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伙伴外交”与西方的结盟外交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它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以首脑互访为手段,以反对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为动力,以周思来访问亚、非、欧14国时提出的“对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五项原则”为依据,为中国与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伙伴外交”成为中国利用外部战略资源的重要手段,成为中国外交资源的“生长点”。本文通过考察“对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五项原则”的缘起与实践,对新时期中国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伙伴外交”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依靠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网.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以机制统筹为理念,以中联部为实施主体,以阿拉伯国家政党、政治组织、政治领导人、媒体和智库为合作对象,通过召开中阿政党对话会、签订政党合作备忘录、举办政党研修班、促进政党领导人与青年交流等方式,积极配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整体交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阿加强政治互信、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共建"一带一路"和实现民心相通,维护了中国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和平与发展事业,丰富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人文外交作为一种崭新的外交形式,是对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应对,也是对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有机整合。人文外交以软实力理论、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文明对话理论为依托,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实践则为人文外交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对阿关系中,人文外交在各时期都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当下,国际体系处于转型期,尤其是2010年年底以来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只有将人文外交继续作为我国对阿外交政策的重点,才能在政治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始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埃及过渡政府成立以来,已在外交政策方面做出多方面调整:对中东和周边的以色列、伊朗、尼罗河流域国家等,过渡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以转向和改变为主,且调整幅度较大;对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大国,采取了延续基础上的调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友好国家,则继续维持与深化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过渡政府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群众的诉求、重塑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形象以及革命后埃及“本土化”意识的兴起.埃及在外交方面的调整涉及美国、伊朗、以色列、海湾国家、非洲各国等,无疑对地区安全与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军事打压的同时,小布什政府又提出“大中东倡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柔性改造”,亦即借传媒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而争得民心,实现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主客观原因,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成为美传媒外交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尚未取得成功,美国的国家形象也未获得改善,甚至有愈抹愈黑的迹象。这与美国在中东一贯推行的双重标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本土传媒的反弹和美的霸权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起之时转变外贸地理方向成为我国外贸的一项重要工作,恰逢中国率先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了东亚开放的地区主义,处于“一带一路”交汇处的阿拉伯国家便成为了我们天然的经贸合作伙伴,从而对阿拉伯国家的外贸出口呈现出愈来愈强的重要性。本文基于贸易引力模型,通过中国对阿拉伯国家联盟中的20个国家2001年~2010年间的货物贸易出口数据,测算了同各国间的贸易潜力,基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存在的较大贸易潜力提出了几点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中国大力推进的以"一带一路"为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周边外交战略,一方面收获了以海湾产油国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企盼和经济互动,如海湾国家蓬勃发展的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在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海合会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前景更加光明;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诸多的内外挑战,这主要来自三个层面:中国涉疆问题对中国中东外交的负面影响、"阿拉伯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寻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民间外交的古代历史源头,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和阿拉伯民间外交关系在现当代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和阿拉伯历史上民间外交先驱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为双方外交关系的建立起了铺路奠基的作用?民间外交工作的本质及其开展形式如何?双方民间外交的现状怎样,如何拓展民间外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空间?在建立阿中双方全面、富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民间外交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本文还对如何进一步开展阿中民间外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寻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民间外交的古代历史源头,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和阿拉伯民间外交关系在现当代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和阿拉伯历史上民间外交先驱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为双方外交关系的建立起了铺路奠基的作用?民间外交工作的本质及其开展形式如何?双方民间外交的现状怎样,如何拓展民间外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空间?在建立阿中双方全面、富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关系过程中,民间外交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本文还对如何进一步开展阿中民间外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思考,要建立在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双方关系既涉及到世界大国的因素,也涉及到与阿拉伯国家相邻的非阿拉伯国家的因素。对于中国与海湾八国关系发展的研究,是分析上述因素及其影响,并进而思考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是由中国的外交战略、海湾地区的战略格局以及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国家利益等因素综合决定的。通过研究1958年以来中国与海湾八国关系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中阿关系和推动“中阿合作论坛”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9·11”之后,对抗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共外交也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外交命题.进入21世纪,美国公共外交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三个重要变化:非国家行为体的增多、传播技术的革命以及宗教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上升.正因为这些变化,在传统的公共外交策略之外,美国又发展出了新公共外交策略.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公共外交的非传统性特征包括:公共外交的品牌化和私营化、媒体工具的互联网化、项目内容的价值观化.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上台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逐渐转型,尤其是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后,中国更着重以“周边”平衡“大国”的策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访问欧洲,已初现欧洲将成为中国外交新重心之端倪。习近平随后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明显预示,中国以美国为重心的外交策略开始逐渐弱化,转而逐步向欧洲靠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北非阿拉伯国家为例,首先描述了中国对其投资概况,进而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其投资动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我国对其直接投资应采取的类型及产业选择。本文认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多元化及规避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是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中国因素。而稳步的经济发展、相对良好的商业环境及较强的国家竞争力使得北非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主要流入地区的根本原因。我国应对北非进行资源导向型投资、出口导向和市场导向型投资和产业导向型投资。投资产业应主要集中于能源、农业、机械制造业及通信产业。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后,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军事打压的同时,小布什政府又提出"大中东倡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柔性改造",亦即借传媒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而争得民心,实现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主客观原因,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成为美传媒外交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尚未取得成功,美国的国家形象也未获得改善,甚至有愈抹愈黑的迹象.这与美国在中东一贯推行的双重标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本土传媒的反弹和美的霸权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北非阿拉伯国家为例,首先描述了中国对其投资概况,进而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其投资动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我国对其直接投资应采取的类型及产业选择。本文认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多元化及规避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是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中国因素。而稳步的经济发展、相对良好的商业环境及较强的国家竞争力使得北非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主要流入地区的根本原因。我国应对北非进行资源导向型投资、出口导向和市场导向型投资和产业导向型投资。投资产业应主要集中于能源、农业、机械制造业及通信产业。  相似文献   

17.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在中东的实践及其对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的影响.安全与发展是中东地区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由于受传统安全问题和地缘冲突的困扰,中东发展问题长期被掩盖和忽视,发展不足及地区国家间缺乏合作反过来又加重了安全困境.鉴于此,中东地区的治理和发展是消除中东安全困境的最有效途径.中国提出的治理发展理念契合了中东国家的发展实际及现实需求.近年来,中国围绕这些理念展开的外交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夯实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发展可持续合作关系的基础.未来,推动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并实现地区长治久安将成为中国中东外交的亮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9.
王思颖 《职业》2015,(7):225
当代外交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方式是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日益频繁地直接参与的首脑外交。习主席上任以来的历次访问堪称“首脑外交”的成功范例,为中国公共外交树立典范,其个人魅力也在访问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更好地推动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由此可见,首脑在发展国与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夫人外交”作为“首脑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添加剂”,更是在外交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彭丽媛作为“第一夫人”陪同习主席出访,同样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软实力”。在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的时代,“首脑外交”无疑为各国成功施行对外战略注入一副“强心剂”。  相似文献   

20.
除了以"民族复兴、文明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中国国家形象的祛魅主要体现为执政党的祛魅和领导人的祛魅。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后首访俄罗斯、非洲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广泛讨论。随丈夫出访的彭丽媛倍受瞩目,她的发型、衣着、服饰和气质成为海内外媒体的关注焦点,她的明星经历、公益行动与公众形象也被视为展示了新的"第一夫人"形象,被视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新起点。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