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玉玲在《求是学刊》2 0 0 0年第 4期撰文指出 ,文化哲学研究与人的存在境遇直接相关。文化哲学的兴起源于人的存在危机 ,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要解决在现代的文明状态中人自身的分裂与冲突。可以说 ,2 0世纪文化哲学所包含的主流话语如文化危机、文化批判、文化转型、文化重建等 ,其理论宗旨都是要解决当下人的存在困境 ,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完整性与总体性。对人的关注与重视是贯穿文化哲学的一根主线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哲学诸学派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出发来揭示文化的本质 ,换言之 ,都将文化归宗于人自身。 2 .…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辩护论"是西方学者诠释资本主义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理论话语,主张回到马克思,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批判价值。这种隐喻式"辩护"对重拾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认清西方意识形态辩护论的阶级实质,这种看似超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的辩护面孔,实质上只是在为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求出路。对此,我们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旗帜鲜明地批判"意识形态辩护论",避免陷入西方国家谋求"政治同化"和"制度趋同"的话语陷阱,又要积极借鉴西方意识形态资源的运行策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丁丽燕 《学术界》2006,3(2):279-283
鉴于目前大众文学事实上的强势地位,茅盾文学奖在遴选作品时适当考虑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其殷切的现实要求和深远的理论背景。因为不同形态的文学有不同的目标诉求及存在价值,提供合适的条件让它们共生竞长,是文学的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但主流文学要获得足够的话语空间以促使文化生态的平衡,关键在于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让意识形态话语与审美话语相互渗透。而这既需要创作主体自身的修炼,也离不开评论界客观公正的品评与引导。  相似文献   

4.
清华国学院的浮沉及其在当代学术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光才 《学术界》2005,(2):167-176
晚清西学东渐以来 ,中国传统与文化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危机。在强烈的民族认同诉求下 ,学术领域的知识分子主流反而逐渐远离了对传统的文化认同 ,成为西方话语的译者和诠释者。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如何反思文化知识分子所承担的角色并予以重新合理的定位 ,应是我们探讨中国的文化研究能否免于被全球化主流意识形态所同化、而获得自身独立性的基本主题。清华早期国学院创办的历史以及精神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本土化学术实践、以及大学制度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启蒙与文化批判理论的危机——兼论批评合法性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批评大众文化的诸种理论当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锋芒最为尖锐,影响最为深广.法兰克福学派在缺乏文本研究的情况下,依据哲学推演的方法,对大众文化作出了独断式的过度批评.因而,其理论早已暗藏危机.当今西方社会已经步入后启蒙时代,我国社会也已呈现出明显的后启蒙特征.在后启蒙的社会状况与理论话语的挑战下,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危机:"现代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危机、"被动受众"观的危机和批评家作为文化"立法者"的身份危机.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为避免合法性危机,必须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范式,谋求哲学批判与文本阐释的结合,树立文化多元主义观念,走向批评的个人化.  相似文献   

6.
谢锡文 《江汉论坛》2008,1(4):126-128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当众多的作家选择为历史车轮助力时,废名却以坚定的反进化论立场和反现代性叙事,铺展开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别样思考--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这种与主流话语相对峙的边缘性姿态,使废名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被排斥被贬抑的地位,然而废名的意义或许正在这种对峙性的姿态中,当他孤独而执着地关注着时变与永恒时,他为世人留下的"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也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权利、法律权利作为法律的一种文化概念,它与一个社会流动的主流文化相结合而形成,是一个社会所流动的主流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力给与的定格.检讨中国30年改革开放法学发展的实际路径,它突破了国家至上主义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法文化.从整体至上价值理念走出来.由于权利、法律权利意识的变化,使法律改变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而在中国文化上人文精神的张扬所形成的文化力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但法学理论在其内部再造的过程又是充满着文化冲突,论文揭示了这种文化冲突的种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产生于后现代时期,与后现代理论、后现代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它深受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典型的后现代现象.后现代理论深刻的批判性以及对多元性的坚决倡扬,使其具有了相当的进步性.但是,后现代理论的相对主义倾向以及对多元的极端化定义,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现代主义的弊端.这种矛盾性,是后现代理论作为一种矛盾的、无序的后现代现象所不可避免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在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影响下,得以不断批判和超越自身,不断拓展和完善其关于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理念和实践.但与此同时,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也受后现代理论话语矛盾性的制约.生成了新的反多元性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被其自身所坚决批判的现代主义性.  相似文献   

10.
世俗文化时代的价值迷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目前正进入世俗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时代。承认世俗文化存在的历史合法性,并不意味着对世俗文化采取一种堆着笑脸、一味抚摩的认同态度。面对世俗文化利弊俱生的现实困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化研究者,是很有必要保持一份理性的精神和批判的勇气的。世俗文化在不留情面地消解了陷入僵化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虚伪的精英主义话语的同时,也制造了转型期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迷乱。   一、全面消解后的意义废墟   世俗文化在粗鄙的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怂恿下,高举平面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大旗,以其反叛一切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