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政策的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是评价一个环境政策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相关研究中关于排污权交易对生产工艺技术的影响很少涉及。本文结合中国实际,在基准-信用排污权交易模式下构建了企业环境技术研发投资决策模型。运用库恩-塔克定理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并行条件下企业环境技术研发投资决策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文构建减排成本与排污双重信息非对称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机制设计模型,讨论排污权交易机制及最优的环境政策设计。研究结论表明:当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与排污税之和小于等于排污企业谎报惩罚成本时,排污企业自愿守法排污时的机制设计结果是最优的;当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与排污税之和大于排污企业谎报惩罚成本时,政府迫使排污企业守法时的机制设计结果是最优的。为迫使排污企业守法排放,一方面政府可选择一个最优的违法排污惩罚力度与监管相结合,最优违法排污惩罚力度受惩罚成本、监管力度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降低单位监管成本。本研究为双重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排污权交易机制及环境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排污交易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及环境资源所特有的性质,在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各个持有排污许可指标的单位在与交易有关的政策、法规的约束下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排污许可证交易就是环保部门制定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按总量控制指标给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在排污单位之间进行交易.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比较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两种环境经济制度的利弊,提出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更有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经济政策,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管理水平下应结合排污收费制度结合逐步试点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不确定情境下排污权交易企业生产决策问题研究通常都是采纳的期望效用理论。针对排污权市场价格不确定性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重点引入前景理论,考察排污权市场价格不确定情境下的企业生产决策问题。首先通过建立特定排污权市场价格下的生产决策优化模型,提取了企业在产品生产、污染削减、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决策行为与排污权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性;基于此,运用前景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推导了排污权市场价格不确定情境下企业生产决策的价值函数、主观概率与决策权重函数,建立了考虑心理参考点与决策偏好的生产决策模型。结果表明:由于受信息局限、资源禀赋、心理预期、行为偏好等多方面的影响,企业的实际生产决策会系统性地偏离期望最优决策;算例分析也从多个角度清晰刻画了企业面向排污权市场价格不确定性的复杂决策行为,所得结果更贴近现实情景,并充分说明了基于前景理论的模型分析能够更好地描述排污权交易企业的实际生产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6.
排污权交易是近年来备受各国关注的一项旨在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目前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有必要研究在我国推行排污权交易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排污权交易计划的介绍和研究,论证我国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对目前在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三阶段博弈模型,得到了清洁工艺治污和末端治污企业的减排研发绩效,并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最优补贴政策下,技术溢出率、污染损害程度及排污税对企业治污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补贴政策下,企业最优的选择为末端治污技术,经济和环境无法取得双赢。最优补贴政策下,当污染损害在一定范围内时,无论技术溢出率取何值,基于利润最大化和政府福利最大化视角,企业的最优技术选择都为清洁工艺治污技术。最优补贴政策下,无论排污税取何值,清洁工艺治污模式下的企业利润都高于末端治污模式下的企业利润;排污税影响不同治污模式下的社会福利水平,当排污税较小时,清洁工艺治污模式下的福利水平大于末端治污模式下的情形,当排污税较大时,末端治污模式下的福利水平大于清洁工艺治污模式下的情形,为保证企业的减排技术选择和政府的选择一致,取得经济和环境无法取得双赢,政府应设置一个合理的排污税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和科技相对欠发达的情况下,机制创新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美国的实践表明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环境管理手段,但良好的排污权交易市场需要有相应的经济、法律、技术等多方面条件做配套方能形成.近二十年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为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正式实施奠定了基础,但我国的排污交易还没有实质性的开展.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目前逐渐形成了排污权初始分配有偿化的趋势,并出现了类似自由交易市场的交易平台,但要建立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仍需面对多方面挑战.  相似文献   

9.
面向排污权市场价格随机情境,通过提取理性企业在产品生产、污染削减、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决策行为与排污权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性,推导了排污权市场价格随机情境下的企业随机利润函数;基于条件风险价值(CVaR)风险度量准则,推导了任意置信水平下随机利润的风险价值(VaR)解析表达式,建立了不同排污权预期价格和置信水平下的CVaR测度模型;基于此,深入论证了给定置信水平下实现随机利润CVaR最大化的企业最优决策及其特征,并系统分析了外部情景要素变动对最优决策及其优化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在企业分别作为排污权出售者与购买者两种情况下,随机利润CVaR的具体测度因利润下行风险存在的排污权市场价格区间不同而存在差异;基于CVaR准则,考虑决策风险的最优决策受到决策主体置信水平、排污权初始配额、排污权市场价格均值及标准差等多因素的复杂影响,进而系统性地偏离风险中性最优决策,并表现出风险规避特征;通过算例分析对所得结论进行全面验证,进一步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刻画与反映排污权交易企业决策风险及其现实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排污许可证切入,对排污许可证及排污交易进行了介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排污权交易的内容和发展,国际上和我国对此制度的运作情况,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以及其实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跨区域特征明显,协同治理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5年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重差分法(DDD)研究了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从全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而此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子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显著降低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但对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城市在促进不同污染物减排时存在差异,减排难度较低的污染物往往被优先完成。从时间效应来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存在时滞性,而且这种时滞性在不同污染物减排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包含多污染物、多污染接收点的供应链网络,考虑了生产技术和减排技术投资,对可交易的污染排放许可下的供应链网络进行了均衡分析,给出了变分不等式框架,建立了均衡模型。模型明确地处理了空间差异,同时保证了通过初始污染排放许可分配就可达到指定的环境标准。提出了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利用提出的模型及算法对算例进行了计算,得到利润最大化下供应链网络中各工厂的产品生产量、排放量、污染排放许可的均衡分配额和污染排放许可的交易价格、技术最优投资额,并分析了成本函数参数以及工厂数量的变化对生产技术投资和减排技术投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治污减排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必须同时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促进发展的多重目标。中国的治污减排问题非常复杂、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针对环境、经济、能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国内外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梳理治污减排对经济影响方面的已有研究,为深入分析、研究中国的环境经济问题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David M. Stieb 《Risk analysis》2012,32(12):2133-2151
