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较赵树理和张平 ,从文学观上看 ,他们都是自觉地要做公众的代言人。从作品所反映的题材看 ,赵树理仅限于农村和农民 ;而张平却广泛得多 ,既有农村和农民 (《天网》) ,也有工厂和工人 (《抉择》) ,还有公安干警 (《十面埋伏》)、学生 (《对面的女孩》)等。从揭示社会矛盾方面看 ,张平要比赵树理更深刻和更尖锐一些。从人物刻画上看 ,赵树理的功力显然比张平要厚重 ,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性格鲜明 ,活灵活现 ,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而张平作品中的人物 ,还有简单化、平面化、理念化之痕。从故事设置和叙述方式上看 ,赵树理特别重视故事的吸引力 ,很少用心理描写和理性分析 ,追求的是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的效果 ;而张平则恰恰相反 ,经常使用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理性分析 ,要把自己的爱憎情感鲜明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叙述方式对于深化主题是很有作用的 ,但同时却冲淡了作品的艺术性。赵树理和张平选择做公众代言人的文学道路 ,虽然走得比较艰难 ,但他们都不后悔 ,也不退却 ,这是非常可贵的。在转型时期的当今中国社会 ,仍然需要赵树理和张平式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锻炼锻炼》的阐释历来有很大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锻炼锻炼》反映了农村干部欺压农民的恶习,体现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其实《锻炼锻炼》旨在纠正当时农村农民落后、偷懒的不良风气,很难体现民间立场。在十七年间,民间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且对赵树理来说尤为甚。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和文献来看,1949-1966 年中国农村集体主义革命中的“集体”,其形态与意义都是被逐步想象和建构起来的.《三里湾》依托于“社员”、工分和“户”等层面,揭示了其时三里湾的农民正在开始走向现代性的社会.但是,赵树理和《三里湾》的卓越之处更在于,经由“民间传统”、口头语言以及与农民群众“共事”等问题,“集体”概念的内涵被给予了孤绝而幽深的辩难.赵树理是谨慎的,他执着地坚持“有多少写多少”,这使得“三里湾”同时也留下了复杂的历史遗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和按语,是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之后,进一步阐明我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辉文献。毛主席的这两篇著作,记录了我国五亿农民冲破刘少奇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阻挠,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英雄业绩,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丰富经验。它像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华国锋同志在一九七五年全国农业学大寨  相似文献   

