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11月17日,鹿城区"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系列刘氏风筝制作技艺体验活动在温州百工馆非遗创艺坊开幕。在风筝制作大师刘力坚的指导下,来自社区的体验者都制作出了心仪的鲤鱼风筝。诸如此类的"非遗在社区"体验活动是国家文物局支持项目"百工魅力进百乡"众多项目的其中之一。温州百工馆作为汇聚温州百工的综合平台,正在为弘扬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百艺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人物名片季海波,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浙江省文化厅优秀专家、浙江省文澜讲坛客座教授,从事非遗保护不遗余力——投入廊桥申遗保护工作,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廊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曾带队完成三座国宝廊桥的修复,获2017年度"感动温州十大人物,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弘扬泰顺"四大木偶",大力推进泰顺民俗活动;组织发掘和申报各级非遗项目,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5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是目前非遗的两种主要保护形式,前者被认为是非遗保护的理想模式,后者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底线保护。而在具有丰富非遗资源的陕西省渭南市,这两种保护形式并不占主导地位,当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通过非遗项目公共产品化和公共文化活动非遗化的方式,使得两项工作互嵌,实现了双赢。这种互嵌的方式不仅是欠发达地区非遗保护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加强非遗保护条例、管理办法的建设与实施,促进了非遗项目和保护基地的申报和建设,促使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不断深入,非遗项目国际国内交流传播活动广泛开展,非遗项目的开发、研讨和大众传播蓬勃进行.武汉市非遗保护工作全民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非遗保护的规范还需确立,非遗的生存环境保护有待改善.武汉市非遗保护工作作为个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俗博物馆是典藏地区民众历史文化记忆的专业场所,是非遗遗产化实践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公共民俗学有关非遗保护的文化实践,可为我国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借鉴,让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民间立场,尽量避免行政力量与学界反客为主的现象.烟台民俗博物馆在保护妈祖信俗方面基本实现了广泛的民间参与,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但在对非遗的整体保护上尚存不足,仍需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给予非遗传承主体和社区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增强非遗的交流与共享.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众多民间文化遗产进入了政府文化工作视野,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制度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成为目前国内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体系。这一保护体系的建设为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并有着突出的成效。但在此基础上,该制度体系外即没有进入该体系的民间文化及文化享有者、文化生产者却处于较为尴尬的处境,甚至与该制度体系形成了消极对立情绪。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非遗保护中“边缘群体”的概念与定位,在对这一群体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群体性传承人认定、传承人类型划分、多类别非遗保护条例建设等问题讨论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社区教育作为有效推进全民终身学习重要的教育环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知识更新与终身学习,非遗文化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目前,在社区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师资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缺少持续性支持等一系列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全民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政策要求,通过建立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多元化教育内容设计、建立持续性的支持机制等举措提升社区教育品质,传承中国非遗文化,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公共品的提供和文化"文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和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应有适当限度,尊重"非遗"的文化本位性。我国"非遗"地方保护制度尚未提升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思想高度,在保护实践上还存在忽视民间文化小传统形成的规律性、挟制民间文化认同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应在尊重"非遗"规律性的基础上,调整公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的"非遗"保护活动中,一部分"高校馆"应当主动参与进来,以某个"中心馆"为主,其他"支撑馆"为辅,各馆确立"非遗"保护方向,抽调专职人员,重点建设本地的"非遗"文献的资料库群与数据库群;另一部分"高校馆"应当适当参与、少参与或不参与,由此避免全国"高校馆"全去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运动式"非遗"保护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的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文化伦理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本文主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上位文化,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要求性。文章认为:在发展这个目标上,非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非遗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独特价值;而对二者矛盾或冲突之处,应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再认识非遗保护,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还要体现培育国民生态素养的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地域文化的精华,是地域特色文化鲜活的标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传承维新的机遇。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同行。利用村落非遗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恢复文化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从而达到村落非遗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地处城市新区建设核心地带,其自治区级非遗——香火龙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已经10年,当下,"非遗"保护已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从政府到学界都把"非遗"作为"保护对象"来制定和讨论它的保护制度和保护方法。实际上,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下,"非遗"是作为某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是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一种"消费对象"而存在的。因此,在"非遗"的保护实践中,树立起"非遗"不仅应该被"保护",而且还可以被"消费"的新认识、新观念,在被"保护"和被"消费"之间建立一种有序和协调的关系,这样做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在"活态"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从常州非遗保护的宣传困境和常州动漫的发展优势来看,非遗保护与动漫化传播相结合有较好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将非遗文化与常州动漫产业进行关联研究,在分析调研现状的基础上,从非遗动漫支持政策、非遗动漫人才培育体系、非遗动漫产业链、非遗动漫融合项目等角度论述了常州非遗保护的动漫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CH)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将民间美术的元素融入本土艺术设计中,发挥数字化技术保存、传播和创新ICH的显著优势,可以实现我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生。为此,本文首先在分析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民间美术与本土艺术设计融合的重要性、非遗保护中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基础上,阐述了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及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意义,明晰了本土艺术设计具有巨大潜力与价值、民间美术与视觉艺术能实现有效融合、数字化技术在民间艺术非遗保护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最后,探讨了本土艺术设计的推动策略,视觉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融合方案,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非遗保护,特别是在基层部门的保护实践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即缺乏整体性保护理念。"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是非遗保护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至今保留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对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要重视"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这三者与非遗水乳交融、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村落文化是非遗的载体,活态文化是非遗传承的水系,而文化空间则是非遗生发的母体。  相似文献   

19.
以根源性、在地性、历时性为标准,对湖南省国家级和省级乡村非遗项目进行筛选,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昂普理论(R-M-P)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单元的乡村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非遗类型分布不均衡,传统技艺与民俗类乡村非遗占比较高;湖南省乡村非遗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部集聚、南北部集中、东部较少”的特征,形成1个集核区、3个带状高密度区和多个中密度区;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整体利用潜力大,但地区性差异显著。据此,建议高潜力区将乡村非遗资源与热门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并借助乡村非遗节庆和民俗活动,推广乡村非遗项目;中潜力区借助特色文化活动,开发乡村非遗文旅路线,并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开发跨区域的乡村非遗旅游路线;低潜力区加强乡村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推动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都市"非遗"(论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皆以"非遗"简称)保护已成为当代"非遗"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它所涉及的传统保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又遭遇到都市化的新挑战,因此,关注并讨论都市"非遗"保护的观念与策略,是当下"非遗"研究的一大要务。论文以武汉"非遗"保护为例,提出层级规划的概念,思考武汉的空间特质,其空间的汇通性杂糅于融和的历史性之上,构成了武汉"非遗"的"包容品格",这种品格将武汉演绎为知音琴台、黄鹤仙境、木兰故里。三大传说的文化想像,代表了武汉"非遗"的典型特色,也决定了武汉"非遗"保护的层级规划战略,进而揭示出都市"非遗"的保护观念为生态和谐,保护策略则以"非遗"浸润都市生活,让都市人具有日常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