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法家。他生于汉高祖六年。当时,正是刘邦初定天下,继续秦始皇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事业,打击六国贵族,扫除割据复辟势力的革命战争年代。贾谊就是在这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风浪中,成长起来的。斗争,锤炼出这个年青的政治家。他十八岁时,就以学有成就,见解敏锐闻名于郡中,为法家官吏河南守吴公所赏识,招之门下,精心培养。不久,汉文帝刘恒即立,吴公以“治平为天下第一”,升任朝廷的廷尉。吴公一到朝廷,就把贾谊推荐给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于是,贾谊就以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在朝廷会议上,不避群僚老臣,大胆阐述自己的政见,他坚持法家的“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见《过秦论》下篇)的历史进化论观点,政见所出,生气勃勃,切中时政,使在坐的人“各如其意”。文帝也是  相似文献   

2.
晁错(前200—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是西汉前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少时跟张恢学申商刑名之学,继承了先秦法家商鞅等的思想。汉文帝时为太常掌故,后为太子舍人,又任为博士,拜太子家令。以后景帝即位,以为内史,后迁为御史大夫等官。晁错所处的时代,是西汉新兴地主阶级在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政权  相似文献   

3.
论贾谊     
贾谊,是我国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虽然只活了三十多岁,但流传下来的作品编成《新书》的,就有近六十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各方面,范围很广,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鲁迅曾指出:贾谊的作品“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这样一个人物,在儒法斗争的历史上,究竟属于哪家营垒?历史上的一些传统看法,往往将贾谊划入“儒林”。有的甚至认为:“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翻一翻贾谊的文章,特别是《过秦论》中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秦始皇的评论,确也讲了一些颇带儒家气味的话。但是,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我们就会看到:贾谊不是孔孟之徒,而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法家。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变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了全中国,是法家路线的伟大胜利。西汉初年,法家路线依然是反对当时奴隶主复辟势力、巩固封建中央集权郡县制的进步旗帜。汉高帝刘邦起义两三年就重新统一全国,依靠的是法家路线。汉初,中央政权基本上是崇尚法家的。贾谊、晃错、桑宏羊就是当时法家路线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以农为本,“强本抑末”是先秦法家的重要经济思想。西汉著名法家贾谊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限制从事“末利”的工商业者、发展农业生产、积粮积物,备荒备战的主张,沉重地打击了工商奴隶主复辟势力,为巩固封建大一统的西汉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这种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论积贮疏》这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6.
<正> 贾谊的历史论著《过秦论》上篇,从先秦儒家的仁政主张和法家关于势的学说出发,分析总结了秦王朝短期灭亡的历史教训,归结到一点,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在西汉初期思想政治领域里具有典型的意义,而且其描写很富有文学的色彩,历来脍炙人口。《过秦论》上篇陈述并分析了秦国八世兴亡的情势和教训。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于述  相似文献   

7.
贾谊是西汉初期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深通先秦诸子学说,并且吸收了前人思想中有价值的遗产,结合汉初社会现实,形成了比较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贾谊这一思想的基本线索是:以维护中央集权为基本原则,在“因时而变”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实行从中央到郡县的一系列改革;他主张“移风易俗”、“明君贤吏”,在“重民”的基础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政治统治。从秦统一到汉初的许多  相似文献   

8.
贾谊是西汉初期一个杰出的年轻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生于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卒于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仅三十三岁。贾谊熟悉历史,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更是了如指掌。从十八岁开始了政治活动以后,在短短的十五年中,针对西汉初期各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深刻的见解和有价值的主张,积极有为,发愤图强,以天下为己任。虽然受了旧势力的打击,但他的主张,在当时和以后大部分被采用实施,行之有效。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例,中肯地探讨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贾谊认为,秦兼并六国,用的是法术诈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是必要的。但统一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就应该改弦更张,施仁心,行仁政、德政,以仁义为本。秦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取得政权以后,仍然以法术诈力为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国策,不懂得"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贾谊建议汉文帝要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仁义"治国。他的思想不仅对汉文帝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贾谊(公元前200——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青年政论家、思想家。他探讨了秦王朝覆亡的教训,研究了西汉初期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并为巩固封建的中央政权画治安策,写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政治论文,受到了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视。西汉末大学者刘向说他“通达国体,虽伊(伊尹)、管(管仲)未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初期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由于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从汉文帝后期开始,西汉统治者即逐步改弦易辙,以主张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到汉武帝时,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从秦皇到汉武,是新兴地主阶级在全国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时期,也是新生的封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巩固时期。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除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一基本矛盾外,始终存在着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存在着奴隶制复辟的危险性。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前179年—前141年),坚持刘邦和吕后既定的法家路线,为地主阶级争得了将近四十年的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巩  相似文献   