5.
《老杨同志》节选自赵树理同志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李有才板话》是作者在一九四三年继《小二黑结婚》后发表的又一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作品.这部作品以生动的板话形式,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的穷苦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行减租减息,建立民主政权所进行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满腔热情地塑造了党的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和一群在斗争中英勇机智的新农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对文学的理解,其精神是与鲁迅等启蒙文学家相通的.他并非"天生的"大众化作家,但他热爱农民,关注农村,始终为农民而写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他使文学写作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体现出一代作家的人格力量和文学良知,也使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落到了实处.因此,以赵树理创作为中心,分析其"为农民写作"的文学思考,对当下中国作家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发表于1958年的《"锻炼锻炼"》和莫言发表于1988年的《天堂蒜薹之歌》具有主体意识表达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基层政权力量和底层民众关系的矛盾与对立。"农民作家"赵树理试图通过自己的"问题小说"解决农民问题,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要为农民说话。越是贴近生活的创作,越难以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介入现实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赵树理和莫言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与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鲁迅的农民形象中包含的对国民性改造的绝望,来自于对大环境的静止化理解;而赵树理切实地生活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所以塑造了完全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式现代主体性的农民形象.从中国小农社会产生阶级及公共意识的可能、赵树理笔下的新式娜拉和阿Q形象分析、社会主义经验和东方小农伦理对赵树理文学的关键影响,可以窥见赵树理文学独特性产生的原因;也是从这些方面出发加以分析,赵氏打破了鲁迅的“国民性”魔咒,例示了新的底层文学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农村改革,最初起始于1977年11月15日安徽省委出台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安徽六条》),迄今30年了。《安徽六条》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序曲,肥西县山南公社和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启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也发源于安徽,"三大改革"对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极大贡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本文结合30年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农民住户调查资料,对在改革初期的安徽曾经有的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现象、以及后来沦为‘锅底"现象的收入结构内在质的变动规律性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揭示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很多,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传家宝》等,和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这些作品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伟大革命的生动记录,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农村中的复杂面貌和伟大变革。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具有独创而又大众化的风格,为建立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文学作品作出了成功的尝试和重要的贡献。本文试图仅就作品的艺术特色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赵树理同志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以人伦为基础的日常生活场景一步步让位于阶级斗争场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肇其端,赵树理的《三里湾》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持续发展,到了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和陈登科的《风雷》可谓达到极至。尽管有的作家是无奈的拒斥,有的是有意的楔入,但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吴家丕同志所著《中国农民与农业现代化》一书(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一本资料丰富、观点明确、史论有机结合、视野开阔并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著作。 该书全面论述了中国农民和农业问题的历史发展及其极端重要性;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客观地对合作化以来党领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一分为二的总结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因而它对我们进行国情教育,特别是对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具体道路和贯彻实施“十年规划”,“八五计划”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小二黑结婚》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成名之作,它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杨献珍有什么关系呢?答曰:关系重大。若不是当年杨献珍满腔热情地扶持,赵树理这篇名作极有可能夭折或流产,正是在杨献珍大力支持下《,小二黑结婚》经一波三折后才得以出版问世。1940年1月,杨献珍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并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党委书记。杨献珍到任后,敏锐地发现根据地内一些自诩为“新派”的文化人,住在农村,身在农民中间,吃着农民供给的小米,心目中却没有农民,认为农民落后,看不起民间的通俗文艺。他们在口头上也在大喊“大众化”,而所写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1958年创作的《灵泉洞》及其文本夭折的现象充满了可供解读的复杂特质,但一直未得到接受群体的重视。通过选取想象、自然、历史、现实等关键词发掘文本的独特价值,发现《灵泉洞》凸显出赵树理创作的隐喻策略、历史讲述的异质性、坚定的农民立场叙事法则及其与现实冲突而遭遇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现代化浪潮方兴未艾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一边是繁荣兴旺的城市,另一边是由于人口大量流失引起剧烈变迁的农村。孟德拉斯所著《农民的终结》一书,以法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为背景,分析了欧洲乡村社会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变迁过程,讲述了法国农民的现代化之路。法国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道路对我们国家有可借鉴之处,只有实现农村社会的复兴和亿万农民的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走在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6.
"返乡"与"进城"是赵树理60年代小说创作隐含的主题与情节模式。无论是知识青年的"返乡",还是农民的"进城",或是国家干部的"返乡"而又"回城",都反映出赵树理60年代创作的一个新变化:农村不再是一个高度自洽的空间,城乡二元结构性的差异,不仅令农村知识青年在精神上迅速城市化,也给普通农民带来了潜在的现代城市文明的焦虑。面对这种紧张关系,赵树理试图在小说中塑造更加有力量的"乡村身体",构建新的农村"劳动美学",来对抗身后巨大的城市魅影。在今天"三农问题"的视域中,重提赵树理60年代关于"劳动"与人的主体精神建构的文学资源,对于单一的城市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有所矫正,仍能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同志的《三里湾》,写于1954年,在《人民文学))1955年1月号开始连载,至4月号续完。这是赵树理同志继《李家庄的变迁》之后所写的一部有名的长篇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农民广泛地组织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并且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始成批地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特别是在北方解放较早的省份,首  相似文献   

18.
探究"十七年"乡土小说的时代特征、新农民形象、艺术方式、审美理想、文化精神,有助于正确认识赵树理、孙犁、柳青、李准笔下展示的新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论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现实主义的重要支脉,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与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不同。在文艺大众化进程中,一方面,歌颂了新社会、新农村、新农民,另一方面,又从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层面剖析了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历史沉疴。  相似文献   

20.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四十年代的成名作,它标志着反映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诞生。在这不到一万字的短篇里,不仅唱出了青年男女争取个性解放并取得胜利的崭新的主题,而且塑造了许多呼之欲出的典型形象,尤其是三仙姑这一独特而复杂的变态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女性形象,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