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新移民作家,移民海外而有了世界性视野后,严歌苓将华文小说创作的主题从异域婚恋、成功人生故事和文化对比拓展到了移民、族裔、人类现代化实践、广泛的全球化思想的新向度。其小说创作的主要贡献在于:1)走向世界的创作主体,在书写"中国故事"时具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以移民议题、人类性相与性别议题等为主,展现了丰富的全球性主题和多元主义文化思想;3)从女性主义叙事原则出发,在叙事手法创新和叙事声音的选择上做了诸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工人     
本文探讨人员的国际流动。移民是否正在增加?推动移民的是什么?移民是否影响国民经济? 从一开始起,移民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根据目前的科学共识,人类并非同时出现在地球各处,而是首先在非洲进化,接着从那儿向远处广泛地扩展。即使人类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定居  相似文献   

3.
生活数字     
《社区》2014,(34):7-7
人在火星仅能存活68天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在火星上仅能存活68天。鉴于火星上的条件和现有人类技术的限制,移民火星计划至少目前不可能。报告说,如果真的移民火星,从地球带去的植物仅能生产“不安全”数量的氧气,大约两个月后氧气将开始耗尽。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片《星际穿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不远的未来,地球正面临着毁灭的威胁,一队探险家穿越到太阳系之外,寻找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通过一个方程式的解答,剧中女主角找到了拯救地球的黑洞数据……一个方程式拯救地球。这虽然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但不能否认,这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甚至是必然性——那就是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各类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哲学……将会在我们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无时不刻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10,(4):52-54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都是基于强烈的好奇心。而从古至今,也的确有些事一直撩拨着人们的心弦,比如探秘外星人,或者自己成为外星人——移民到地球之外。那么,作为地球人的我们,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星际移民呢?  相似文献   

6.
时下,环境保护是一个严峻、沉重的话题,它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质量,关系到子孙后代是否幸福。1998在6月5日,本世纪最后一个世界环境日即将来临之时,我想到了1998年12月,芬兰总统从赫尔辛基写给我的"地球村村庄计划"的回信,由此一定要写一篇环境保护的文章似乎已成为一种"重托"。这里,我谨以此文将发生在我身边的"绿友信使"的事情连缀成篇,献给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绿友信使"是如何开始的呢?且说1995年10月,我几乎每一天都从电视、报纸、图片上听到、看到有关地球生态环境保护的  相似文献   

7.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新移民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有着较为独特的文学叙事上的特征,具体体现为对北美新移民生存压力、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的演绎。在如何摆脱与超越弱者身份的叙事方式方面,北美新移民作家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既有曹桂林、周励等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对自我弱者身份的带有夸饰性的想象超越,也有如阎真、少君等用"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述将"弱者"身份的无形化解,更有严歌苓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弱势对强势的慷慨的宽恕"。  相似文献   

8.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当代海外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文化传统、"本土"和"异域"的认同态度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反映了新移民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化.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分析了张翎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及"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关系.认为,张翔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跨越了东西文化传统的边界,实现了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的旅游故事已成为旅游者自我呈现的舞台。理解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游客自我呈现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第二手资料搜集相结合的调研方法,以37位马蜂窝蜂首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的自我呈现包括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平台和读者的认同诱发悦人动机,驱动积极自我呈现,促使游记作者自我提升。旅游故事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诱发悦己动机,驱动真实自我呈现,促使游记作者唤醒真我。旅游者在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的自我呈现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这拓展了旅游意义的研究。学界以往对旅游意义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行为对游客自我发展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自我呈现对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唤醒真我和自我提升,这从游后分享体验的角度延展了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忏悔是人类独有的思考方式,是对无罪之罪的自我发现和道义承担。在道德公识、信仰、良知三种缘由指称下的忏悔实际上完成了有罪个体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飞跃,显示出自我疗救的价值意义。忏悔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精神向导的作用,方兴未艾的新世纪文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可贵品质,显示出文学救济人心的现世功用。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1930年的横光利一以其短篇小说《机械》为契机,深入理解人类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成为这一"突变"的原因。现代的自我是分离的自我,分离的自我是自我与他我的重合。二者分离的现实延伸出第三人称"化学"与第一人称"分子"之间的必然联系。化学反应的机制遵循科学的法则,科学的法则塑造了机械运动的世界。一个部分与整体失去平衡的世界,一个真空的第四人称世界。现代文学的挑战存在于分子向人类还原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救赎的可能性还原于自身。  相似文献   

