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家族小说的叙述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全知叙述到限制叙述的转换,相应地,叙述者完成了从整合到分裂的转变,统一的权威的叙述姿态被打破并逐渐走向复合多元.家族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既表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个体选择,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对家族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从叙述方式的角度考察家族小说,将进一步从形式入手深化对家族小说的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3.
<尘埃落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叙述的成功.从"傻子"二少爷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选择、叙述时间的快慢蕴涵作家价值取向以及叙述的思维跳跃性、预言性、短句为主的语言和意象性等所体现出来的诗意渗透等方面对<尘埃落定>的叙述进行分析,以期对这部小说进行更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英国小说家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以其对整个人类经验的艺术性表述享誉世界文坛,小说的艺术性为作家对人类经验的成功表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经典叙述学家热耐特的理论,从叙述层次、叙事时间、叙事聚焦三个方面对《占有》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在揭示其叙事特色的同时,论证这些叙事策略如何为表现作家的历史观服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首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通过对余华、格非、苏童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6.
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7.
从叙述学角度看,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与读者有一种亲和关系,作品被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延续;而现代主义小说作品则对现实世界产生怀疑,作家与读者和现实相脱节,小说叙述向客观化、非个人化方向发展.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的距离更大,作家将多元、破碎的文本迫使读者介入,由于本文神秘、不可解读,读者往往望而却步.后现代主义小说要走出误区,就必须建立文本与读者的联系,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是小说叙述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的对比形成叙述速度的变化,<聊斋志异>通过对叙述速度的控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构造了奇异的叙事时空,表现出对夜晚时间的偏爱;幻化时间和人世时间的对比也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技巧,在<聊斋志异>中二者的变化更是丰富多彩,时或一致时或迥异,突破了古人的常规思维模式,表现了丰富的时间意识观念.特定的时间选择和丰富的时间变化显示出浓郁的人文化气息,与小说的主体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狗年月>体现了作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本三部分选取三个不同的叙述人叙述.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使文本呈现出一种立体式的叙述结构;对同一事件的多角度叙述,表现出一种奇特的时空观;元小说的叙述方武,显示了叙述者对故事的想象力和控制力,作家的这些叙事策略挽救了50年代德语文学的叙事危机,也为当代长篇小说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0.
纵观孙犁前后期小说文本,其叙述话语发生了巨大转变.叙述视角上,前期小说采用的是全知全能式叙述视角和人物式视角的交互结合,后期转而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叙述时间方面,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省略幅度的增大、描写停顿转变为评论停顿及后期小说的重复叙述倾向.引起孙犁小说文本叙述话语的转变有诸多复杂的原因,既有时代方面的因素,也有作家主观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