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极力建构的镜像世界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靓丽的文化景观之一.这种镜像超越于现存生活和世界之上,试图掩盖现实的不幸以达到世俗的反思、救赎和拯救的目的,实现个体对幸福、诗意世界的追求,表达对人性和自由和谐、自然自在生活的召唤,使一个与现实相去甚远,超凡脱俗艺术领域得以重现.通过叙述语言的"诗意"言说、自由的寻觅到本...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回忆一诗意的构成;精神一诗意的美质,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  相似文献   

3.
《钟声》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之一,笔者从”钟声”意象的隐喻魅力、作品中诗意的景色描绘及艺术和谐的建构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以期更好地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作家萧乾的小说《俘虏》通过对黄昏意象的精心铺设、童年生活的单纯展示并以一只充满灵性的小猫失而复得的命运的为线索,精心建构了一个简单而充满诗意精神家园:一是对稳定生活的强烈追求,二是对人与人之间简单和谐的关系的渴望,三是对兼具诗人情趣和侠客血性的完美性格的向往。从中可以看到萧乾对朴素、人道、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以及这颗半生漂泊、几经沉浮的心灵需要找到灵魂的皈依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刘白羽作为一个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其建构并阐释的报告文学“诗意”观,则是他对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报告文学诗意的追寻,实则是对这一文体美的呼唤与张扬。但“诗意”观有着某种概括不周的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6.
《啊,拓荒者!》是凯瑟以拓荒者生活为素材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生态女性形象——亚历山德拉,她不辱上帝的使命,在拓荒的过程中对土地实施了良好的托管,建构了诗意的人生,实现了自我超越与生命价值的升华。以生态神学批评的视角欣赏这部作品,有助于推动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生物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人格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关涉伦理建构、价值型塑和人的前瞻性发展愿景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关涉整个社会有机、和谐、持续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人格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人格现代化的逻辑展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度转向。  相似文献   

8.
诠释全纳教育的现代内涵,首先必须区分不同层次的教育主体,然后借助系统论的原理,将对实施全纳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发挥1 1>2的整体功能.从国家宏观教育主体角度分析,全纳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建构和谐社会为目的的全民教育;从学校主体层面看,它是一种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民主、公正的全员教育;从教师主体看,它是关注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诗意教育;从学生主体层面看,它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9.
对既定理性观念及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的态度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和中国传统意象论对话的一个主题。现象学和意象论都有对既定理性观念第一性的排斥,但两者的“排斥”有深刻的差异。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也为意象论和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家所重视,但同样,其内在的相异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构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庭.但在当前中国,许多家庭中男女两性并未达到真正的平等与和谐.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及其所引发的女性犯罪就是这种两性冲突的极端表现.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建构和谐家庭,是我们成功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潮骚>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作品中一部奇异而特立的存在,作者在远离陆地的东方离岛上建构一个芳草鲜美、绿树葱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伊甸园,以一对年轻人的纯朴的青春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歌岛上唤起人原始感动的牧歌式生活场面.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人文理念是绿色建筑的灵魂。绿色建筑实践和技术创新正在呼唤建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我们所凝练的绿色建筑基本理念是:“天人和谐、持续发展”;“安全健康、经济适用”;“地域适应、节约高效”;“以人为本、诗意安居”。坚持这些理念有益于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诗意安居非简单“占有一住处”,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栖居与安宁,以生活的和谐与精神的自由为旨趣,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蕴所在。心理和谐是一种内洽外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它是达至诗意安居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条件,人在心理和谐中才能实现诗意安居。  相似文献   

14.
张炜是个大自然的歌者,长期思考人生与自然,是一位最具生态意识的小说家。特别是《刺猬歌》,渗透着浓郁的生态思想。他通过描绘自然的灵秀以及与人的和谐关系,讴歌自然;通过工业技术批判和欲望批判,探索生态危机的根源;通过回归自然,建构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诗意安居非简单“占有一住处”,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栖居与安宁,以生活的和谐与精神的自由为旨趣,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蕴所在。心理和谐是一种内洽外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它是达至诗意安居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条件,人在心理和谐中才能实现诗意安居。  相似文献   

16.
生态视域设置了过去凭啥活着、现在怎样活着、未来如何活得更好三个时段的维度问题,壮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散文体和韵文体结合,对于族群起源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态想象;活态仪式的善待万物展现了和谐的生态实践;诉求自由、探求真知为未来向好的生态建构——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诗意生活感性的、审美的呈现为民间文学的艺术创造,以其特有的神话、传说、歌谣、仪式等成就了稻作文明——“那[na^2]”文化生态叙事。  相似文献   

17.
在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中,作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出发,对人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和思考,凸显出一种诗意自然以及诗意生存的整体和谐之美。和谐美是生态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状态,文章从和谐生态美的角度,对《受戒》进行了重新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在劳伦斯的小说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不和谐音符,然而在不和谐音符的后面隐藏着对和谐的呼唤。即大力呼唤回归自然,宏扬血性意识,宣扬男女性的和谐以此来建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态和谐,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和谐观。虽然劳伦斯提出的建构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生态的途径不免偏颇,但却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技术范畴在语用上表现出成事与成诗的双重指向,物性技术被设定为人通达其诗意栖居的路径,技术与诗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由此被历史地建构起来,诗主技次的基本格局,以及和谐的技、诗关系者由此得到生成。中国古人对于世界诗性的价值认识,也在技术范畴的这种语用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因农民进城而出现的问题——城市化问题。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传统的乡村社会在中国城市化的潮流里将逐渐淹没。然而城市化不等于必然就要去除文明和文化,去除感情和人性,去除审美和诗意。如果说,城市化对许多人来说是无奈的选择,那么,通过世俗的个性化的创意方式,建构新的“城市诗意”以达“诗意的栖居”,则应是城市化了的人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