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曾国藩的治学精神刘一龙(娄底师专中文系)曾国藩是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学赅古今,才兼文武,堪称一代儒臣。他著作甚多,在学界、文坛,颇负盛名,影响很大.正如钱基博先生所指出的:曾国藩“异军突起而自为一派,可名为湘乡派.一时流风所被,桐城而后,罕有抗...  相似文献   

2.
在对索绪尔的学术成就和他的知识结构的优势与缺陷的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索绪尔的敢于突破、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五年学习生涯中,立志修学储能,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通"与"专"的关系,勤于思考和做笔记,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方法为毛泽东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五年学习生涯中,立志修学储能,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通”与“专”的关系,勤于思考和做笔记,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方法为毛泽东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蔡邕并非一流的经学家,在经学大家辈出的汉代,他的经学成就难与郑玄等人比肩。然而,他的积极用世精神独步当时,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忠孝思想、正名思想、谶纬思想中闪烁着儒家的用世精神,其政治主张亦以用世精神作为指导。这一特点使得蔡邕作为具有经世致用精神的儒家学者,在东汉末年引领学坛。  相似文献   

6.
蔡邕并非一流的经学家,在经学大家辈出的汉代,他的经学成就难与郑玄等人比肩。然而,他的积极用世精神独步当时,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忠孝思想、正名思想、谶纬思想中闪烁着儒家的用世精神,其政治主张亦以用世精神作为指导。这一特点使得蔡邕作为具有经世致用精神的儒家学者,在东汉末年引领学坛。  相似文献   

7.
格言诗是藏族文学中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体裁,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关于治学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长期的治学生涯中,藏族历代学者积极探索,勤奋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而且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就治学问题进行深入阐发。在藏族格言诗中,即有大量的治学格言。因此,从治学的目的、治学方法等方面对藏族历代学者的治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2):122-123
<正>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一字同书,号柳泉,学者称柳泉先生,晚清诗人、学者、著名藏书家。徐时栋一生博览群书,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威望,主四明坛坫三十余年,并有大量著作留存。购书藏书亦是徐时栋的喜好之一,十龄外即喜聚书,故居烟屿楼藏书六万卷。今人对徐时栋的研究大多限于徐时栋的藏书活动,但是徐时栋的学术贡献远不止于此。和同时代的藏书家相比,徐时栋在经史方面的成就显著,且思路大胆、观点新颖,其论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非常喜欢书,他一生收藏了一千多部书,而他读过的书更是不计其数。对于马克思来说,书籍不是装饰品,而是工具。他常常说:“书籍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马克思的学习态度是很惊人的,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长年累月之后,在他的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竟被磨去了一层,因此,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论土族民间信仰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土族民间信仰中的象征体系从象征思维、结构、具象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土族民间信仰象征内容十分丰富,且随着社会的演进,其程序亦不断发生异化。  相似文献   

11.
从1839年博士论文开始至1847年《哲学的贫困》完成,马克思发表了四十多篇重要论文和著作。它们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和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位21岁至29岁的青年,在八年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结晶。马克思的青年时期,正处在  相似文献   

12.
姚汉源先生是中国水利史学的创始人,他一生情系水利,精心治学,其治学精神可以归结为情系水利,孜孜以学;探微解密,严谨治学;成立协会,聚力治学;古为今用,创新治学;笔耕不辍,开放治学。他的这些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去探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考察康德哲学对王国维思想的影响,揭示王国维思想中呈现出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内在紧张和冲突,以求了解和把握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精神取向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15.
孙星衍是乾嘉时期一位著名的考据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有着突出用世精神的学者.他主张人才出于经术,通经由于训诂,考据乃是有益于政治的实用之学.在治学实践和仕途生涯中,他将对典章制度的考据与对时务的思考结合在一起,以所学用之于实事,充分体现了通经致治的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孔子很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他对于行为修养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一个人在道德感情上必须克制那些不合乎“仁”的邪念,确立合乎“仁”的道德观念,为了维护“仁”的原则,宁可牺牲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抑制感情的冲动,防止“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片面性,防止感情用事或极端化,做到不偏颇,适可而止,孔子提出了“中庸”的主张,作为平衡道德感情的准绳。并明确提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层次性的特征。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具有团结力、向心力、亲和力、支撑力和协调力的特征。在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将更好地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8.
做为伟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土族,是勤劳勇敢,和蔼善良,智慧纯朴的民族。自古以来,土族人民就在苍茫雄浑,层峦叠嶂的祁连山麓、湟水北岸的沃土上,和汉,藏,回等兄弟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对开拓和经营祖国大西北的青海高原,为创造和繁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先辈学者以严谨治学自律并自立,也以此律人与立人。所谓严谨,可以从广博、深细、求实三个方面求之。学习并继承先辈学者这种精神,在学术研究中便可取得坚实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高僧传》对当时及其后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历来的文学研究,都没有将其直接纳入研究的视野《高僧传》不仅好多真实的情节富于文学色彩,而且颇多真实的虚构,尽管“非有意为小说”却颇有小说丰神。后人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往往分为志人和志怪两大类别。一般而言,两者之间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也是符合当时小说实际的,但一篇之中,将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是比较少的。《高僧传》融两者于一体,在志人的过程中将志怪不自觉地融合其中,在小说史上,具有从实录走向虚构的过渡阶段的特殊意义。因此,《高僧传》不仅是后世高僧传记的楷模,而且也为唐传奇的创作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