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高华德,崔薇圃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中国女子危害尤深,在这种“妇德”观的束缚下,中国女子被牢牢地禁锢在家庭之中,“上焉者,男子之玩物耳;中焉者,男子之仆耳;下焉者,恣睢折磨,凌虐...  相似文献   

2.
刘冰冰 《东岳论丛》2001,22(2):137-14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杰出诗人。他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但是历史怠慢了他的政治热情 ,拒绝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而不无凄怆地成就了他的诗名。黄遵宪生活于近代中国 ,是故国家园屡遭磨难的见证者。他以诗歌的形式悲愤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事件 ,其诗作有“诗史”之誉。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复古人比兴之体” ,在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中 ,进行了“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的可贵探索。黄遵宪喜爱民歌重视民歌 ,他所创制的“新体诗”还接受了来自民歌方面的艺术影响。黄遵宪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诗界革命的实绩 ,而且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化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3.
容闳与上海     
容闳(1828—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又是期待并致力于祖国进步富强、跟上世界潮流的真正的爱国者;他是一个充满热忱而不谋私利的社会活动家,又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他还是“教育救国论”思想的早期阐发者,以及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在容闳84年的一生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上海则是容闳在国内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前后计达10多年,其中有青年、中年时期,也有老年时期。他的主张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由变法维新到反清革命,在上海留下了闪烁思想者光彩的印迹与卓越之贡献。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与教育改革王守中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康有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①“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干朝廷,而赔于八股。”②徐勤也大声疾呼地正告说:“覆吾中国,亡吾中国者,必自愚民矣,...  相似文献   

5.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因大力创办中国早期民用工业企业而享有“实业巨子”的美誉;也因曾充当中外反动势力的走卒而留下了“买办官僚”的骂名。他的政治地位同他的经济业绩一样显赫,如果不是“四川路案”使他一夜之间成了革命与反革命双重打击的对象,他可能会在“办大事”、“做高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盛宣怀不过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所办的“大事”,加速了他所竭力维护的那个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后的盛宣怀虽已离开政界,但并没有游离于政治斗争之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封建专制势力…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型哲学文化,主要体现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仁学学说中。仁学是教导人如何成为有道德的理想人格以及如何以道德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仁”是什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人类的相互之爱,或人类普遍的同情心。“仁”如何在现实中体现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立”即“立身”,也就是“立于礼”[3],即懂得社会礼仪,可以有所成就。“达”即“通达”,也就是“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4],即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士历来有“游”的传统。或作逍遣之游,或为入世之游;或游于学,或游于艺;或浮游浪游漫游,或宦游周游巡游。“游”是飘移而暂无归依之时间空间过程,也总有和一时一地的古之驿站或今之酒店相关的羁旅之所出现。“驿站”于中国历史不无人文意蕴,近代亦然。若是论...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186——1940),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他起过重要作用,发生过重大影响,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1]。蔡元培一生的思想和活动十分丰富,本文仅就他对五四运动的积极贡献,作一简要评述。整顿和改革故意大学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没有掌握政权,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没有出现大的变革,北京大学的改变也不大。当时学生“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2]因此,学生多“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  相似文献   

9.
“忠”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在封建社会里,它具有忠君与爱国双重含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由于其阻碍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曾受到志士仁人猛烈的批判,他们要求重构近代“忠”德,以塑造新型国民。这同样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重视。在民国建立之初,著名的革命家黄兴对此不仅进行理论阐释,而且还作了具体尝试,但实际效果与其动机不尽相符。从而昭示人们:实施传统“忠”德的近代转型任重而道远;而忽视近代“忠”德重构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仅靠革命热情和良好愿望也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相似文献   

10.
李学勤 《殷都学刊》2008,29(3):13-14
方[戈丮]乳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戈刻铭等均表明讯的地位很高。殷墟出土的跽坐执戈者以及西周较晚的铭文,也反映出称[戈丮]者可能是执戈拱卫之臣。  相似文献   

