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民间的天地与文学的流变──谈对抗战到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新解释张新颖1994年年初,两家颇具影响的文学、理论刊物同时在第一期推出陈思和的长篇论文,即《上海文学》上的《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和《文艺争鸣》上的《民间的还原──文...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抗战文化的研究逐渐重视,涌现出一批数量可观、富含价值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学界对抗战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基本特征、内容、发展方向,抗战文化与妇女运动、抗战文化的表现形式、抗战文化遗迹的发掘与保护,华侨抗战文化、抗战报刊、地域性抗战文化、国统区抗战文化、西部抗战文化等有较多的研究。近十年的抗战文化研究较之以往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研究地域更加广泛、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拓宽、创新研究方法、地域性抗战文化研究兴盛等特点。总的来说,近十年来的抗战文化研究成就瞩目,但要认识到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抗战文化的的研究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的加深。  相似文献   

3.
现代巴蜀作家通过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率先展示出区域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发生,继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区域化进行了大力推进,书写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邵国义 《兰州学刊》2006,2(7):83-84
抗战文学的研究没有解决整体观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有些现象和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有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被遗漏。对抗战文学进行整体研究,就是既要在横向上综合研究各个区域,又要在纵向上把七十余年的以抗战为内容的文学创作纳入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前文学媒介高度发达,文学作品数量与日俱增。面对数量庞大的文学文本,具有展示典范、钩沉遗珠、呈现时代与编者文学观点的文学选本,就成了介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当代文学选本的理论研究表明文学选本的操作类似一种权力运作,涉及谁来选、怎么选、选什么这样一个包含了吸纳与排除的权力斗争过程;当代文学选本的历史研究则探讨了选本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当代文学选本的应用研究将选本置于文学史的语境之下,重点关注文学选本对文学认知、文学形象以及文学书写的影响。进一步整理、探讨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的价值与功用,是当下文学研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 大后方小说以其耕耘者众多及特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赢得了自己的声誉。近些年来,由于逐渐改变了对抗战文学的不公正的态度,包括大后方小说在内的整个抗战文学的研究逐渐受到了重视,并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就大后方小说来讲,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来看,研究的立脚点多在文学价值的分析、美学上的观照、社会学的估价。这无疑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如果再扩展研究的眼光,沿着时间隧道回溯源远流长的我国传统文化,就会觉得还有必要拓展研究的地平线。本文拟就大后方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晓晶 《东岳论丛》2001,22(4):132-134
20世纪 90年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而女性文学研究的繁荣则是随之而来的一种学术景象。 90年代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探寻我国女性文学源头 ,梳理我国女性文学传统 ;确立女性写作空间 ,拓展女性文学研究领域 ;突出女性小说研究 ,关注其他各文体女性文学研究 ;立足大陆女性文学研究 ,兼顾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内“文革文学”研究十年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文学"研究自潘凯雄、贺绍俊在<钟山>1989年第2期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学史>以来,对1966-1976年的文学研究,在学理层面上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可喜收获.有众多专著出版,多篇学术论文发表.无论是总体研究、文学思潮研究,还是作家研究、诗歌研究、小说研究、戏剧研究、民间文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对"文革"期间的样板戏、"潜在写作"和"文革文学"的文学性、现代性以及与"五四"文学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逐渐引起学界争鸣.  相似文献   

9.
