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中的语言学派的译学构想为切入点,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代表人物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译学研究所作的语言学探索,并指出其贡献和局限性。就译学研究而言,对语言之外的各种要素的关注都是必须的。要建立起翻译学的知识体系,语言要素仍是最主要的要素,离开对它的研究将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应该重新认识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们为推动译学研究的发展所作出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论翻译学词典的体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五大译学词典体例的情况,探讨了翻译学词典应有的体例及其重要性,指出了目前翻译学词典存在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3.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的本质,提出翻译学“语用学转向”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研究动态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归结两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象,使翻译研究走向建构、理性。  相似文献   

4.
唐燕 《学术论坛》2012,35(10):85-88,110
21世纪翻译学学科地位在中国最终得以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翻译学界的认同。翻译学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集中于学科的理论构建。中国翻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就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史长久,影响深远。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推崇为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都表明中国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进行过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译学理论多为借鉴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失语。探讨中国译论失语的溯因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从文章学的视角下解读"信达雅",对于重构中国译论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必须建立翻译学》--兼与谭载喜教授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田心 《学术界》2001,(2):131-137
谭载喜教授的<必须建立翻译学>一文在译界影响巨大.它引起了我国近廿年的翻译科学热,掀起了翻译(学)是科学或艺术(论)的争论,模糊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方向.重读该文章,发现它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6.
许长清 《理论界》2010,(6):148-149
等值理论在英汉翻译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是翻译理论创立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译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语言学、交际学、翻译学的途径阐述了有关等值理论的重要观点,尤其对"动态等值"作了深刻研究,以克服英汉翻译的语言障碍,取得翻译的最大等值。等值理论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处于中心地位,译界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等值进行研究,并推出了不同的等值理论。  相似文献   

7.
哲学实践转向的启示:后解构主义时代的译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解构主义时代的来临,翻译学面临着新的思考,那就是如何重新定位翻译研究的本体.对此,20世纪后期发生的哲学实践转向给予我们重大启示:我们需要回到翻译实践-即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去发掘翻译的理性,从而实现译学的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8.
谢天振 《学术界》2002,(3):140-144
本文就《中国译论研究和译学建设真的比西方严重落后吗 ?》一文提出商榷 ,指出不能不顾事实的吹捧一个学者的著作 ,把中外译界统统贬斥为“混乱和盲目”等等 ,应从实际出发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提醒我们应该正视国内外译学界的有关进展 ,抓紧时间研究 ,建设发展我们自己的译学理论的译学事业  相似文献   

9.
翻译学的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构一直是我国译学界所关心的两个重要问题。理论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而且关系到学科的内容全局。然而,学术界对体系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仍认识不足,本文就理论体系在翻译学科建设中所起到的指导意义提出个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张培基的散文翻译标准将忠实与通顺有机结合起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达到翻译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翻译材料的选取彰显了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注释再现了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文完美呈现了“生态美学”,其散文翻译意图体现了“译有所为”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典之中国传译,史近两千年。这漫长的译经历史,不仅译出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国翻译学也随着佛典翻译的开始而诞生,又随着佛经翻译事业的成熟而成熟。佛经翻译几乎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翻译的全部,从中产生的理论也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因此研究佛籍译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主体。但目前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古代译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需要突破。  相似文献   

12.
当代译学研究已经置于跨文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因素对于译者在译学研究过程中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从当代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探讨并思考“文化转向”,同时对中国译学的研究态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文化转向必须推动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严苡丹  王羽西 《理论界》2015,(1):114-117,133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基础,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自译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中心地位,以及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研究发现,张爱玲的自译本彰显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原则,在特定的生态翻译环境中遵循"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方法,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4.
翻译实证研究方法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翻译研究一直少有重大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方法论意识.要建立一门符合严格学术规范的翻译学,就应跳出过去以经验和直觉臆断的论述方式,转而使用严谨客观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描述翻译现象、论证翻译本质,建构翻译理论.对翻译学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类型进行总结、分析,构建翻译学实证研究方法体系,以便研究者在从事翻译研究时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科学、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以人类的认知和理性存在的本体论为基底,其哲学根本是体验哲学与历史事件.认知语境具有认知与语境的本体论特征,体现客观实在性和认知相对性的统一.认知语境转向从翻译的言内认知语境和言外认知语境及其互动的关系出发,考察翻译主体的认知、语言、存在的互文顺应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探索译学发展途径,避免译学"语言学转向"的语言泛化、"文化转向"的文化泛化等倾向,把焦点集中在解决译者思维与文本、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翻译研究的"认知语境转向"的取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认知转向"视野,也有利于译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学理论基础入手,概述了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语言学问题,并讨论了该研究模式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在中国的语料库语言学界至今无人建立"中国英语"语料库,而建设该语料库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借鉴国际英语语料库(ICE)各个分库的建设经验.众多的文本来源使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古诗翻译包括源语形式解码、概念意旨整合、译语形式编码三个步骤,本源概念属于概念意旨的范畴.具有普遍象征喻意和本民族特有象征喻意是两种不同的本源概念.基于本源概念,古诗英译意象重构技巧包括意译、直译、换译、改译、加译、不译,其中,语料库实证证明意译是古诗英译意象重构最常用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对翻译学中一些需要注意的要素做了简要论述,指出了随着翻译学的发展,翻译过程中所侧重的层面的变化.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翻译不仅要从语言上做到通顺、优美,而且要注重其中的文化因素,要立足于所翻译内容所处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而保证翻译内容能表达出原资料的含义和意境.  相似文献   

20.
熊辉 《兰州学刊》2009,(2):102-104
对五四新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诗歌展开讨论是译介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创造社创办的刊物为依托。以分析创造社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为切入点,从翻译数量和国别、诗歌形式、译诗的“普罗”文学色彩和译者队伍以及译诗思想等方面论述了创造社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