The monetized value of avoided premature mortality typically dominates the calculated benefits of air pollution regulations; therefor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uncertainty surrounding these estimates is key to good policymaking. Formal expert judgment elicitation methods are one means of characterizing this uncertainty. They have been applied to characterize uncertainty in the mortality concentration‐response function, but have yet to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uncertainty in the economic values placed on avoided mortality. We report the findings of a pilot expert judgment study for Health Canada designed to elicit quantitative probabilistic judgments of uncertainties in Value‐per‐Statistical‐Life (VSL) estimates for use in an air pollution context. The two‐stage elicitation addressed uncertainties in both a base case VSL for a reduction in mortality risk from traumatic accidents and in benefits transfer‐related adjustments to the base case for an air quality application (e.g., adjustments for age, income, and health status). Results for each expert were integrated to develop example quantitative probabilistic uncertainty distributions for VSL that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air quality models.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相邻区域之间的跨界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并呈现交叉伤害的外溢性。在考虑污染容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对称两区域之间的微分博弈模型,探讨在非合作机制、治污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协同合作三种情形下双方的反馈纳什均衡策略、污染容量最优轨迹及瞬时收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纳什议价方法分析了具有时间一致性的动态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策略。结果表明,当污染对环境的伤害较大时,治污成本分担机制可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帕累托改善,而协同合作机制在区域收益与环境方面都是最优的;其次,通过数值分析探讨了地区的"短视"行为和环境自净率对稳定状态下均衡策略的影响,分析表明,地区的"短视"行为导致短期收益最大化,从而减少对治污的投入而增加了污染容量;而随着环境自净率的增加,污染容量与地区收益均有改善,但对环境伤害更为敏感的地区收益增加更显著。最后,给出了动态最优收益分配的具体数值变化。研究结论对区域之间治污模式与合作分配机制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税收调控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我国目前的指令配额管理模型和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用税收手段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的思路。结合我国流域的非畅流特点,提出了污染物人工调控和污染物间接不影响等几个基本假定,构建了流域跨界水污染结构描述模型。建立了流域跨界水污染税收调控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用理想点法求解出博弈模型的数值解。通过淮河流域的实证分析,得出税收调控管理模型明显优于指令配额管理模型的结论。最后分析了影响税收调控管理模型实施效果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现有关于腐败如何影响环境污染的研究多数忽略了非正规经济的作用,而非正规经济的存在将会影响到腐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腐败和非正规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显示,腐败通过提高非正规经济规模增加了环境污染;同时,腐败通过减少正规经济规模降低了环境污染。基于1998-2016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腐败和非正规经济活动对中国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腐败通过扩大非正规经济规模对中国环境污染的间接影响显著为正,腐败总体上改善了中国的环境质量,说明腐败对中国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占主导。非正规经济规模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正,腐败程度越高,非正规经济对中国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一个包含污染治理和能源替代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首先利用动态最优化方法,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给出了分别由传统能源支撑和新能源支撑经济系统的经济增长速度、污染变化速度以及最优的污染治理投资占总产出的比例。然后借助两阶段最优化理论,得到了最优替代节点所满足的方程,发现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对最优替代节点产生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经济最优增长路径以及相关参数对最优替代节点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最优的能源替代节点处经济增长不连续,新能源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传统能源支持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传统能源支撑的经济系统污染的产出弹性较大,则在能源替代发生以后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另外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会延缓能源替代,而提高技术对污染的控制效率可以促进能源替代进程。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应对越境污染需要国际合作,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理解上存在差异。本文是运用博弈理论研究越境污染的最优控制,基于博弈理论的线性战略和非线性战略构建非对称两国污染物质流量及污染物质存量的控制模型。微分博弈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非对称两国非合作控制污染物质排放量的稳定状态的污染物质存量小于其合作控制污染物质排放量的稳定状态的污染物质存量的可能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Universal need for, or reactions to, risk communications should not be assumed; potential differences across demographic groups in environmental risk belief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could affect risk levels or opportunities for risk reduction. This article reports relevant findings from a survey experiment involving 1,100 potential jurors in Philadelphia concerning public responses to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air quality information. Flynn et al. (1994) and Finucane et al. (2000)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isk ratings for multiple hazards, and in generic risk beliefs, between white men (or a subset) and all others (white women, nonwhite men, and nonwhite women).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white men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ai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information. An opportunity sample of volunteers from those awaiting potential jury duty in city courts (matching census estimates for white versus nonwhite proportions, but more female than the city's adult population and more likely to have children) filled out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quasi-randomly. On most measure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white men (N = 192), white women (N = 269), nonwhite men (N = 165), and nonwhite women (N = 272). Nonwhites overall (particularly women) reported more concern about and sensitivity to air pollution than whites, and were more concerned by (even overly sensitive to) air pollution information provided as part of the experiment. Nonwhites also were more likely (within-gender comparisons) to report being active outdoors for at least four hours a day, a measure of potential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and to report intentions to reduce such outdoor activity after reading air pollution inform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were less frequent than between whites and nonwhites; the most distinctive group was nonwhite women, followed by white men. Flynn et al. (1994) and Finucane et al. (2000) found a far larger proportion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white men as most distinctive, probably due to use of different measures, study design, and population samples. However, all three studies broadly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gender and race interactions in risk beliefs and attitudes (particularly for white men and nonwhite women) that deserve mor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