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小说《白鲸》中麦尔维尔对白色意义的探讨、对土著人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土著文化的包容态度,揭示作家对19世纪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白人优越论思想的抨击。《白鲸》表现了麦尔维尔提倡平等地对待有色种族及其文化的包容态度,体现了平等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2.
郭宇 《理论界》2013,(4):138-140
本文对苏珊.邓恩的《姊妹革命》一书进行分析和评价,认为该书通过三个方面比较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革命,一是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二是两国的革命领导者是不同类型的人;三是两国对待自由、冲突与一致的态度背道而驰。邓恩的分析比较详实有理,但个别论述却有失公允,比如否定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贡献等。  相似文献   

3.
造成现在中日民众对立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国民众对待二战历史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通过比较两国人民在小孩出生、婴儿期、孩童早期、孩童后期、少年期、青春期各阶段的教养方式的差异,发现中国人对儿童的养育更注重家族观念和孝行意识的培养,而日本人对儿童的教养更多体现在对群体组织和等级制度的强调,而这直接影响到两国民众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泰比》看似作者在批判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土著岛国实施的侵略行径和霸权行为,批判西方帝国主义的扩张,并描述了泰比山谷善良质朴的土著岛民在美丽怡人的大自然中安享太平的生活画面,实则反映出了作者本人内心中的殖民主义文化意识,其主要表现在白人种族的主体意识,低劣的土著文化和白人殖民主义心理,说明了麦氏的种族身份、文化背景和美国当时天定命运说对其思想意识和政治主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8):93-96
《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经典作品,该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迪与母亲、妹妹三人在对待家庭文化遗产方面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小说文本和社会语境,我们可以看出非裔美国人在现代白人社会文明的冲击下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困惑。美国黑人应正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二重性特征,只有将自身文化中的"非洲"与"美国"两方面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解开认同之惑。  相似文献   

6.
德日对待二战态度差异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同样是当年的战争发起国,德国和日本呈现在世人面前却是两个极端,两国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各自罪行的态度截然相反。本文从两国的政要和普通民众对待二战态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国的不同之处;试从地缘政治、各自历史发展过程的战争历程、对战争反省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源以及军队领导人的战后待遇的角度来说明两国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郭继兰 《理论界》2009,(4):116-119
英法两国的启蒙运动体现出的思想文化内涵有相似性,但也呈现出各自的品格和特点。英法启蒙思想家对待宗教的态度迥异,英国启蒙思想家对待宗教较为温和,产生了自然神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则非常激进,从自然神论走向了无神论。英法启蒙运动孕育了英国式自由主义传统和法国式自由主义传统,英国启蒙者思想家建立了“消极自由”的自由观,法国启蒙思想家则建立了“积极自由”的自由观。这些重大差别是经验理性和先验理性的映射。  相似文献   

8.
新生的南非民主政体对法治的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的南非民主政体对法治的支持詹姆斯·L·吉布森阿曼达·古斯普通老百姓是否支持法治,是否对法制的机构和制度有信心,是能否成功地稳步向民主过渡的一个关键因素。据此,我们在南非政治文化的范围内就不同群体对待法律以及法制的机构和制度的基本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以1996年对南非群众的民意调查为依据发现,虽然不同种族之间的态度差异相当大,对法治的支持并非特别普遍。还发现对法制的机构和制度的信任同对法治的态度没有联系。虽然我们发现人们在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对于人们对法治的态度影响不大,但我们仍认为:非洲人若加强对法治的信奉,白人、有色人以及亚裔南非人若加强对法制机构和制度的信任,将有助于南非民主制度的巩固  相似文献   

9.
《新学术》2007,(5)
19世纪50年代前后,大批早期华人来到美国,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呢?文章将首先分析华人来到美国的主要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说明早期华人对美国特别是像加州这样的淘金地所作贡献,着重探讨早期美国的华人为何受到不公平对待。文章还特别对比了华人与爱尔兰人的不同历史发展轨迹,试图说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是阻碍华人获得平等权利融入美国社会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享誉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她们植根于自身黑人文化的广袤沃土,其作品具有浓重的"黑色风格",并精湛地融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巧,使作品在真实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生活内容、生动描写非裔特别是非裔女性心路历程的同时,有力鞭挞了美国社会种族、性别歧视的罪恶,深切表述他们追求自我和民族解放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她极其关注美国非裔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此通过分析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中波琳.布莱德拉夫、皮克拉.布莱德拉夫和美国非裔黑人女性整体的心理状况,阐释了她们作为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症状和命运。文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作品中表现为美国非裔黑人女性对压迫她们的白人文化产生的一种扭曲的积极的感情。这种感情与她们的悲剧命运息息相关,只有爱才是抵抗白人文化侵蚀的有力盾牌。  相似文献   

