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肃反对郑玄多用《三家诗》的做法,进一步抛弃了今文学说,为魏晋玄学抛弃谶纬学说开辟了道路。王肃反对郑玄所用古说,进一步从文学角度言《诗》,有利于恢复《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王肃变通古说,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为魏晋禅代作了理论宣传,其学说在西晋被立为学官。王肃有意和郑玄争胜,一方面,其多能发现郑玄解释《诗经》的弊端,有利于学术的争鸣和进步;另一方面,郑玄的合理学说没有得到王肃的认可,这就造成了《诗经》解释中的混乱局面。由于王肃没有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其经学注释,因此,他对郑玄的反驳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因此,在郑玄之后,王肃经学并没有真正取代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伊藤仁斋在日本儒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对于《诗经》学,他以其极富革新意义的独特理解,提出"《诗》道性情说"和"《诗》无定义说",标志着日本《诗经》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并且这两大理论直接改变了江户初期(庆长至元禄)以来祖述《朱传》的《诗》学走向,开启了江户中期(元禄至宽政)《诗》学研究多元化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国经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董仲舒等用阴阳五行说和《公羊传》相牵合的今文学说用以保护皇权,西汉今文经学在学术上占有优势。西汉末年,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论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西汉经学在黄巾起义后没落了。魏晋时,王肃作《尚书》、《诗》、《礼》、《左传》注,立为博士。“王学”在其时占居主导地位。南北朝时,北方士族南迁。南朝盛行门阀制度,于是专讲区别尊卑亲疏的三《礼》之学大行。南朝经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并受佛教影响,把讲经…  相似文献   

4.
郑杰文 《文史哲》2006,(1):59-65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5.
明代出现了一大批《诗经》名物著作,而在众多注疏中,冯复京的《六家诗名物疏》以引用材料广博、分类精细、详于考辨为四库馆臣所赞赏.冯复京的《六家诗名物疏》在《诗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显著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初四家《诗》,以《鲁诗》出现和立为博士的时间为最早。今文三家《诗》在西汉时期的地位大致相当,在东汉则《鲁诗》最受朝廷重视。《鲁诗》所以能成为三家《诗》学的主导,是其严谨的学风和解经体系决定的。《鲁诗》经师大都崇尚气节,志操高尚,洋溢着峻洁完美的人格魅力,也进一步助长了这一学派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房瑞丽 《北方论丛》2012,(1):121-124
相对于齐《诗》、鲁《诗》,《韩诗外传》保存完整。《韩诗外传》的引《诗》与《左传》引《诗》取义、孔门诗教、孟子以意逆志说、《荀子》用《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的解《诗》与先秦传《诗》方式一脉相承,直接承继先秦《诗》学精神而来。  相似文献   

8.
阳明心学对明代《诗经》学发展有 积极影响。明代前期《诗》学,衍义“朱传”,殊少新意;阳明心学兴起之后,形势大变, 新见叠出。尽管阳明心学对文献研究曾有过不良影响,然其影响于《诗》学,则使新《诗》 著、新见解、新流派大量涌现,且亦促成了《诗经》学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开辟了一个新 的《诗》学时代。  相似文献   

9.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李学勤 《齐鲁学刊》2002,2(2):90-93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 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诗》学史上,以本末论的观点论《诗》,为宋之大儒欧阳修所首创。其论《诗》,谓《诗》之义不出四类: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并依据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区分为本和末。在他看来,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才是《诗》义之本,而太师之职则为《诗》义之末;至于经师之业则有本有末,能求诗人之意且达圣人之志者,则为经师之本,但若仅讲太师之职且妄自为说者,则为经师之末。这一精辟独到的观点,不仅为欧阳修的《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宋代《诗》学怀疑思潮的理论依据,并促进了宋代《诗》学诠释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对我的语言学反思应该与哲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概念的我必须通过作为语词概念的我来表达。对我的语言学反思为哲学反思提供了启发。我作为哲学概念始终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联系。正是在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的过程中,主体把"为我而存在"的对象与不"为我而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从而总是以我的姿态与客体相对应。只有当主体在意识中对主体的我予以意识时,主体才能以主体的形态在世界中凸现出来。我作为主体的自知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进行反映所形成的意识。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由此就决定了自我意识的二层涵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意识既具有个体形态,又具有群众形态,二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仁爱"观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认真对孔子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东西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安全观的变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观”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出现了深刻变化,我国的安全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地,我国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对外政策、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建军方针,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4.
名是先秦名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本质上属于语言符号的范畴.但与以表音为特征的印欧语言符号系统不同,作为以表意为特征的汉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名,并不是象征符号,而是一种图像符号.并且,在表达关系、指称关系上,名也有其不同于印欧语言符号系统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5.
"冲击-反应论"与马克思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亚雄 《江汉论坛》2003,1(9):52-55
本文在梳理"冲击-反应论"源流的基础上,对质疑该论的各种观点进行评析,认为"冲击-反应论"既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的逻辑结果,也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16.
"关系"概念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微观社会研究模型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渐次传入,有些学者常以"社会资本"概念来替代"关系"概念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微观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或在研究中混同使用这两个概念。本文经过多个学科视角分析后认为:虽然这两个概念之内涵有些许重叠之处,但鉴于其各自不同所指、外延与文化背景,所以在研究中不能相互替代、混用。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杰 《学术论坛》2006,(6):195-19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是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是什么?高等教育视角下的"本"是什么?究竟应当以人的"什么"为本?高等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判断高等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 "个人观" 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重要立足点,"现实的个人"在不同社会形态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阶段, "现实的个人"应该表现为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联合起来的个人",这也是现代中国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观",对当前的社会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作为"忧郁的科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忧郁"敲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钟,他们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奠基的作用及震撼的意义.正确认识和评价"忧郁的科学"有利于我们增强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比德"是古代中国人观照自然的一种独特方式。比德的目的不在于关照自然,而在于"德法自然"。其理论内涵远远超过了学界所界定的自然审美观范畴。"比德"的范围很广,不限于山水玉石花草树木,还包括学界所忽视的飞禽走兽,其影响甚至渗入了古代的礼仪习俗。"比德"的思想根源是"天人合一"自然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则是"引譬联类"的类比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