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其中思想教育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对于反腐倡廉具有根本性作用,而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将会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作用,对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现代化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当前高等学校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还存在着体系不健全、内容不完善、贯彻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高等学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该营造宣传制度、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提高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现有制度的体系化建设,注意制度建设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注重制度建设与制度的贯彻执行相统一,推动制度贯彻落实机制建设和执行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从我党成立初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建国初期的反腐倡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对我党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推进我党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腐败现象历史深远,现在我党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高校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强化高校领导干部的"三种意识",构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注意规范管理,构建反腐倡廉的机制体系;增强监督实效,构建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提高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能力.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科学总结反腐倡廉工作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党三代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 ,尽管执政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但反腐倡廉始终是他们治党治国的基本国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他们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腐败、遏制腐败 ,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全会提出的“依法执政”理念表明我党对执政党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其意义已经超出了通常的政治和法律范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一观念的提出经历了“人民司法”、“依法治国”等发展阶段,是我党几代领导人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结果。“依法执政”观念的提出,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表明,坚决反对腐败是我党始终如一的重大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全会决定关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关于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的论述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的建设全局具有重大的思想指导意义.在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的过程中,必须在领导干部问责制、领导干部个人情况报告制度和创新选人机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结合规划工作实际和具体做法,谈谈关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简要分析我党对制度建设的探索,以及我党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国作为东北亚的核心国家,我国东北地区又地处东北亚中心腹地的重要位置。东北振兴必将为东北亚各国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东北亚区域合作也将进一步推动东北振兴的步伐。因此,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之间存在着互为机遇、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华北人民政府为中共建立正式正规政权及施政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华北人民政府在创建新的政治格局、稳定社会秩序、新的法制建设、恢复经济以及支援战争等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甚至还顾及了文教卫生诸方面。  相似文献   

13.
建国前后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社会形成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物质文明发展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格局逐渐转变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发展格局。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社会文明发展逐步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文明发展进一步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形成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格局。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在破旧立新的话语逻辑中,五四知识分子开启了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建构的话语实践。  相似文献   

15.
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3—6世纪,在欧洲和中国都在发生着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大迁徙现象形成高潮。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民族大迁徙对其农耕文化虽造成冲击,但并未致命,反倒是在不断冲击中,汉文化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汉族自给自足的农业也造就了其守土重迁的性格;欧洲的罗马人则人口较少,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流通,在与境内各民族的冲突中,旧有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一种新的文化从中孕育。  相似文献   

16.
经济问题是新中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构成.为此,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经济问题极端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所有制结构的五种经济成分、经济建设的基本政策,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框架,设计了新中国的经济蓝图.为建国之际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推动建国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语(Esperanto)清末传入中国,但真正在中国得到推广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摇篮,对于世界语这种外来语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并走出校园,到民众中进行宣传,从而为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观念则是世界语在中国得以大力推广并形成社会运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史学革命运动对当时的美术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传统美术史学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对民国时期史学革命三个不同阶段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对美术史研究的主要影响加以论述,包括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疑古思潮的影响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美术史写作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共七大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在全党范围内统一了对党的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 ;它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国国内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体系,但原有利益空间的基本结构依然存在,国家、基层和民众仍为国内利益空间中的三大结构。作为社会存在,这三大利益结构之间的差异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因此,在抗战役政推行中,三大利益结构之间始终存在利益博弈,产生了众多复杂的纠纷,内耗了抗战力量。但此类博弈在本质上主要属于具有自在性的社会问题,必须从社会问题的视角加以讨论,才有可能逼近其真相,认识其存在与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