一种用法“等于”“末品的后附号”,例子取自《红楼梦》③。“是”字绝不可能突然在《红楼梦》中作构词语素,必定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水浒传》的情况不敢妄言,但我们认为“是”在《金瓶梅》中可以作构词语素。  相似文献   

15.
隋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前汉译佛经语言含较多的口语成分,是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典型代表,在所调查的941部隋前汉译佛经中,可提取出224个复音连词,它们基本上反映了中古时期汉语复音连词的大致面貌。在这些复音连词中,有186个双音节连词、31个三音节连词及7个四音节连词。据对照,这224个复音连词有约四成是《汉语大词典》所未收的。根据通行做法,以逻辑关系为标准,可将这224个复音连词分为两大类、十小类。这些连词的内部构成颇为复杂,而其通类现象也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谈“与”     
“与”是先秦汉语里一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它的用法也比较丰富。本文认为“与”用为介字或连字是有区别的,为介词时表示对待和协同,引进的是介入某一事物的对象;“与”为连词时,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谈汉语的完成体及其表现形式戚晓杰汉语中存有完成体,这早已为语言学界所公认,但至于什么是汉语的完成体,认识上并不一致。在早期的汉语语法学专著里,完成体的“完成”指的是动作行为的结束。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一书里指出,“凡表事情的完成者,叫做完成貌。此类...  相似文献   

18.
《抱朴子内篇》是东晋葛洪所著的一部重要道教典籍,保留了较多的魏晋口语成分.连词“而”在《抱朴子内篇》中共1 082例,有的地方单独用为连词,有的地方跟其他词组成“而”字词组做连词,还有的地方与其他连词或副词搭配使用,组成关联词组.  相似文献   

19.
带非名词性宾语的动词是动词家族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分支,对这类动词最早发现并予定名的当推吕淑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该书首次列举了两个这类动词:“遭到”、“受到”。以后,这类动词逐渐被人们所注意。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编著的《现代汉语》又列举了“值得”一词。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列举了八个:“主张、禁止、感到、严加、予以、加以、觉得、渴望”。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又添加了一个“认为”。应该说,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类动词,但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所列举的例词也有出入,…  相似文献   

20.
〔从而〕今用在因果复句的正句里,引出结果或目的。连词。古指跟从(他)。而,连词,不译。《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众人〕今指大家。古指一般人。《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今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了。《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以上〕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方位名词。古指向上走。以,连词,不译。《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