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37~1945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害.为深化抗战期间中国文化损失研究,在介绍抗战期间文化损失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战时文化损失的概况,确证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罪行,并对文物损失的原因、被劫文物的数量、文物损失统计的差异、损失起算的时间和地域等问题进行考订辨正.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害作查证,由于中日战争历久不息,灾难频仍,战后不久国共两党意见分歧,对峙状态日深,并发生了国内战争。因此,要求得到精确而周备的抗战损失统计实非易事。 1946年6月,中国大规模内战爆发,抗战损失调查遂告终止,不久,国民党方面便将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及赔偿委员会的大量档案搬迁台湾。  相似文献   

3.
文章列举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战前秘密调查北平煤炭资源及抗战期间军管、霸占、开采北平煤炭资源和垄断煤炭市场的罪恶事实,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式开采不但破坏了北平煤炭资源,而且还使北平矿区人民陷入了沉重的灾难;最后对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矿工、攫取劳动成果的罪恶行为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不断完善对日宣传组织机构。本文试图探讨国民政府在1937年到1945年对日本的宣传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了应对抗战的特殊局面,国民政府设置了针对日本的专门的宣传机构,这些机构在抗战期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史良 《山西老年》2013,(2):19-20
如果有人说抗战期间日本人把中共的名士良将一一筛选,每人冠以一个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外号,那听者大约会以为这是谣言。然而,这却是真实的事情。1941年,大约因为抗战期间让八路打狠了,日军很多人都想知道这八路军到底是些什么人。结果有个日本记者、"中国通"波多野乾一写了一本书,把当时中国共产党八,  相似文献   

6.
陈嘉庚(1874—1961)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抗战爆发前,他领导华侨赈济灾民、抵制日货,唤醒侨民、激励爱国。抗战全面爆发后,他领导南洋华侨全方位支持祖国抗战。抗战胜利后,他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日军暴行和侨胞损失,留下铁证。他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半个世纪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口的伤亡和公私财产的损失,虽间有地区性的调查和统计,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为调查抗战损失而设置的专管机构和颁制的各种查报办法和须知。因该机构设在国民政府内,又因  相似文献   

8.
战争赔偿是加害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受害国的当然权利。中华民族因1931,1945年日本的侵华战争,遭受了空前巨大的灾难,然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其原因何在?文章在梳理抗战损失调查与战后索赔历史经纬的基础上,分析索赔未果的原因与责任,透视赔偿遗留问题产生的影响,理性看待与之相连的当今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以孔祥熙名义与日本进行的几次秘密和谈。这些和谈是为交战双方战争的最终目的服务的,反映了日本的政战两略侵华政策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和研究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必须注意二个问题。一、要历史地看待国民党战场的溃败,当时实际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不能忽视国民党军队采取的一些战略性撤退;二、蒋介石的抗战心态可谓“一箭三雕”:打败日本侵略者、削弱和消灭中共及其革命武装、削弱和消灭威胁其统治的各派军阀。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实际行动自然互为矛盾,这就势必影响抗战的成效,最终招致了初期抗战中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主体不同、原因不同、对应罪状不同,是战争赔偿与民间损害赔偿的主要区别。两者不容混为一谈。日本政府拒不谢罪与赔偿,不但违反了国际法也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构成了新的国际不法行为。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迫使受害者不得不拖着伤残老病之躯,东渡日本力挽狂澜再次“抗战”,他们的成败是中日两国能否世代友好下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在与列强打交道过程中 ,觉察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及潜在的威胁 ,构思出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 ,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海防建设。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李鸿章却执行了与自己海防思想和海防建设相悖的保守战略 ,放弃制海权使中国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从而导致战争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3.
日美安保体制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整个冷战时期,其功能是保护日本免受苏联的攻击.后冷战时代,日美安保体制不但没有"去功能化",反而在不断强化.其保障范围的不断扩大,将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在教育行政管理领域,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督(视)学制度。战前和战后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在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其督学系统在学校评价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别:战前,在实行指挥、监督教育行政的背景下,督学系统主要通过调查和认证对学校进行评价;战后,在实行指导、建议教育行政的背景下,督学系统不再直接干预学校的运营,学校评价以“自评”为主。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回湖南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湖南战局的变化,对国民党政府坚持湖南抗战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先后派遣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各地党组织积极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坚持湖南抗战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各地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湖南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惟一一张全国性党报。《新华日报》愤怒揭露日寇凶残暴行 ,唤起民众英勇杀敌、抗战到底 ;大力报道广大军民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 ;及时分析战局变化 ,为抗日战争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群众解答抗日疑难 ,让友人发表反法西斯言论。总之 ,该报在中共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策略思想指引下 ,为唤起全民族英勇抗敌作出了卓著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关系松动的开始.战前,英国在华有极大势力,面对俄国在东亚的激烈争夺,选择日本为防俄体系的伙伴,以调停为名频示好感,取消一些对日不平等条款,并对其越轨行为视而不见;日本则在日英条约中出让主权,示好英国.战争过程中,英国借口中立为日英不法行为进行辩护.战后,英国为防日本成为远东新对手,对三国干涉还辽采取默许态度,迫使日本屈服.该战间接地使英国实现了利用新盟友打击老对手的外交目的,但付出了退出东亚的代价;而日本则利用大国矛盾,竭力壮大自身,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远东英国殖民时代结束,日本成为东亚主角.  相似文献   

19.
战争赔偿是侵略国对被侵略国的一种补偿,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有关战争责任的法律和政治问题,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对受害国作出赔偿是天经地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却没有得到日本应有和及时的战争赔偿.随着国际国内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中国放弃了对日战争赔偿要求.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中,中国各党派、军队为民族大义同仇敌忾。各阶层、各界人民,包括民族资本家、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少数民族、宗教人士、台湾同胞、各地华侨,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解放战争。许多国家的友人和军队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抗日战争是国际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