丘东平对抗战文学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东平以其丰富的阅历、真切的实感、炽烈的激情与犀利的分析眼光描写中国抗日战争。丘东平对抗战文学的独特贡献在于:一是较早地反映了七七事变之前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的正面抵抗;二是真实地表现了正面战场的阳光与阴影;三是在热情讴歌敌后战场辉煌业绩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其复杂性以及两个战场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折使得文学理论获得了拓展 ,也遭遇了困惑 ,从而凸现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天然矛盾。这一矛盾来自文学与文化的差别 ,最终通向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的歧异。首先 ,文学传统主要寄寓于文学文本之中 ,表现为文本形态 ;文化传统则主要隐含在日常生活之中 ,表现为实际生活形态。其次 ,古往今来围绕着文学一直表现出建立学科范型的热情 ;文化却不仅不抱这种热情 ,相反地倒是反对生硬地进行学科设定的。再次 ,文学历来是作为象征符号、以象征形态间接参与社会历史 ;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实践活动、以现实形态直接介入社会历史。这种种歧异决定着文学与文化不能相互替代、有所偏废 ,文化将继续存在下去 ,文学也永远不会泯灭。文学研究也不会因文化研究的登堂入室而被废黜、被放逐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将文学研究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1.
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学语境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从最初的偶然使用到多元化、普泛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主要集中在六个研究层面:运用语言学的或泛化的"语境"概念进行的文学研究、文学语境的理论探索、文学文体的语境研究、文学修辞的语境研究和文学翻译的语境研究.我国文学语境研究伴随着"语境"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泛化发展业已形成一股趋势,但对"文学语境"的独特性关注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学语境理论.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至4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五四文学的评价与研究是多元化的自由阐释,方法多样,立论驳杂,但基本上是沿着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的健康轨道展开的;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五四文学研究呈显为文化型与政治化两种充满悖论的解读方式,并日益趋于政治一元化的研究模式;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从“拨乱反正”,恢复五四文学本来面貌到深入反思并力求超越五四文学精神的过程,研究视野与方法再度表现为多元化的格局,文化学研究、比较研究、语言本体研究等都取得了空前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少数民族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它总是处于"中国文学研究"的边缘之境,或严重地说,被遗忘于主流中国文学研究之外。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主流文学或文化研究者本能的傲慢,往往在并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情况下,就将它排斥、遗忘;二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往往将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某一个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一词含义的演变记录了人类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生活中历史变迁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而持续的反应。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引进文化研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实际上是对“语言论转向”的一种反拨。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带来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文化研究不能取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文学伦理的研究古已有之,但一直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三十年,国内文学界又掀起了一次关于文学与伦理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文章和著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我们需要展开文学伦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构建其学科体系,完善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在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文学活动时,必须牢固掌握伦理学的知识谱系,加强文学与伦理学的联系;最后,文学伦理学与经济伦理、新闻伦理、环境伦理等应用伦理一样,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应用,应是一门对其他学科进行道德审视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从宋代开始,截至目前,对宋祁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前一阶段注重文献研究,在文集编撰和辑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一阶段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并重而以文学研究成就突出,表现为研究论文增多,范围扩大,角度多元化、评判态度客观.同时,也存在文献整理不充分,创新性不够,研究范围和角度狭窄等不足.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顺庆  蒋荣昌 《河北学刊》2003,23(5):96-102
近三十年来,西方大学文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已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但此一转变的意义迄今未能得到阐明.此一转变实际上已成为如下历史事件的鲜明表征--随着消费社会的日渐成形,与符号化消费互为表里的多语言文学文本已经取代或正在取代以书写语言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文本的主流地位.文学语言、文学文本形态、文学的审美特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文学研究也已从其内部转向更深处,亦即已从传统的古典样式的"文学研究"转向以"文化研究"命名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包含两种范式:以文学自身为本位的研究和不以文学自身为本位的研究。1980年代以文艺心理学、文学语言学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经历的是从范式二逃向范式一的过程,1990年代之后以文化研究、文学生态学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则表现出逆向选择的特点。特定范式的选择,决定了研究者的研究思路、理论取舍、对学科的特殊贡献与学术盲点;同时,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转换也折射出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社会语境、学术氛围与学者研究志趣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杜吉刚 《学术论坛》2007,(3):165-168
跨文明阐发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界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类型,关键在于它具有三大学术功能:一是能够促生文化、文学新因素,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二是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三是能够促进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进程。而为了保证跨文明阐发研究确能发挥以上学术功能,人们在具体的研究实践当中,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