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的,该思想的合理性使得它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论述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十六大确定的既定目标的重要意义,即只有重视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既定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并进行了积极实践。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植树造林到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从科学发展再到绿色发展。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建设内容、途径方式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发展和创新。从毛泽东的"人口与自然的协调"思想到邓小平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平衡"的理论,经过江泽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胡锦涛同志最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4.
以民为本是贯穿于毛泽东执政党先进性建设思想始终的主线,也是毛泽东执政党先进性建设思想的根本特征。在以民为本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将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作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在执政方式上采取了群众动员与群众监督的结合,在执政合法性的构建上则以人民群众的认同为核心,并将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提出的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在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社科动态》2010,(3):39-39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全国政治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林尚立教授新著《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2009年1月第1版)。《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除导论外,共分四篇,分别是:第一篇——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第二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民主建设;第三篇——中国共产党与和谐社会建设;第四篇——中国共产党与执政体系建设。该著将中国共产党置于政党一国家一社会三维一体的复杂政治架构中进行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的深度考察与学理探究,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的旗帜,在政治思想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将其“公共心”思想、“公仆”意识及重视党员素质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廉政理论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政治民主化和党员素质建设的道路,从而在根本属性上保证了党的廉政廉洁,使党的各项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探索了当代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指出确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根本目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知识,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科学技术,将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渊源、历史脉络、主要内容、价值意义四个方面探究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文化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民本思想体系化建构历程,创新性地形成了人民至上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人民共享论和人民评判论的民本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体系化建构有益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成果,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建构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国国情,先后领导编制了十四个五年规划,绘就了新中国发展蓝图,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并在这一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将人民民主落实到制定规划的具体实践;将实事求是作为分析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方法指导、原则遵循;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这些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密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探索中国道路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发展道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而和平发展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朝鲜族文化遵循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自身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形成了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区域经济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江泽民不仅提出要把它作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而且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并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4.
党和政府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理念.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集体从新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理念是党和政府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发展理念的又一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为落实这一发展理念,必须要采取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共同构成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平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  相似文献   

16.
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在社会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艰辛探索进行梳理,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和调整的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目标实现设计了现实有效的实践机制;社会主义本质论,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机制问题。邓小平在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及时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调整,使中国适应并融入了世界发展大潮。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浪潮则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中要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为依据,对李斯特在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特别强调了李斯特努力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究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理论的现实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了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跳跃性发展,指出了社会跳跃性发展的深层原因,并以此为理论指导,着重探讨当今中国社会在进行跳跃性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为中国社会如何实现跳跃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语言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言也不例外 ,不同的时代汉语言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日益发展的科技时代 ,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它也势必影响着汉语言的发展并且体现这个特定时代的特征 ,这些特征就是汉语言的精确化、概念化、逻辑化、层次化和兼溶化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人文化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导致了现代工业城市的种种困境,使人类社会难以为继。因此,近20年来,城市发展理论从片面强调经济因素开始转而关怀人文。本文以此为依据,在分析现代城市困境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重视向人文化方向发展,并构建了城市发展的人文纲领,从反贫困、功能网络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建议,在既注重人文又不忽视经济的原则下,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制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对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人文化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