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吐蕃从唐初起不断向西北地区扩张 ,伴随着军事的扩张而开始了其迁徙活动。甘、青地区是吐蕃的重要迁入区 ,吐蕃的迁徙一方面促使吐蕃生产方式发生了变迁 ,另一方面使迁入地出现了吐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鲜卑族从东北迁往西北的过程及其影响。由于内部矛盾或其他民族的衰落,促使鲜卑各部逐渐迁入西北地区。在迁徙过程中或迁徙后,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或部族,随着部落的解体,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的变迁,为其最终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4.
唐朝时期党项族在吐蕃的进攻下不断向内地迁徙。由于居住地或游牧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速了党项族部落制的解体,促进了民族的整合和党项族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吐蕃自公元7世纪统一西藏高原以后,持续积极向外扩张,影响所及,唐朝西陲风声鹤戾,自陕西陇坻以西,包括河西陇右诸地,相继沦陷。面对如是强敌,唐人自初始与吐蕃接触时,所得诸如:"不知有国之所由"、"其种落莫知所出"、"然未始与中国通"等完全陌生的印象。至吐蕃发展成唐朝最大边患的过程中,唐人如何建构"吐蕃观",包括对吐蕃的认知、对吐蕃的观感、对吐蕃的概念,以及如何刻画吐蕃的形象等,都是本文所欲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 9世纪后半叶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 ,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 ,情况最复杂的民族关系之一。本文以南诏崛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为基本线索 ,阐述了南诏、吐蕃与唐朝之间关系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 ,并简要分析了三者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吐蕃占领敦煌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写经活动,时间长、人数多、规模大、拥有完善成熟的写经制度成为这个时期的写经特点.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写经生选拔、经费来源及执事人员设置等方面,探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写经制度. 相似文献
8.
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为实行蕃化统治,大力推崇佛教,扶植宗教势力,使寺院垄断了教育,寺学教育逐渐代替了唐以来地方州县学教育.因此,其性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身份都与传统的州县学教育有所不同.寺学教育对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使教育面向大众传播和普及文化知识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的研究,相对其他各期石窟的研究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专题研究论著出版.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就敦煌吐蕃期洞窟的研究,通过分类的方法,分别就综合研究、洞窟营建史、分期、洞窟个体、专题(如单个图像等)、榆林窟第25窟研究、莫高窟第365窟汉藏文题记、画风、供养人图像与服饰、经变画专题等问题的研究作了回顾并就吐蕃期石窟研究的特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之世,在吐蕃本土和占领区敦煌等地掀起了空前的兴佛浪潮,佛经抄写即是其中的一项兴佛举措.在大规模的佛经抄写事业中,作为佛经写本的物质载体——纸张,需求量大增;由于市场的旺盛需求,纸张弥足珍贵,于是,纸张从吐蕃本土、河陇等地源源不断地运往沙州. 相似文献
11.
自1946年岑仲勉先生提出"附国即吐蕃"的观点以来,学术界对"附国是否为吐蕃"的问题始终存在争议.本文放弃以往主要从附国的地理人文特征与吐蕃相比较的讨论范式,着重从"附国印吐蕃"观点缘起之依据及唐初关于附国和吐蕃的史料记载之背景来加以审视,印着重从观点、史料的发生学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结论是,附国即吐蕃的观点在唐人和宋人那里找不到任何依据,相反,史料记载的背景可充分证明附国不是吐蕃. 相似文献
12.
13.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弃隶蹜赞与金城公主的联姻是唐蕃关系史上的大事,它带来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密切了汉藏人民的关系.今天,通过唐诗和藏族文献歌谣的记录来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更应当珍惜汉藏一家的大好局面,更应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4.
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考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苯教研究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在象雄及其文化特征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从文献记载可以大致勾画出象雄及其文化的分布情况,但是如果能够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来证实文献历史就更具科学性.反过来,考古研究也需要有文献记载来说明其文化内涵.鉴于此,笔者从2002年9月13日至11月3日对西藏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进行了为期52天的田野考察.这次考察总共行程6500公里,所辖面积达46万多平方公里,海拔4400~5200米之间.考察新发现60余处古迹点,包括14处古城堡和庙宇遗址、7处洞穴岩画、20处古墓葬群遗址(共计1000余座墓葬)、10座白石碑遗址(近达200根石碑).文章对所有被发现的遗迹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当地民俗传说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说明了各个古迹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西域文化的探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吸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唐代的开明民族政策。展示了唐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西域文化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在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一、藏传佛教学者对汉地佛教的了解汉地佛教虽早在唐朝时就已传入西藏,但由于朗达玛灭佛,使大量史料被毁.因而有关藏传佛教学者对于汉地佛教了解的记录,并未留下很多的史料.元代以后的藏传佛教史书才对汉地佛教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如《红史》、《王统世系明鉴》、《雅隆尊者教法史》、《汉藏史集》等书都对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流变以及汉藏佛教关系作了解说.如《红史》中说: 相似文献
17.
明朝的西北边防体制包括西域、河湟两个方向,在西域设立关西七卫,在河湟地区设立西番诸卫,是体制不同的两类卫所,同时,这两类卫所在维护西北边陲方面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是清王朝实现对西藏统治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朝治藏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沟通西藏与内地、贯穿康区的川藏线沿途塘汛,经历了由临时设置、初步确定到趋于完备的过程.康区塘汛的设置有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强化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使得大批汉族人深入康区,开辟了汉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通道,促进了汉藏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19.
蒙元王朝在其盛时状况时期,无论是在社会经济,还是在交通运输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加之元代对商业活动的保护和有效管理,都为元代社会地位较高的回回商人在甘宁青的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整个元代而言,甘宁青回回商人的商业活动无法和东南沿海及中原地区的回回商人的商业活动相提并论,但是这一时期回回商人相比于他们的先民唐宋时期的"蕃商".他们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