13.
贾谊是西汉的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文学家。根据《汉书·贾谊传》和贾谊的部分论著的记载 ,可以看到贾谊的政治思想及政治主张即仁政思想、礼治思想、封建子弟、重农抑商 ,这些思想和主张对西汉乃至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贾谊其人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的经济盛世。在文、景统治的三十九年间,出现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文帝召认为博士的贾谊;另一个是文帝启用,后被景帝提为御史大夫的晁错。本文试就浅笔谈谈贾谊和他的施政主张。 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卒于168年(汉文帝十二年)。今洛阳人。据《汉书·贾谊传》载,他十八岁“以能诵诗  相似文献   

15.
贾谊述略     
西汉早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学说兼有儒、道、法三家思想,这与其学术师承源自荀子有关。在政治思想上,贾谊主张:君主自身修养应实行道家的"虚静"、"无为";君主治理民众应实行儒家的"仁义"、"民本";君主对待朝臣应实行儒家的"阶级"、"礼治";君主控制诸侯应实行法家的"集权"、"削藩"。在学派归属上,从批评汉初推行的"无为"政策看,贾谊不属于道家;从指责商鞅捐弃礼义,导致世俗日败而乱至看,贾谊不属于法家;从重视"礼治",要求君主尊士爱民看,贾谊属于儒家。贾谊虽年三十三而终,但留下不少著作。不过,贾谊著作遗失颇多,至今存者仅有《新书》五十五篇,赋五篇。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简论     
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斗争。到了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占了优势,影响了其他各家,如与法家对立的儒家也多多少少采取法家的精神以补偏救弊,韩非在这时候便成为法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他的言论代表了奴隶社会中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奴隶主企图使自己转化为新兴的封建领主而发表的政治主张。他并不想用暴力来推翻旧制度旧政权,他和其他法家一样只企图在现行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传靠腐化透顶的奴隶主进行封建社会的建设,把成败利纯的命运交给统治者自己  相似文献   

17.
秦汉之际,是诸子百家学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大一统封建政权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探索时期。诸子之学的斗争和融合,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想理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秦王朝与西汉王朝,虽然政治制度基本相同,但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王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结果二世而亡。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调整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不但巩固了西汉王朝统治,同时又促进了诸子之学进一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八十一年二月,在汉朝的京城长安召开了盐铁会议。以大司马霍光和六十多个所谓“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与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围绕着盐铁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同时也涉及到军事方面。《盐铁论·和亲》便是盐铁会议上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集中记录。我国历史上的汉代,自汉武帝开始,匈奴不断侵扰,边塞连年烽火。当时匈奴是西汉北方的一个奴隶制军事政权。它拥有几十万骑兵,奴役压迫着几十个小邦,俨然是北方一霸。由于西汉社会制度比匈奴进步,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匈奴更是垂涎三尺,把西汉看作是一块肥肉。他们经常发动突然袭击,对西汉北部边境进行武装  相似文献   

19.
贾谊述略     
西汉早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学说兼有儒、道、法三家思想,这与其学术师承源自荀子有关。在政治思想上,贾谊主张:君主自身修养应实行道家的“虚静”、“无为”;君主治理民众应实行儒家的“仁义”、“民本”;君主对待朝臣应实行儒家的“阶级”、“礼治”;君主控制诸侯应实行法家的“集权”、“削藩”。在学派归属上,从批评汉初推行的“无为”政策看,贾谊不属于道家;从指责商鞅捐弃礼义,导致世俗日败而乱至看,贾谊不属于法家;从重视“礼治”,要求君主尊士爱民看,贾谊属于儒家。贾谊虽年三十三而终,但留下不少著作。不过,贾谊著作遗失颇多,至今存者仅有《新书》五十五篇,赋五篇。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家在千百万奴隶大起义的推动之下,代表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向腐朽的奴隶主阶级作斗争,要求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去代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这时法家的阶级基础及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是十分清楚的。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指西汉中期到明代中期以及明代中期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由于奴隶主阶级已经被打垮,奴隶制全面复辟的危险已经过去,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却不断激化起来,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越来越厉害,这就使得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革命的阶级变成了一个保守的以至于反动的阶级。这时的法家和封建社会的前期的法家不同,它已经不再是新兴的革命阶级的代表。但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