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年期躯体和精神虐待经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产生诸多影响。躯体虐待经历可直接引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也可能会通过模仿而习得父母的暴力行为,还会改变受虐儿童的基因成分。精神虐待会引发青少年的攻击人格,引发敌意情绪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因此,家长要多关爱孩子,尽量不虐待儿童;要转换家长角色,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加强沟通,留时间与孩子交往。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以及新近研究成果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归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投射法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归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小学儿童对亲社会行为倾向于做内归因,而对攻击行为内外归因的差异不显著。性别因素与儿童对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归因无关。小学不同年龄组儿童对两种行为的归因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对4种不同故事情境(分享、助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归因在某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对青岛市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及人格的关系。研究变量关注性别、年级,并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神经质因子与受惩罚事件的相关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生活事件是攻击行为发生的直接外在诱因,人格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内在驱力,生活事件以人格为中介变量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需要注重人格教育,积极应对生活事件压力,预防和避免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4,(18):60-60
一名21岁的男青年因恋爱问题与父母发生争执,失去理智将父母杀死。青少年对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行凶的血案近年来时有发生,他们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难道仅仅因为一时冲动才导致“激情犯罪”吗?家庭暴力行为是指由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内进行的暴力行为。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行为既指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暴力行为,也指家庭成员有意破坏家庭财物的暴力行为。本文所说的家庭暴力行为,特指青少年在家庭环境中的暴力行为。青少年家庭暴力行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人身暴力行为,另一类是家庭财物暴…  相似文献   

6.
职场攻击行为指个体对组织成员故意实施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它与公民道德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职场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越轨行为、社会破坏、不文明行为、职场暴力和辱虐管理等其他伤害行为在概念范围上存在明显区别。职场攻击行为涉及攻击方、受害方和第三方等角色,角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从不同视角研究职场攻击行为能更系统地反映职场攻击行为的特征。攻击方、受害方和第三方都有可能实施攻击行为,存在相同的触发路径,即触发事件-认知评价-攻击行为。三种角色针对职场攻击行为会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反应类型包括非攻击型行为反应和攻击型行为反应。当受害方和第三方采取攻击型行为反应时,则出现攻击方、受害方和第三方相互攻击的成对结构。职场攻击行为多视角整合模型综合反映了职场攻击行为的触发路径、反应形式和成对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旨在探讨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预防和干预农村幼儿的攻击行为。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5个乡镇的农村幼儿园524名幼儿的攻击行为。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情绪发泄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支持在农村幼儿情绪发泄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幼儿情绪发泄会增加其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父母支持能够缓冲情绪发泄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未来实践可以通过提高父母的支持来降低幼儿情绪发泄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医疗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患者及家属的恶性伤医行为愈演愈烈,不仅对医患双方利益造成伤害,更对社会稳定性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缓解医患冲突、防范医疗暴力已成为业内及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以经历过医疗服务失败的患者及家属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患方行为角度使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患方暴力行为的驱动要素和前因构型,揭示医疗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机理。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医疗质量和亲属关系是患方实施攻击行为意向的关键要素,而马基雅维利特质、感知患病程度和医院环境会通过权变的方式影响患者的攻击行为意向。只有当医方相关要素和患方相关要素以特定形式相互组合,患方才会产生较高的攻击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9.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孩子的生存和福利,制定保障儿童/青少年利益的社会福利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儿童/青少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如何想和如何做的体现。英国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可以为理解福利本质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身体和心灵、牺牲者与威胁者以及投资三个视角。1880年代到1940年代英国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有两组二元论叙述,一组是从关注孩子的身体(1880—1914)转换到关注孩子的心灵(1914—1940);另一组是牺牲者与威胁者叙述,重点是在保护儿童的立法中,究竟有多少是将儿童/青少年看成威胁者而不是遭受痛苦的牺牲者,把孩子看作威胁者的想象决定着他们成为牺牲者的现实,也决定着国家采取怎样的儿童福利政策。两组二元论为分析和理解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提供了分类依据,并成为当代学界基本认同的分析框架。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这两组二元论的话语渐渐地转化为投资的话语,那就是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的目的既在于一般意义上保护国家的未来,又是对家庭亲职的积极倡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