11.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体育思想及其实践邢纯贵,江沛张伯苓(1876—1951)是近代中国著名爱国教育家。作为南开学校的创立者,他的名字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一生抱定“教育救国”宗旨的张伯苓,在办学中十分注重体育,是近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先驱者之...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严复是批判中国封建传统旧观念的斗土。为了拯救祖国,唤起民心,他反复表示:对传统的政教、学术及旧文化心态,“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更蹈作无耻之故辙”,表现出执着的勇士气概。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在衡比中西文化异同中,“去其旧染而择其善而存之。”严复对旧文化的“旧染”,抨击是激烈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现试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13.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八荣八耻是对传统道德的扬弃。是传统道德精华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荣辱观古之有之,荣辱之心人皆有之。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不同,荣辱观也是不一样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莎士比亚说过:“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互相结为一体;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就不再存在。”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因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所关注的是思想启蒙。作为探讨严复近代启蒙思想之系列论文中的一篇①,本文想通过对严复政治哲学的探讨,以揭示以下主旨:在倡导思想启蒙时,他如何以西方近代的政治学说破除中国传统的政治意识,以引导广大民众树立近代的政治观。严复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政治讲义》一书里。此著虽系八篇讲稿整理汇编而成,然端的是“清末之第一部政治科学著作”③,因为其主旨在于阐述近代的政治观。在这部著作中,严复通过对西方近代政治学的阐述,告诫人们要破除政治愚昧,把政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并且着重…  相似文献   

15.
清姚鼐在《复鲁洁非书》中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曾国藩对姚鼐的这段话作过明晰的概括。他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翰;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简言之,阳刚美,就是“马鸣风萧萧”式的美,也叫“壮美”或“刚性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为“崇高美”或“雄伟美”。…  相似文献   

16.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台湾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840年至1894年为近代前期;从《马关条约》签订到1919年为近代后期。在近代后期的25年时间内,台湾已沦为日本国的殖民地。可是,创巨痛深的台湾人民“誓不臣倭”,思想感情同整个中华民族依然“耦断丝连”,其情感基调是一个“愤”字,分别表现为悲愤之情、激愤之情、义愤之情、忧愤之情和忠愤之情。这是台湾近代后期诗歌的主体情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一、悲愤之情:斥责腐败清廷甲午战败,腐败的…  相似文献   

17.
从元典的“穷变通久”到近代的“更法自强”冯天瑜近代中国适逢古今中西一大变革之际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发生着全方位的转型。这一切催促人们竞相追求变易之道、会通之理;而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又激励人们寻觅自强之策。西方传入的社会进化论之所以风靡于2...  相似文献   

18.
以儒家为正统的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近代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考察这一改变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近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中庸”被作为审美的重要规范,“中和之美”是审美的理想原则,它的提出可以上推到孔子“《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唯为“诗教”统治文坛达二千年之久。宋代朱惠《四书集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大致符合孔子的本意。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正”,“正”是道德标准,艺术表现的应该是一种社会性的具有道德约束的情…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哲冯友兰先生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淡漠“民族”而习语“天下”;中国人观念中缺乏民族主义,因为他们惯于从天下即世界的范围看问题。但,这天下、这世界,是由中国文化圈定的。用一句时尚词语说,这里通行的游戏规则是由中国文化制定并主宰,于是便有了“华夏”与“夷狄”之分。居“中央之国”的华夏是天下惟一的文明所在,而东之九夷、北之八狄、西之七戎、南之六蛮皆不过嗷嗷以待华夏礼仪文明哺乳的群落,华夏文明化成天下天经地义;而更要紧的是,“化”或“不化”才是夏夷分别的尺标,化者夷则夏之,不化者夏则夷之。由此才见出孔夫子…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家对传统宗法礼教价值观的批判在总体上仍是原体系内的批判;没有搞清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革命之关系,过于看重道德整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企求道德救国;对价值批判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缺乏科学认识;在思想方法上始终未跳出“体”、“用”之争的模式。这些都为当代中国新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