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自从泰利士第一个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后 ,“始基”观念的圣火从此燃起 ,并烛引着一代又一代古希腊哲人的哲学探索。他们或继承 ,或批判 ,在哲学的坐标里留下他们饱含生命智慧与个性的定点。从这依稀可见的心灵轨迹里 ,我们可以捕捉到他们那朴素而真切的终极眷注。他们问向始基 ,同时又问向万物生灭 ,问向神和命运。他们这种宇宙而人生、人生而宇宙的终极探问为人类的灵智天空引来了光芒四射的黎明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语境下,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本文围绕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讨论了与此相关的五个问题。基本结论是:(1)唯物史观的核心并非“发展的观点”,而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物质决定精神”的逻辑结论。唯物史观不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而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科学。(3)由于旧唯物主义不能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所以也就不可能致力于“感性活动”——“实践”来改造世界,而只能去求助于“观念”和“意识”了。(4)人类社会本来是整个宇宙或世界中的一个构成部分,然而正是由于唯物的世界观未必导致唯物的历史观,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会将二者区别开来。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区分不仅必要,而且科学。(5)事实这个范畴首先是感性的,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能够感觉到的客观现象。事实虽然内涵着“是”,但事实却不能等同于“是”;事实包含了真相,但是,事实不等于真相。所以,“从事实出发”并不等于“从真相出发”。  相似文献   

3.
一哲学的最初含义是“爱智慧”,这“智慧”既涵盖着人对身外世界之谜的破译,也包容着对自身世界之谜的破译。任何哲学都无不关注人自身的问题,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还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超然于人自身之谜的诱惑,即使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关于宇宙的“始基”究竟是“水”、“火”,抑或是“气”与“原子”的探寻中,也依然浸透着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就哲学都关注入的自身之谜的破译之点上,应该说没有特别的例外。但哲学家们在对人自身之谜进行破译时,通常是循着不同的路径与方法,正是这路径与方法上的分野,牵引出对人自身之谜不同的解…  相似文献   

4.
哲学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这样一来,哲学的发展就显示出了阶段性,并以该阶段研究的重心区分出不同阶段哲学的基本性质和风貌。就迄今为止的哲学发展史,哲学大体上经历了各具特色的六个发展阶段。(-)本体论阶段。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本原和本质是什么的学说。而对“存在”的理解,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把它看作周围世界客观存在着的宇宙万物,亦即自然界,只是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一存在的本原和本质是其自身,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是意识(或精神、思维)。人类哲学发展的第一个形态——古希腊哲学阶段…  相似文献   

5.
周书俊 《东岳论丛》2006,27(1):150-154
感性以及感性世界,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感性以及感性世界,但总是把感性及感性世界当作“中介”,即通过感性及感性世界来联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人与自然和社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注重对象性的存在。整个世界自从确立了对象性的存在,就不再是抽象的自然界了,而成为了现实的、包含有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这个对象性的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认为感性世界是全部哲学的基础,而只是说感性的对象性世界,即我们感觉以外的对象性世界是惟一客观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规定就是否定”(拉丁文为:determinientsatoegatio)是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黑格尔曾多次提到这个命题,并把它和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哥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同称为伟大的命题。恩格斯和列宁也分别在《反杜林论》、《哲学笔记》中谈到这个命题,并作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界有人提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个“法”是什么? 众所周知,这个“法”就是对“哲学”概念的定义。然而,中外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哲学”的理解和规定,可谓见仁见智。在思考宇宙人生重大问题的前提下,形形色色的哲学学说中,有古希腊之法、古罗马之法、理性主义之法、非理性主义之法、唯心主义之法、唯物主义之法、结构主义之法、解构主义之法……,实在是“法无定法”。一定要以黑格尔的一家之言为标准,难免有“西方中心主义”幽灵作祟之嫌。中国哲学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的“家法”、“师法”。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  相似文献   

8.
研究唯物论史,传统上把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以前的西方唯物主义,区分为古代的素朴唯物论和近代的机械唯物论两种历史形态。这种划分的根据是人类认识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但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构成哲学发展史的首要内容。一般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这一对矛盾相比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变换一个角度,即从哲学两条路线斗争方面来考察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能够得出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 一、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一瞥 在西方,哲学是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个命题开始的。这一命题同时也就开创了从感性直观所把握的事物和现象中  相似文献   

9.
人天观,哲学上称“天人之辨”,古人则概括为“天人学”,是研究“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大宇宙”与“小宇宙”相互关系的理论。古希腊人提出人是“小宇宙”的学说,说人是“宇宙的缩影”,或者说人是同“大宇宙”(自然界)极其相似的“小宇宙”。古中国则有“天人学”,亦称自然界为“大宇宙”,那“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之人体即为“小宇宙”或“小天地”,并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  相似文献   

