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历史上的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宗女、赐嫁妆的形式与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族的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这是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自汉代提出并实行后,便形成为一种延绵不断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和亲,作为各民族统治阶级的一项政策或策略,不同于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民间通婚,它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包含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关系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以往,我们对民族间,特别是对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战争现象研究得比较多,且不时流露出某些大汉族主义情绪;而对和亲则关注甚少,甚至把和亲与屈辱等同起来。其实,就民族关系的整体而言,和亲是主流,我们应当下大气力去研究。最近,崔明德同志的新著——《汉唐和亲史稿》一书的出版,使我们在这一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一个富有开创性的时代 ,作为社会生活重要方面的婚姻亦不例外。由于正史中有关民间民族间自由通婚的记述乏善可称 ,而唐律的规定又过于法律化 ,与现实生活并不完全对等 ,现存汇辑野史传记小说诸家的最大一部类书《太平广记》中的丰富文献史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唐代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带来了大范围的通婚 ,从国家政策看 ,政府并不鼓励这种通婚 ,通过《太平广记》狐篇可知中土人士对胡汉通婚是持反对态度的  相似文献   

4.
唐与回纥和亲公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与回纥的和亲在唐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学术界虽有文章论及,但都失于笼统,未将和亲公主的出塞背景、在回纥的经历以及和亲的作用突现出来。本文拟对唐与回纥的七位和亲公主作些考述。一毗伽公主毗伽公主与敦煌王李承寀结婚是在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关于毗伽公主的身世,《新唐书·回鹘传》说是可敦(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之妹;《旧唐书·回纥传》说是怀仁可汗之女,《新唐书·三宗诸子传》和《资治通鉴》卷219《唐纪三十五》,皆从《旧唐书》之说。显然,后一种说法要更可靠一些。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旧唐书·安禄山传》),而安史乱军经过多年训练,素质较高,很快占领了河北,攻下了两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及评价崔明德、林恩显在《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著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历代史书所载和亲实例的多样性以及历代统治者以和亲为手段所要达到目的的多样性,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也比较复杂。新史书所载和亲的具体实例,大致可分为...  相似文献   

6.
和亲文化与婚姻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明德 《文史哲》2004,(2):55-59
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由于和亲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变夷从夏"、多元性、政治性及远距离通婚等特点,所以,和亲文化在诸多方面又与婚姻文化有较多差异:一是婚姻文化中的婚媾主要是同一民族的男女结合,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文化中的婚媾皆为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之间男女的结合。因此,和亲文化在血统上都是混血的;二是婚姻文化比较重视聘财的多寡和门当户对,而和亲文化则更多考虑政治、外交及军事因素;三是婚姻文化影响面较窄,而和亲文化影响宽广,渗透到许多层面;四是和亲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是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五是和亲文化大都具有宗教色彩,与宗教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经常有熟悉和不熟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对研究和亲有这么大的兴趣,我认为:第一,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就汉唐和亲而言,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亲的背景、性质、特点、作用的全面透视,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为加强民族团结、密切各民族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借鉴。所以,和亲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二,汉唐时期的和亲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因此,抓住和亲,实际上就找到了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关键和突破口。新中国成立后,和亲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其它学科相比,仍显得不够深入,仍有不少模糊认识,仍有不少处女地需要开垦,仍有不少领域需要拓宽。所以,和亲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甚为活跃,一些较有见解的成果不断问世。但是,系统全面地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工作还正在起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7月出版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下面简称《关系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值得重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学术界看法不一。崔明德在《西汉与匈奴·乌孙的和亲》(刊子《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三期)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西汉与匈奴的全部和亲,认为汉匈和亲应分三个阶段:(1)西汉前期与匈奴的和亲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汉出于主动,匈奴处于被动,而“白登之围”成了汉匈和亲的契机。这一时期的和亲是当时的必然趋势。(2)  相似文献   

10.
和亲,亦被称为"和戎"、"和蕃",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和亲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维系民族友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深人研究中国古代和亲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崔明德先生的力作<中国古代和亲史>(全书约7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贯通中国古代和亲历史的学术著作.该书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述深入、逻辑严密,集系统性、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历史学和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细读全书,颇多启悟,试为评之.  相似文献   