12.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小说《邂逅》讲述了一个由非法移民引出的故事,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下不同种族的人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探讨如何克服种族和文化壁垒,打破帝国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白与黑二元对立格局,重新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3.
朱朱的近期诗歌特别是其最新诗集《故事》里,融合重构了诗人的童年经验和中年回望,其诗歌"故事"的核心指向了"生命落差"的命运谜底。朱朱以突出的"诗性记忆"能力使种种生命细节在诗艺创造中获得造型、色彩和温度。它们见证了朱朱从早期繁复的工笔细描到新近的质朴准确的技艺转变,同时也是已届不惑的朱朱重建自我跟世界、自我跟记忆关系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尝试。俞平伯曾经有过"诗歌共和国"的说法,朱朱则进一步发挥。"江南"在汉语中是一个文化地理的概念,在悠久的诗文传统中,"江南"沉淀的更多是一种美学风格。当朱朱把一个文化地理的概念和一个现代政体概念相连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思考着时间中的"生命囚徒"如何通过文化书写而突围的问题。《故事》的"故事"在小处关乎童年、亲情,又在大处勾连着作为伤痕和禁忌的历史记忆,并被提升为一种生命主体的思想体悟以及走向语言以自我拯救的诗写立场。  相似文献   

14.
未去加拿大前,张莉跟我就是多年书信往来的文友,她在一所中学任教。十多年过去,虽然她一直没有回国,但我跟她仍然没有失去联系。她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移民留洋的辛酸。前不久,一个15岁少年漂泊温哥华的辛酸故事,传到我的电子邮箱,看后让人叹息。  相似文献   

15.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信念拯救希望的故事。它鼓励人们为自我的尊严而奋斗──只要心存信念,人类就有希望。从"救赎"的起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故事中主人公安迪的自我救赎,他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恐惧对救赎的摧毁,以及作为救赎的象征的背景音乐等方面,评述了电影中的"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新移民小说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思考。"在路上"的空间体验是新移民主体"离散"的身份和存在境域的体认。"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由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生活在无所依托的时空范畴中的移民主体通过拒绝外在世界的作用确证自我担当,在当下情境中聆听和选择,让受遮蔽的存在之真敞亮,也扩充和获致了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对存在意义的质询。  相似文献   

17.
施伟斌《每月清谈》摘录:地球只有一个。"绿色运动"支持者说:"我们的地球是我们向子孙后代借来的地球"。因此,资源循环再利用是新世纪人类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既然音乐、舞蹈、文字、宗教、文化都是可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至兼容并蓄,我相信企业管理也不例外。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还乡小说"系列中有一个稳定的结构模式:离乡者"我"的还乡结构中,内含着"我"与故人相遇的模式,通过陌生化的故人相遇场景暗示离乡者与在乡者的文化差异,将国民性纳入到启蒙话语框架中进行解释,同时以异己性的眼光反观认识到自我的身份焦虑;故人的讲述中含有一个内核性质的故事,言说着故乡生命形式的复制以及自我与传统的亲缘联系,是对国民性成因的追问;"我"与故事之间的情感阻断成为结构文本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鲁迅的精神结构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最简单的事情往往也最能锻炼人。作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可以处处获得珍贵的人生财富。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已经移民澳洲的中国女孩,听她将自己的打拼经历娓娓道来。周佳莺,女,2004年通过莘远移民,申请到了澳洲的TAFE学校,所学专业为美发(HAIRDRESSING)。现在她已经顺利毕业,并且成功移民。小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很高兴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去澳洲的心愿。尽管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但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也没有浪费父母帮助支付的留学费用。现在我的父母也在申请移民,很快一家人就要在澳洲团聚了。"  相似文献   

20.
公路自述     
我不是天生的,自古天下没有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发展把我刻上地球表面。在中国,到1913年我才以“公路”命名。到了现代,我已家喻户晓,被人们视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先行官”。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