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最近几年,随着某些现代文学理论的流行,人们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讽谕性质,越来越趋向于否定。有的文章甚至说:“在这首长歌中,除了爱情,再无其他。”《长恨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否存在一个讽谕主题,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来考察。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脱离开《长恨歌》赖以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而以某种常常只适用于现当代文学甚至外国文学的新潮理论去附会,或者按照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作者感情的前后变化,孤立地对作品作肢解式的剖析,是很难得出准确结论的。 相似文献
2.
从白居易的情理观看《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白居易的情理观看《长恨歌》的主题王太阁《长恨歌》的主题,聚讼纷坛,见仁见智。本文将以白居易的情理观为依据,从分析情理矛盾的角度入手,在善与美的悲剧冲突的美学理论的层面上,重新审视《长恨歌》的主题,冀以得出更加切合作品实际的结论。白居易是一位感情丰富...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主题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居易的名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在长时间里,褒贬之辞,毁誉之说,竞相争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一些文章的观点趋向一致,都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歌颂爱情,似有总结和定论之势。但是,我觉得用“爱情说”来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妥。我认为,在《长恨歌》里,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讥讽和对他们彼此怀恋的描述,表达了对唐玄宗晚节不终的深切惋惜,以告诫后来的帝王慎始善终。下面,对此谈些粗浅的意见,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5.
建国以来,关于《长恨歌》的主题,研究者提出了十几种说法。这些说法可基本上归纳为针锋相对的两类。(一)、讽谕说。认为此诗主要是讽刺或暴露了统治者荒淫误国,主要不是甚至完全不是歌咏李、杨的爱情。但此说很难令人信服。首先,白居易自己就不把它编入“讽谕 相似文献
6.
7.
8.
朱凤相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4):62-65,88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但在诗的主题思想方面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等看法。本文总体上分为“述”和“论”两个部分:述的部分并非“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主,“述”中有“论”,“述”“论”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学术界有关《长恨歌》主题两次论争情况;“论”的部分则在“述”的基础上从“长恨说”中推演出《长恨歌》“永久遗憾说”。 相似文献
9.
元和初年,白居易因科考策论切直被贬为盩厔县尉,仕途受挫,引发了他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创作思想发生了变化,兼之盩厔人文地理环境、民间悲悯情怀以及文人交游群体的影响,使白居易写出了感伤叹情的《长恨歌》。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探解国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从它问世以来,历代进步文人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明代王世贞曾誉之为“长诗之圣”(《艺苑危言》),清朝沈德潜称其为“古今第一长诗”(《古诗源》)。但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未能真正揭... 相似文献
12.
13.
李白《蜀道难》创作意图是什么?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桩聚讼纷纭的疑案。或谓“罪严武、危房杜”;或谓“讽玄宗幸蜀”;或谓“讽章仇兼琼”;或谓模拟乐府旧题,纯山水之作;或谓送友人入蜀;然而,此五种影响最大的说法亦各有其不妥之处。兹分别驳论于下: 一 (一)“罪严武、危房杜”说。唐李绰《尚书故实》:“《蜀道难》,李白罪严武也。”唐范摅《云溪友议》说:“李太白作《蜀道难》乃为房杜危之也……。”《新唐书·严武传》和《韦皋传》、宋钱易《南部新书》等都认为:杜甫晚年和房琯同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严武为人暴虐,李白深恐杜、房遭难,作《蜀道难》劝其离蜀避难。但是,《蜀道难》最早见于《河岳英灵集》。殷璠作序云此集的收诗年限“终癸已”(天宝十二载)。唐时日本人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南卷引殷序也作“终癸巳”。《文苑英华》和《全唐文》所载是“终乙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常见的<长恨歌传>的疑点提出解读,同时分析<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之区别,并提出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1985年,我发表了论述白居易与道教的二篇论文,除了探讨白居易一生与道教的关系。重点在论述《长恨歌》的创作与唐朝道教有极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又发现了更有力的资料,故作补充的论证,是谓三论。《长恨歌》主旨在写李杨爱情悲剧,造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主客体观察,李杨结合的全过程,是在道教的旗帜下进行的,李隆基获得杨玉环的爱情,(?)的是道教;贵妃死后,李隆基寄托深情,靠的也是道教。白居易写《长恨歌》时,正是他一生崇道最厉害的时期,也是在他的好友、道士王质夫请求下,才写《长恨歌》的。诗人借助道教的刺激,写出了这一千古名篇。现分而论之。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的感伤主题与“召唤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感伤”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伤美的不能长终,感伤梦的不能永恒;长恨美好存在的毁灭,长恨破坏美的外在力量。从而抒发作者红颜薄命与历史无情的深沉慨叹。而这样一个主题的确立,更适合于这篇长叙事诗伸缩自如、异彩纷呈、变化灵活的歌行体艺术结构。其感伤的内容和对象的情感化、写意化处理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潜势,召唤后世文人对它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这便是“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7.
18.
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迅推崇《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同时又感叹“五四”运动以来,《儒林外史》的伟大没有人懂。建国以来,在这个领域里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集中表现在1954年纪念吴敬梓逝世二百周年的日子里,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论文,推动了研究的深入。不幸的是,不久,《儒林外史》研究工作受到了文学、政治理论等领域里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以玄宗和杨贵妃为主人公描述爱的无限力量的作品。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沉溺于中不可自拔,从而一味地向这个女人求爱;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女人,就会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悲叹之中,这就是《长恨歌》描述的爱的真实。这与《李夫人》一诗中用"苦"、"惑"等负面形容词来表达对爱美女的厌恶之情而达成"鉴嬖惑"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传》是讽刺李杨沉溺情爱的文章、《长恨歌》是描写玄宗对贵妃之情爱的诗歌。由于有了《传》,"批判"的任务可由《传》一力承担下来,所以白居易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让"深刻的爱情"成为《歌》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由于作者本身世界观和当时社会的局限,以及唐玄宗本身历史功过给人留下的印象,造成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复杂性,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这篇长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揭露了中唐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只是稍有同情态度.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之作,但笔者却认为:这是一曲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