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民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对拓展民众有序政治参与途径,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与民众关系的和谐,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和完善民间组织,需要正确认识民间组织的作用,支持和引导民间组织的政治参与;健全和完善民间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优化民间组织生长发展的法律制度条件;拓宽民间组织的政治参与渠道;加强民间组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论民主执政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执政,既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经验之一,又是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实行民主执政必须扩大党内民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网络政治参与能动地影响着执政安全的实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时间不长,民主政治的体制尚不完善,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尚欠通畅,民众的民主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和集中,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从主体塑造、制度支撑、法制保障、技术开发等层面全方位入手,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有力地促进执政安全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但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仍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低效、无序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法律作为制度保障,加强民主监督等途径来逐步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但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当从利益分配、公民观念、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维护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较低,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无序状态.必须通过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保护公民知情权、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养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等途径来逐步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消极政治心理与非制度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发生的非制度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动机复杂、阶层广泛,其表现出的暴力性、非理性和频繁性,极大地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西部地区民众中存在的特权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清官意识、平均主义心理、从众心理以及政治疏远心理是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心理动因.保持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必须将政治参与制度化,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并坚决打击极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同时,培育有序政治参与的积极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应有内容,也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殊组成部分。在理论上,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及治理理论在制度创新上为我国少数民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然而,实践层面的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政治的路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民族多宗教的现实加上制度性参与的先天性不足和非制度参与的无序性,出现了诸如政治冷漠、参与渠道单一、被动型和动员型参与居多等现象,要克服这些不足,就需要从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重塑政府价值取向及完善公民社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家为我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很好的政治基础,但是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一些不足.农民政治参与仍然以非制度为主,暴露了许多缺陷.因此,强化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解决当前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政治文明进步、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也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进行着不懈努力,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政府的努力基本是从宏观层面,缺少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制度和程序。民间组织正好可以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下,民间组织可以发挥培养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培训教育公民如何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引导公民实践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公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原因探究——以厦门PX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政治参与主体行为是否符合政治系统的程序和制度,政治参与可分为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近年来我国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现增长趋势,研究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认识其表现形式,分析其原因,寻找治理对策,对于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厦门PX事件为例,试图从国家制度、公民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分析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为中国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民主党派政治资源配置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合理配置政治资源中的政治价值,就要创新和完善政治制度,加强政党建设,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切实加强政治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社区自治体现出中国城市治理体制变革的方向 ,它有赖于社区精英的有效治理、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拓展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发展。本文通过对个案的解析 ,描述、解释了社区自治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 ,在协商民主的制度框架内实现政党、国家、社会的权力互强 ,是推动社区自治的一个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制度变迁理论中路径依赖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会发现其变迁缓慢,缺乏制度创新。政治的发展是个多方互动博弈的过程。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基层政府之间以及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都存在拉锯式的博弈。没有农民的政治参与,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就是突破路径依赖,进行创新,激发农民的政治活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应运而生,政治参与方式也因此发生历史性变革。自媒体政治参与日趋繁荣的缘由主要在于四个层面:技术层面是政治文化变迁赶不上网络技术发展,习惯层面是传统的政治参与渠道和形式落后于时代需要,政府层面是基层治理能力存在不足之处,社会层面是经济和教育进步激发了政治参与热情。自媒体政治参与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四类无序风险:一是存在非理性行为,二是易为投机者操纵,三是有时会放大对立情绪,四是可能助长非法政治活动。自媒体政治参与领域应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从而消解无序风险,推动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已发展到政治参与及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治参与权力的缺失导致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停滞不前。本文通过对受雇于大型企业的农民工及社区农民工的调研发现,精英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融入需求凸显,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亟待开辟;农民工的政治融入水平参差不齐,就地入党、就近入会(工会)的参与问题凸显;农民工从消极隐忍逐渐转向积极维权,政治参与意识萌动。这些转变正是我国城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因此,应积极地构建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民生建设为根本、文化建设为条件的农民工政治融入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愿望更为强烈。现阶段他们的政治参与呈现动机的功利性、意识的层次性、心理的矛盾性、行为的非组织性等特点,在政治参与中参与意识差别较大,功利性多于义务性;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参与多于组织参与;参与渠道不畅,制度性安排多于主动性参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他们的政治安排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推进制度创新,拓宽他们政治参与的渠道,引导和保障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相互作用、不断消长的过程,也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社会构成主体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新时期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大致呈现出了参政态度的冷热与参与能力高低并存、制度化参与与非制度化参与并存、参政主体的不平衡与利益取向多样化并存的特点,结合当前村民自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从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走有序化政治参与道路的对策,即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农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构建新型农村政治文化,提高农民参政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增强农民利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私营企业主社会阶层的迅速崛起和成长,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和热情日益高涨,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处于稳妥推进阶段,所能给予的制度性政治参与供给相对有限,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出现了非制度性倾向。对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加强对其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以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