11.
至今仍活跃在河北、天津、山东等地某些乡村社会的天地门教,是一块典型的清代民间宗教的活化石。发掘、辨识这块民间宗教的活化石,无论是对清代民间宗教研究,还是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间宗教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笔者便以人类学、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 广大西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历史上曾活动有众多的古代民族,如月氏、匈奴、车师、乌孙、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谷浑、吐蕃、瓦刺、蒙古等等,它们对西北地区的历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我们称其为西北民族。西北民族间的和亲,作为它们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在从汉到清初(公元前206——公元1636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产生极为深刻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是整个和亲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此作初步探索,以补有关和亲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来卡 《南方论刊》2007,(11):96-97,110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是当地民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居多数,拥有44个民族的自治区。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在各民族友好交往过程中,民族通婚必然伴之而来。解放后,由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增强,因而使民族通婚更趋普遍。据史书所载,汉初,终高帝之世,经惠、文、景帝,六、七十年问,和亲成为西汉王朝初期对待匈奴的一种政策。汉初的和亲政策,虽由于是在汉朝中央政权与匈奴地方政权的力量对比处于不平衡状态下产生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已存在着民族通婚的现象。公元前33年,元帝应呼韩邪单于所请,将宫女王嫱配其为妻。昭君出塞,传为千古佳话,为汉匈两民族的团结友好事业做出贡献。而蔡文姬的婚姻悲剧,乃是曹公以大兵压境,迫其归汉,致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溜川(今山东溜博市南)人.能诗文,善俚曲,自幼热中功名,终生屡试不第.因一部《聊斋志异》而名扬中外,由此而引起世人对其生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更是众说纷纭.就目前见到的有关文章、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有四说,即“回族说”、“女真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198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薄松龄民族成分的四种说法》(以下简称《说法》)一文,就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四种说法,作了综合介绍.为了论述上的方便,现将蒲松龄回族说的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圣谕宣讲在民间的演变,在内容上讲是善书化的过程,至迟到嘉庆年间的《圣谕灵征》开始。道光年间的《闺阁录》《法戒录》已经形成了韵散结合的案证故事。圣谕宣讲在表演方面是曲艺化的过程,这在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都有记载,汉川善书至今流传,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以“善书”作为这种曲艺的名字,容易引起混乱。圣谕宣讲的演变及其衍生物,不仅在曲艺史和民间宗教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在小说史、语言学、清代社会史及伦理史等方面也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封建婚姻制度发展到宋代,呈现出不少与前代不尽相同的新特色。除了“婚姻不问阀阅”这一重要特色而外,还可以举出以下四种。一禁止族际婚宋代婚姻制度最为明显的特色,莫过于禁止汉族同其他民族通婚。可是,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曾断言:在中国历史上,“华夷通婚,自古即然。”“唐代以原则论,蕃汉通婚,盖所不禁;以事实论,则实行通婚,盖无容疑。宋代大体甚与唐代同也。”(《蒲寿庚考》)这一说法得到吕思勉先生的赞同,并在其《隋唐五代史·婚制》中加以征引。其实,此说对错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8.
由王叔磐、旭江主编的《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一书,新近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北方民族文学艺术与中华文化”课题组与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社合作,于1989年出版《北方民族文学与中化文化》之后的又一部成果.本书共收入19篇研究论文,涉及我国先秦及南北朝、辽、金、元、清代北方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主题一致,  相似文献   

19.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和亲”之后,历代“正史”都留下了珍贵的和亲史料,许多史家对和亲作过客观或比较客观的叙述和精湛的分析。唐宋以降,不少“会要”或“类。书”为和亲列了专条,如《唐会要》有“和蕃”条,《册府元龟》《外臣》部有“和亲”条  相似文献   

20.
<正> 由青年学者崔明德同志撰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唐和亲研究》一书最近与读者见面了.该书共分六篇:(一)汉唐和亲概论.从宏观探讨了和亲的原因、背景、性质、作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亲的特点等问题.(二)汉唐和亲比较.通过比较,具体分析了这两个朝代和亲背景、作用的异同及其原因.(三)汉唐和亲与丝绸之路.详细论述了和亲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细致考证了和亲所开辟的新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经今甘肃转向今青海,或从长安经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度半岛各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