12.
胡其林 《江淮论坛》2014,(6):178-182
传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已完成历史,传统因为当下的吸纳和改造而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现代作品产生于文学传统,并与传统独特地纠缠在一起,两者的互文互动更能彰显彼此的生命力.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在延续《灰姑娘》原型程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独创性的置换和变异,从而产生了互文性的奇异效果,形成了美国非裔自我书写的话语模式,表达了作家倡导种族间、性别间众生平等、和平共融的文化意图.  相似文献   

13.
肇始于 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 ,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 ,又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方面尤以中、日两国最为明显。本文从西学在两国的传播渠道、传播的内容、统治者对之的态度、知识分子对之的态度、不同的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第一次东西文化大碰撞在两国的不同结局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认为 ,从 16世纪末开始 ,两国对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两个多世纪以后两国的不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15.
相较于上世纪美国种族冲突的密集性和激进性,以及族裔文学屡屡传达的愤怒和抵抗主题,21世纪前后的美国少数族裔平添了诸多理性和冷静,以至于有些文化学者断言美国因奥巴马当选总统而进入“后种族时代”。事实上,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逐渐淡化了种族意识,并非美国主流社会疏于规训和歧视少数族裔,而是少数民族本身更倾向于探索人性和伦理等因素。它强调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面临的种族政治远未结束,而是更多地分布在日常生活、人性交锋和微观权力中。族裔作家通过重构传统历史叙事、探索当代城市众生相、呼唤流动性共同体等途径,构想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弥合主流人群和少数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富豪与穷人之间的藩篱。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人口普查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时至今日,它仍然非常重视种族问题。当前,使用种族类别来支持肯定性行动政策这一做法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但是人口普查使用种族类别却几乎不为人所提及。这种情况要么掩盖了种族和民族类别在先民权时代的功能,要么是合乎逻辑地将人口类别看成历史上种族歧视的残渣余孽。但是,如果我们写一部关于人口普查的人口类别史,把这些类别概括为两项功能:一是识别非欧洲裔人口以及后来遭官方歧视的“新移民”,二是识别被认定为上述两类人的后代,以便将他们纳入补偿政策所涵盖的范围,那可就有失妥当了。这种思路必然忽略复杂的、而今仍旧普遍为论者所忽视的种族和民族类别社会建构的历史。本文研究了几个个案,在这几个案例中,一些群体在物质优势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动员起来要求政府机构换一种角度考虑他们的生存状况。本文这样做。即是把种族和民族的统计类别放在历史中去考察,因为这两个统计类别不能只根据其现时应用的情况去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新疆穆斯林传统的通婚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婚的规则是指禁止通婚与允许结婚的范围与对象。婚姻行为不是男女两个人的私事 ,不能完全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配偶的选择 ,可以和什么人结婚 ,不能与什么人结婚 ,各种社会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或习俗进行限定与规范。通婚规则就其限制内容来看一般可以分为文化的与血亲的两类 ,前者是指由于文化的原因 ,诸如宗教、民族、社会等级等限制或提倡通婚 ,后者是指在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间限制或提倡两个血亲群体或个人的通婚 ,如氏族外婚、乱伦禁忌、姑舅表优先婚等。家庭婚姻制度是发展变动着的体系 ,通婚规则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动而有所不同。历史…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新疆南部农村维汉通婚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南疆维汉通婚的特点,重点阐述汉族村落内的维汉通婚情况,探讨维汉混居村落的通婚少于维吾尔族村落和汉族村落的原因,指出维汉群体对通婚行为的态度差异还受到各自行为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之初,美国国内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美国非裔文学的语境。论文对新世纪之初的美国非裔文学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新世纪之初美国文化界关于非裔文学的多次论争巩固了美国非裔文学作为民族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独特部分的身份共识,美国的社会现实加强了美国非裔文学现实关怀的社会责任与文学传统。论文还认为,新世纪美国非裔文学作家身份更加丰富、当下意识更加凸显,这使得其文学结构趋向多元;在艺术方面,美国非裔作家为了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时融合黑人性、美国性、世界性和当下性,与美国非裔文学传统和其他文学传统进行对话,展开了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展现出更大的民族自信和艺术自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最新资料、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二战后德日两国对战争悔罪的不同表现揭示出只有坚定地承担历史责任,才能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道理,并对德日两国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黑暗一页表现出的完全不同的历史态度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