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塑料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有关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简要分析了微塑料污染的概况,重点阐述了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提出现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今后对微塑料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有许多体现现代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因素和内涵.其中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价值主体地位、自然权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理性生态人"等的观点,正好与生态伦理学从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出发,把道德权利的概念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其他实体,并对于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这一理论体系暗合.  相似文献   

3.
挪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克努特·哈姆生被一些人奉为"现代小说之父",在欧美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但在中国几乎没有被研究过。近年来哈姆生的生态思想受到关注,被追捧为欧洲生态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哈姆生的生态思想可以被归结为反对城市文明,反对新技术,崇尚农业和简朴的生活。其代表作《大地的生长》描写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在荒野中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这部小说表达了人、植物和动物和谐共生的主题,堪称一部主态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4.
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中国的瓷器曾是物质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商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各国,欧洲人在掌握了中国造瓷技术以后,对华瓷的色泽、图案、纹饰、造型竞相仿效.并在模仿的基础上,烧制出具有欧洲各国民族特色的瓷器.17世纪后半期,许多欧洲国家已不再满足于对单个瓷器的模仿和制作,利用中国人的瓷饰艺术装修出了一些"瓷屋"、"瓷厅"、"瓷宫",极大地丰富了欧洲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的内容,为瓷制品在欧洲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也为欧洲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同时,中国瓷器不仅加深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而且也使欧洲人在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嬗变,在欧洲引发了一场瓷文化的革命,并最终导致了欧洲近代崇尚中国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有两个目标。第一部分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和理解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整体性框架,用以讨论有关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各种论证,重点论述了作为沟通交流中的开放性的自主(自由意志)的观念,以及人类与其他很多动物之间通过"同情"这一基础性的心理机能所推动的情感的反馈。第二部分将追溯并分析道德视角下动物地位的发展,以及从整个中世纪欧洲人类中心的宗教观下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到启蒙时期乃至现代各种非人类中心的关于动物的态度。本文也将讨论生态女性主义对于各种形式的"支配"和"歧视"(例如种族主义、性别主义、阶级优越论和物种歧视)剖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这些"支配"和歧视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相互强化作用,因为它们在思想意识上都建立在同样的"支配逻辑"的基础之上。本文还讨论了这些群体(例如黑奴、妇女、工人以及动物)各自获得解放的程度,以及在整体性框架下对近代欧洲有关动物福利和权利保护的立法的解释。这一框架给予了同情和情感的开放性在沟通和道德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0,(8):54-56
常人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底层,是要被动物吃的。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有趣而令人惊奇。此类植物也被称作食虫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捕食昆虫,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也被称为食肉植物。  相似文献   

7.
在前代认知基础上,明代中国以东来欧洲人为认知媒介,第一次以欧罗巴指称欧洲,第一次以天主教指称欧洲宗教,第一次描述记录欧洲数十国家和上百地区,第一次多方介绍欧洲先进科技文化,第一次揭露批判欧洲海外殖民扩张,对欧地理认知实现重大突破。但又存在地理信息质量不高、认知内容轻重失衡、认知成果难有实效等内在缺憾。  相似文献   

8.
所谓帝国主义,是指核心或半外围国家以追求不平等力量为动力,支配其他国家(如外围国家)贸易、投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体系。近年来,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全球生态危机强度的关注。生态帝国主义是依据帝国主义的主导体系,把社会生态负担从某些地区转移到更边缘的地区,以满足核心或半外围国家生物物理和代谢需求的行为或表现。自然的新自由化作为一种广泛的全球趋势创造了生态帝国主义扩张所必需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同时也加快了非洲资源的新争夺进程,成为获取外围国家资源进行资本扩张的新阶段。基于此,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与列宁的有关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批判理论,通过考察海外资本对于非洲资源投资法的重要历史演变,将这种正在进行的"对非洲的争夺"置于全球生态危机、自然的新自由化和生态帝国主义的历史阶段进行考量,能够进一步厘清生态帝国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作为后殖民时代对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的强烈反冲来考虑,有助于对当前支配世界体系中边缘区域的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经济政策进行激进的政治-生态批判。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已经逐渐解体。"超人"尼采应运而生,他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基督教信仰解体之后欧洲出现价值真空这个事实,猛烈地揭露和批判了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本文结合好莱坞电影《新基督山伯爵》来洞察尼采哲学的几个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道教建立了"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论,强调天地自然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形皆含道性",从而建构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普遍的生命平等观。道教还提出了"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并以宗教的积善成仙与善恶报应的观念作为落实这一规范的基本保证。更重要的是,道教将生态伦理诉诸人的道德情感,要求人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天地自然,以普遍的慈悲和怜悯之心善待动物和植物。这样,就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