10.
毕达哥拉斯哲学再研究杜焕强曾被恩格斯誉称为第一次说出了“宇宙的规律性”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我国的欧洲哲学史教科书中却是以西方的唯心主义祖师爷的身份被载入史册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于是,毕达哥拉斯的唯心主义与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一样,几...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有关机遇的思想十分丰富。这篇论文,题为“机遇思想史初涉”,是因为它根本谈不上“史”,也谈不上“简史”、“史略”,只能说是“初涉”。如果形象点说,它只是“蜻蜓点水”,面很窄,也不深,只是开步。全文包括三部分:中国的、西方的、当代的,这里选登西方部分。西方机遇思想,从古希腊说起。我们从荷马史诗中就可看到有关抓住机会的诗句。说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机会不要白白错过的问题了。但从哲学思想上看,机会思想的提出当数毕泰戈拉学派。毕泰戈拉学派认为“数学的始基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由于数目是数学中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2.
一、系统性思维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系统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的历程源远流长.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和结晶.在人类文明史的坐标系上,最早出现的系统性思维是古代的模糊系统综合思维.恩格斯曾以古希腊人为例证,认为浑沌的整体性是古代社会人们思维的共同特征.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就惯于追求纷繁复杂的自然界背后的统一基础,满足于达到所谓"杂多"中的"一".如,德谟克利特等人所提出的古代原子论,就认为原子是一个没有部分的整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要素.这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戈拉斯(前580—500)“数的和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致出现了一个专门概念—毕达戈拉斯主义。这是专指一种深信数学和谐是洞察宇宙基本结构的钥匙的观念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本文试对此加以论述。一、创造的机理与直觉的凭依要明白毕达戈拉斯主义如何指引着后人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先了解重大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思维机理。如果撇开人们因所使用的概念和解释的不同而发生的争议,那么,下述创造过程大概是不会为多数人反对的:A.在实践中获得原始资料及经验,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问题)上,这中间有朦…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说,惊异乃是真正的哲学激情。哲学之思总是在对宇宙及自我的无穷追问中展示自身。就提问形式而言,“是什么”(what)与“为什么”(how)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思之方式,前者追问世界的存在与形式,后者探寻宇宙的生成或原因。存在与生成分别指向人类认知的两个珍域:存在论与生成论。在古希腊,当存在概念和生成概念还没有展示它们的确定含义时,二者便已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了。伊奥尼亚的本原论与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把这一对立具体化了。而在中国古代,对存在与生成的思考一开始就彰显出儒道两种理路的差异。一、先秦儒学的存在论性…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以哲学家苏格拉底与诡辩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先后提出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是黄金”、“美是恰当”(希庇阿斯)和“美就是有用的”、“有益就是美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苏格拉底)六个命题。最后以了美是难的”这古希腊谚语作结。“美是难的”一语古希腊文中还有一种含义,即“好事多磨”。因此理解美的本质之难,正如“好事多磨”…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从而开创了毕达哥拉斯美学学派。他认为宇宙是按着数的和谐规律运动的,同时给美赋予了数的含义,以至使后来的众多的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是按着和谐优美的数学方式设计的。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这一命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断地发展、充实、扩大与完善这一命题,使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即从原来研究宇宙的和谐发展到研究人的和谐,由原来的事物外部世界的联系推进到内在的和谐,即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艺术发生的原始动因龚绍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文学艺术的发生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首次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说,古希腊诗人品达最早提出“天才”说。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苏格拉底、柏拉图的“...  相似文献   

18.
蒯因的本体论陈波蒯因(W.V.Quine),曾被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①,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对本体论的关注是一贯的。他运用量化理论或一阶逻辑作工具,提出了“本体论承诺”这个新概念,并提出了“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没...  相似文献   

19.
“宇宙的无限性”是一个古代自然哲学观念,而在现行哲学教科书中,一律把它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命题。这种自然哲学的倾向,使哲学研究长期停滞,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纵深发展。“宇宙的无限性”这一命题,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以及我国先秦诸子的哲学中,都曾论及。原子论的先驱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其本源——“种子”所构成的,由种子生化万物,无限的种子构成了无限的宇宙。在伊壁鸩鲁看来,“无限的东西”“表示原子和虚空共同具有的一种质,在这个意义上它表示宇宙的无限性,宇宙之所以无限,是由于原子的无限多,由于虚空的无限大。”①我国古代学者从日常经验中领悟到,天色苍茫,是因  相似文献   

20.
朱谦之(1899—1970)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较为独特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等身,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音乐、戏剧等,均有涉猎,且造诣不凡。本文拟对朱谦之的本体论略加述评,并分析他的仁论与儒学的承续之间的内在联系,冀此有启于今。一朱谦之早期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他的思想基础是虚无主义。所谓的虚无主义,就是要毁灭这个世界,乃至整个的宇宙。他宣称:“虚无主义是反对一切,否定一切的学说。”①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归宿是“无”,“‘无’是宇宙间一切现象的本源,而且是宇宙一切现象的究竟”②但是,朱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