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必须品质 ,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应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家庭、社会应帮助大学生使其人格健全发展 ,大学生更应该加强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境中的大学精神及其悖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中华 《文史哲》2002,1(1):9-16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及其文化内涵,它是现代性的产物,从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看,教育担当着传承文化道统、开发人的潜能、塑造道德人格的使命。现代大学精神由于内在矛盾日益游离教育的这一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大学精神的悖论主要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整合与隔离的对立、“为人”与“为学”的分裂、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朱子与阳明对孟子“尽心知性”诠解之不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二者在“诚意”问题上偏外与重内的二元对立。船山从文法和逻辑的角度驳斥了朱子“知性”为先“尽心”为后的工夫次序,将其辨正为“非尽心无以知性”,认为“尽心”是“知性”的前提;同时从为学次序和穷理方式上解构了阳明“尽心即是尽性”的内求方式,将其驳正为自明而诚、内外兼修的穷理工夫,从而使“尽心知性”的实现主体由圣人转变为君子。而船山之所以将“尽心知性”重构为“自明善而诚身”的工夫,其旨在于强调“诚身”之实践,以求重返实学、复归圣学,彰显了强烈的原道精神与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是对智力和知识的占有和配置,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并调整原有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创造性是人才观的核心,个性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教育观的基点。为此,我们必须告别“没有人的教育”,推广“合格+ 特色”教育模式,完善目前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5.
汤慧池 《云梦学刊》2007,28(5):110-112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人格中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要成为健全人格的人,必须加强对自我的塑造。音乐欣赏教学就是一条良好的塑造自我的途径,它为自我意识的强化、促进自我各方面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宝云 《理论界》2006,(2):117-119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有关教育改革的讨论与主张中,学衡派的教育思想独具特色。他们强调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健全人格,使其“成人”,并提出了自己有关教育方法、制度等方面的设想。这与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不同,有其特定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相似文献   

8.
冯硕 《船山学刊》2023,(1):85-95
知性是荀子广义人性论的核心内容。知性是“分”“辨”“义”“伪”的基础,其本身是中性的,最多在后天的运用中支持一种性能善论。知性及其高阶发展是“人之所以为人者”。知性不仅通过慎思来实现欲望的长期稳定满足,还能和与道德意气相投的自然情感结合而成为道德的主体,这是《荀子》建构道德主体性的两条进路。而后者削弱了荀子后果主义的倾向,保持了儒家本色,也保留了开出仁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宋祖良同志著长文力辨知性、理性非指认识阶段而指思维方法。诚然,思维方法说是有根据的,但认识阶段说并非就是“缺乏历史观点”的杜撰。考之康德、黑格尔,两说均有根据;不仅如此,而且不限于这二义。试为辨说。 (一)知性、理性在康德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认识论的研究是从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入手的,所以,知性、理性在他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感性、知性、理性三重划分。 感性即直观,“对象是通过感性而被给予我们的”,“通过我们被对象所激动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叫做感性”。 感性管直观,知性则管思维,“使我们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是知性”。知性的范畴为形式和构架,对感性表象进行综合,使之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形成现象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实质,就是要建立起“概念使对象可能”的新思维方式。通过范畴的先验演绎,康德已经证明,范畴是人向自然颁布的最一般规律,知性是整个自然的立法者。范畴在构成经验知识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统觉的综合力量。概念使经验可能,而不是相反。显然...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知识人”与“文化人”的结合。艺术教育使人在“内敛”的同时,又有“外显”态度和方法;获得的“动物性”的幸福,而又不违“社会性”的要求;在“实力”的基础上,增加了“魅力”,提高竞争力。非艺术类专业的艺术教育是成为艺术“消费者”的条件,其形式可以是简易、活泼、轻松、通俗的,应当更多地有“民间意识”,而在艺术内容上则要坚持严格标准,要用大学的文化取向引导社会文化趋向,而非相反。艺术教育要“扬优”与“护短”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天赋、背景和爱好,指导他们形成个性专长。隐性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显著,要主动创建优质的环境,放大、校正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屹 《船山学刊》2022,(4):38-49
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孟子的“尽心知性”说,通过区分“心”的两种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后能尽心”和“尽心然后能知性”的两种解释,事实上说明了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的两种不同解释路径。他与陈确、黄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尽心,代表了明清之际重力行实践的学风转变。清代的戴震、焦循则突破理学的藩篱,从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视野重新界定了“心”“性”“天”的内涵,充分肯定血气心知的价值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有机融入“尽心知性”的心性论思想当中。焦循还摒弃了尽心与知性的先后次第争论,进一步提出了尽心与知性的双向生成说。  相似文献   

