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道德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知”与“行”两个方面.重视道德修养中知行的统一,强调身体力行的重要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倡导知行统一,鼓励力行践履.  相似文献   

2.
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成为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知行及知行关系被理学家赋予积极的道德内涵。由知行关系到格物致知,理学家同样赋予格物致知以丰富的道德意蕴,并把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手段。理学家的知行观,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对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重视知行关系道德价值的同时,却漠视了人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认识论意义作了重点研究,本文作者在承认其认识论意义的基础上,大胆谈了自己对知行观伦理化特征的看法。文章以知行观的形成、发展为线索,以历代哲人(既有唯物论者又有唯心论者)的知行观为论据,论证了知行观的伦理化特征: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理想等,并探讨了造成这一史实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系统论证了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论证了天理的实际内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心、格物和致知等道德修养工夫。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不仅与其本体哲学、人性双重和知行关系密切相关,而且服务于性命不一以及等级名分。这使朱熹的道德修养工夫既有宋明理学的时代特征和共性,又有迥异于其他理学家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混淆“知”与“行”的界限,其哲学理论上的纰缪是明显的。但王学此说的立言宗旨在于解决人们的道德修养过程中知行脱节的实际问题,因而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证中又包含了对于解决人们道德修养的实际问题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儒家道德修养论强调个体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倡内省、内讼、慎独、居敬穷理、省察克治和躬行实践的修养方法,以及内圣外王的修养境界等,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批判地继承儒家道德修养论的合理因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论借鉴:提倡德性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转化为全民的德性;注重知行结合,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为;树立先进价值典范,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的新思辨是王元骧新马文艺学的组成部分之二,也是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二.该文由实践论新解读、知行关系异同性与知行说中西比较等三部分结构而成.在实践论新解读中,又分别对实践论的历史品格、实践论的学理品格与实践论的艺术品格进行学术阐释,从而澄明王元骧的新思辨具有哲学高度.在阐释了知行关系异同性这一总体原理以后,接着对知行说作了中西比照与超越的如下阐释知行说学理的中西雷同、知行说学理的中西异态以及王元骧关于知行说学理的当代超越.王元骧从实践论平台攀登本体论平台.这是属于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三的另一课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朱熹与王阳明建构了具有不同理论视野的哲学体系.若单就知行关系而言,王阳明知行本体、知行合一说对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并进的继承要大于批评;若关联本体论、工夫论而言,王阳明对朱熹知行观的批评则要大于继承.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透显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宗旨和理论特色,深化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道德修养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内容.本文基于对<论语>的理解,梳理了孔子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以及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原理的理解,即籍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所论道德修养的原则性方法是“修身以道”,即通过认识和践履道的过程来提高自身的德智修养。在修养的具体环节上,强调“慎独”、“行远必自迩”等方法。《中庸》虽在理论上承认有生知安行的圣人存在,但实际强调的是好学笃行对德智修养提高的意义;在修养方法上既重视人的理性自觉的意义,又重视经验学习和实践磨炼的作用。《中庸》强调“慎独”,讲“诚则明矣”,实质是强调人主观立志追求对于道德修养成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在先”与“行为重”:朱熹知行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知行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二是知先行后("论先后,知在先"),三是以行为重("论轻重,行为重").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知行相互依赖是总原则,知先行后和以行为重是具体操作;知先行后强调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重突出知依赖行的贯彻.朱熹知行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而不可将任何一个方面孤立或夸大.王守仁对朱熹的指责恰恰是犯了将其中的一个方面"论先后.知在先"孤立看待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论“孝”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上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道对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重要的价值.孝为立人之道,是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起点.孝是实践的历史哲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要循序渐进,还要注重外在的教化.孝也规定了个人道德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因此,心理修养与道德修养也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对融为一体的心理修养与道德修养称作“心理-道德”修养.高校教师应是自觉教育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道德修养,对培养新一代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高校教师需自觉意识到自己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道德修养;清晰地认识到加强心理-道德修养的途径,自觉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主观唯心主义知行思想到知行二元论、从知行二元论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两个阶段,科学地界定了"知"与"行"的概念,阐述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确定了人民群众是知行活动的主体。毛泽东知行观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吕坤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人称道为"功在朝廷,德在国家,言在万世".吕坤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说遍布于其著作中.吕坤的道德修养论以理欲对立统一论为其理论基础;其"定静"的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为治心、寡欲、居敬;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则在于养成理想人格,即成"圣贤".  相似文献   

16.
在价值层面,朱子、阳明都企图达到知行统一之目标。在学理的架构上,朱子、阳明因时立言,其“知行”在先后上,呈互斥模式:朱子主张知先行后,偏重于求知;阳明企图扭转此局面,而倡“知行同时发动”之说,更强调“行”。船山也有知行统一之宏愿,在同情了解之后,指出朱子、阳明二人均重知而轻行,随后赋予知行之“先后”以“缓急”的内蕴。在理论架构上,船山主张“知缓行急”,将行作为知的目的与归宿,无分先后,解构了朱王二人的知行观,化解了其互斥模式,力争使得知行统一在学理上成为可能,亦试图求得圣人原意,使得己说不止于因时立言,而赋予其“千万年语”之意涵。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理应成为道德建设的模范.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可我们也应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中社会公德缺乏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应切实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循正确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健全品行人格.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是力.强道德修养的根本和前提;二、良好的科学文化业务素质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条件;三、日常的行为养成是增进道德修养的途径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慎独—高科技时代科技人员应具备的道德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慎独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在高科技时代,由于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带来科研手段的先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学科愈分愈细,加之科技职业活动的特点,因此慎独道德修养对科技人员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邵雍的知行观一直是个被人忽略的问题,在关于邵雍本人思想的论述中很少被论及,在专门的知行问题的讨论中也少被提及。比如蒙培元先生《理学范畴系统》中的知行部分就是一个例子。邵雍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不是很系统,而且主要以诗歌形式出现,这是被人忽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简论儒家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原则.整个儒家的思想体系就是以研究和认识人的本质即人性这个问题为起点的.儒家思想在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围绕人性的本质问题基本上形成了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论及人性结构二重论等几种观点,而这几种人性论构成了儒家道德修养论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