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应用概念隐喻解释认知、了解世界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英语和汉语两方面对"成功"这一概念进行了认知语言学分析,揭示其普遍性的特征,对了解我国文化,发现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称谓一直以来主要是社会语言学研究关注的对象。认知称谓词属于称谓词的范畴,本身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人们在认识自身时进行的抽象思维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5.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学派继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之后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不同认知空间特征的类比、映射、整合及扩展,构建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意义.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认知是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多空间的复杂映射,它是一个动态实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认知主体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对隐喻的认知与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本文尝试使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习语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熟语大部分是比喻性语言,因为它们的规约化语义通常是比喻义。比喻义根植于人们的种种认知模式,诸如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隐喻思维的外在物质形式,如此说是因为隐喻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原始方式,而概念隐喻恰恰是伴随人们始终的认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固有策略和概念模式。再者,隐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分析、比较汉英熟语的比喻义的建构基础——概念隐喻,可以揭示蕴涵其中的隐喻思维方式,由此透视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西方有关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研究的重点也已经从语言学的修辞研究转到了心理学的认知研究,进而上升到了人类认知模式的研究高度。如Whorf认为,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场景。而在创时代性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莱考夫与约翰逊进一步认为,隐喻是人类核心和天赋的认知本能,是反映人们思维和行动的一种基本方式[1]。同时,隐喻还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中国和西方之间,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具有不同的表现。因而,作为语言、思维和认知的集中体现,隐喻及其使用必然存在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不同民族文化意识、社会风俗、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有些隐喻概念又为某民族所特有,不仅体现该民族自身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以及传统习惯,也透视出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概念等。  相似文献   

11.
郭淑伟 《学术探索》2012,(3):149-15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它也是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途径,重新定义了隐喻跨域识解的本质特征,认为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体验哲学作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英汉经济语篇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建语料库、运用共时对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共享的隐喻模式,分析隐喻对理解抽象经济概念的作用,挖掘两种语篇中隐喻异同的深层次文化根源。研究表明,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两种语篇中,相似和相异的的隐喻模式分别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这种思维共性和差异性的深层次根源分别在于文化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对英、汉经济语篇的学习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习者如能在学习经济语篇时有意识地运用隐喻思维,将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形成语义网络,找出规律性,可以从宏观和整体上很好地把握语篇的脉络,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意义,深入地了解某一时期的经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在新生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表达抽象的情感中,隐喻无处不在。文章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爱"的隐喻,发现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认知上和语言上的共同性,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爱"的共同的隐喻。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4.
顾晓伟 《理论界》2014,(1):117-119
在语言学转向过程中,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从逻辑性思维转向了隐喻性思维。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知识从原初上来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先于逻辑概念的隐喻思维之上。本文即以当代历史哲学中表征的语言学转向为探讨中心,来展现史学与文学学科之间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言差异。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等现象。本文从词语的概念意义、比喻联想意义及情感意义三方面的不对等,分析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而说明深入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对外语教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格。而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他们创立了“映射理论”,并提出了“概念隐喻”。另外,韩礼德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研究隐喻,并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主要存在于体现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中以及体现人际元功能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中。从多个维度探讨隐喻有助于深化对隐喻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以符号学的观点观照,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各种成果及人类存在的意义。语言文化研究与符号学密不可分,二者的接缘和碰撞是一种趋势,以文本研究为基础,以信息的传递过程为关注点,以两个模式化体系的同构性特征为参照,以广泛的对话为立场,以符号域的动态平衡观为依托,寻求符号学切入语言文化研究的契合点,进而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索语言文化研究,必然会使语言文化研究获得理论支撑和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思维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这种隐喻思维体现在隐喻和转喻的语言运作上。隐喻思维能力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品牌名称也是人类语言的一部分,其命名和翻译也离不开人类的隐喻思维。品牌名的翻译体现了人们创造性地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今西方修辞文化有关隐喻的一种最新理论主张,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通过对“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和“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的透彻理解,使我们明白隐喻是涉及几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喻义联系。由于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s)的相似性致使不同语言的隐喻会呈现出相似性。然而认识范畴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可见认知模型最终又受文化模型(culturalmodels)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对11部莎剧中"人生"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从高至低的连续体。莎剧对"人生"在精神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显著拓展,而对位移类隐喻的创新较少。莎剧通过扩展、细化、质疑、混合、泛化等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并在语言层面利用明喻、暗喻等显性修辞手段体现概念隐喻的作用。发掘莎剧中隐喻的创新方式,对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