13.
吴宏政  付艳 《江苏社会科学》2023,(2):31-38+242+241
按照康德和黑格尔的说法,认识分为“知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与此相对应,人类对世界历史目的的认识就有两种,即世界历史的“知性目的”和“反思目的”。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包含上述双重目的。基于“历史科学”所发现的人类通往共产主义的自由和解放,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知性目的”;而基于“历史哲学”所发现的人类共产主义的自由和解放,则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反思目的”。一方面,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的“反思目的”,通过“知性目的”为“反思目的”确立了经验基础,即为世界历史进程找到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探究“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总和”的思辨关系、“三形态”的辩证逻辑以及知性时间序列的颠倒等,使“反思目的”为“知性目的”提供了价值归宿,并且为世界历史提供了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的十大转变——迎接知识经济的重大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教育的竞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放在超前发展的地位,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实施“以教育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的战略,必须尽快实现十大转变:一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二是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三是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四是实现文理分科向文理渗透的转变,五是从“教学问”和“知识”向“教学习”和“管理”转变,六是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七是从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八是使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转变,九是使教育经费从低增长向高增长转变,十是使办学模式从规模小、单一式向规模大、综合强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现代大学的社会境况、文化价值取向、精神传统、文学教育、文学社团等因素是大学文学生产的结构性力量,制约着文学的内部结构和成规层面.西南联大学院空间诸因素的形成,及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和生成了联大诗人群的知性追求.知性使西南联大诗人群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创制了一批成熟的富有现代品格的中国现代诗歌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我国大陆地区。生命教育有积极的意义,它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帮助大学生“心灵和谐”的教育活动,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活动。针对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文章通过古今轴线的纵向分析和中外轴线的横向比较研究,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生命教育的资源,构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内容:生死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幸福教育、品格教育。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一生的道德诉求经历了知识—工具—个人修养三次转型,在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表征.梁启超在传统心性道德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公德”新知,以补中国社会改造思想之不足;出于对民初政治转型和共和体制建构的考量,梁启超所提倡之“公德”主要是指与政治有关的政治道德、公民道德;针对大学教育工具化、技术化倾向,梁启超重拾儒家和阳明心学的个人修养论,提倡塑造完美人格,以补知识教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论知性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富忠 《东岳论丛》2002,23(1):55-60
不同意符合论真理观 ,而提出了对应统一论的真理观 :真理是与被识对象对应统一的知性知识。知性知识是通过感知和求知思维而形成的反映对象的知识。对应统一即异质物结合为一新事物时 ,异质双方与新事物相应方面一一相当的统一。不同意检验知性知识真理标准的实践观 ,而提出了检验知性知识真理性的对象标准 :检验知性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是能判定被检知识与对象对应统一与否的被识对象。  相似文献   

19.
论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从人的成长与塑造、社会的安顿与治理方面凸显了伦理教育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并从德教与文教的角度较好地论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行忠信”、“明人伦”、“隆礼贵义”等理论,主张从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个人道德品质德性方面进行培育熏陶,通过“因材施教”、“教养结合”、“慎言敏行”、“寓情于理”等方法,以实现《大学》中所提出的“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儒家关于伦理教育的理论,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可以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和伦理教育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人格塑造,其核心问题是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它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德性、创造性、幸福感高度涵盖了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是具有社会意义和积极作用的人格内涵,可以成为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容和标准,这些内涵反映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生活和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