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迷惘的心态中扭曲着追求,在无望的活动中寻求着希望”,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封建式的迷信活动违背社会理性,逆反科学精神。近年来,这种活动在一些地方呈泛滥之势。那么,参与这种活动的大多数人究竟呈怎样的社会心态呢? 产生这种社会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心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对社会心态的研究,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认识论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认识论要研究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人,要研究的客体是社会活动着的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认识论要研究的认识及其本质和规律,实际上就是社会的认识——社会意识及其本质和规律,要研究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实际上主要是指社会存在。社会心态研究是揭示社会意识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在结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潜意识”理论体系.社会潜意识理论在社会意识的依赖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与马克思社会心理思想具有同质性,在指称范围、主要功能、研究切入点、思想内涵以及理论归宿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将有利于增强对马克思社会心理思想本质的理解,从而为营造和谐的社会心态氛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态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消极的社会心态会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增加社会风险和加大社会管理难度。公共权力运作不规范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政治原因;财富分配不公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经济原因;价值观多元与冲突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文化原因;社会结构不合理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社会原因。通过情感护理、媒体引导、行政矫正、法律援助、制度引领、自我调节等手段来合力调适。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态问题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学术界,其含义有社会心理、与社会心理有联系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智三种界定;其表现和作用、形成原因、调节及调节的目标,也在这三种界定下有不同的观点.这种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但仍然处于分散的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 在社会意识领域内,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并且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双向影响和制约,是社会意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它与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但我国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是强调社会存在直接决定意识形态,没有从社会意识内部深入阐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论证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吴明君 《学术论坛》2007,(10):25-27
社会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它具有巨大的能动性,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影响作用.社会思潮具有新的特点,往往走在社会变动的前端,我们通过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可以洞察到深层社会变动的端倪,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在给梅林的一封信中察觉到,他和马克思过份强调了社会意识在内容上来源于社会存在,忽略了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别,并告诫后人"今后注意这一点"。然而,这一"过错",在百年后又得以重演,社会意识形式被意识形态化了;社会科学亦被意识形态化了。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人的物质生产条件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特定阶级利益的反映。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利于社会意识形式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种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场所、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意识的运动形式。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共同的思想潮流和心理倾向。不同社会思潮的并存、继起、冲撞、融汇和消长,构成一定时期社会意识变动的宏观图景。追寻社会思潮的生命历程,考察其发生、发展和消退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对于分析社会思潮现象,把握社会意识的运动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利 《社会科学家》2007,(4):200-20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流行词语的发展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流行词语和一般词语相比,体现了更多的时代文化含义。文章旨在通过对流行词语的产生途径以及特点的分析,来透视当前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等的种种嬗变。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中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它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主义,而产生它的内在原因则是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不满。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还远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它应当可以成为建构社会心理学大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三种不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 ,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边缘性的学科性质和不同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对国内三种社会心理学教材的比较 ,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心理学内容的主体性原则 ;多学科兼容并蓄的原则 :本土化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社会预测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心理学分支学科,兼具综合性和边缘性。社会预测心理学的兴起与国内经济心理学的迅速崛起有关。其主要功能包括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功能。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变化和重大社会问题的存在和解决,直接为建立社会预测心理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大有作为"的应用中,有理由认为,社会预测心理学的未来是乐观的,社会心理学的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一方面从多个学科关于文化对社会心理具有影响或塑造作用的论述出发,论证了社会心理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意识形态色彩,论证了西方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文化价值偏差。据此,本文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民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骆正林 《兰州学刊》2011,(10):33-39
中国社会的转型使公众的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功能分化,中国人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被放大,公民的人格更加独立,参政热情明显提高,契约意识普遍强化,国际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结构、制度环境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进步和落后的碰撞中,社会心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如落后心理乘虚而入,社会诚信遭遇挑战,仇富仇官心态严重,维权事件频繁发生等。社会心理的负面效应,并非只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只要社会能够正确地对待、引导,负面社会心理不但不会起到负面作用,反而会提高社会肌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其学科性质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社会心理学家们,迄今仍众说纷纭。故试以中国大陆1924~2008年间出版发行的56个版本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为主要研究取样,回顾中国学者对于该学科性质的诠释,探讨中国学者持有的观点概貌,以资鉴照中国社会心理学前行之路向。统计归纳发现:①我国教材多半持"独科论"的观点,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心理学分支论明显压倒社会学分支论;③对于社会心理学除了具有社会科学性质之外是否还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有待进一步深化认识;④对于社会心理学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认识仍然混乱。  相似文献   

17.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环境是制约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以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主体和谐支持。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兴起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文化价值偏差和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缺陷,并从社会心理的文化特性出发,指出在大陆、台湾、香港兴起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其深层原因乃是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基于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实证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实证研究突出了"方法中心"原则,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行为的文化背景,过分关注概括化和抽象化的问题,拉大了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的考察 ,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及其整个学科体系的合理建构 ,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重视社会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 ,但是对这种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论层次 ,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