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辩证逻辑方法和方法论原理是辩证逻辑的重要内容,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冯契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在他的著作<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中科学地阐述了辩证逻辑方法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环节.这是对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作出的新概括和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冯契对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的研究见解独到、阐述精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他的各方面的研究,既是其"智慧"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辩证逻辑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把方法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著名的辩证逻辑学家,冯契对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作了富有新意的考察。概括起来,当前学术界对冯契辩证逻辑方法论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以客观现实之道,还治客观现实之身”的评介;二是对方法环节的评介;三是对具体真理的评介;四是对逻辑范畴的评介。  相似文献   

4.
冯契对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的研究见解独到、阐述精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他的各方面的研究,既是其“智慧”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辩证逻辑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把方法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冯契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以辩证逻辑方法重建形而上学、以综合创新方法建构“智慧说”哲学体系和以转化再造方法传承中国哲学话语方式。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冯契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努力克服研究中“左”的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取得了重大突破。冯契以广义认识论解读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其“天人交互”的总特点,深化了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新认识,也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进路。冯契以辩证逻辑方法对“转识成智”机制作了系统、深入、科学的说明;而能正确理解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是冯契能够对“转识成智”予以证成并实现其形而上学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知识和智慧二者关系处理态度的不一致,影响了金岳霖与冯契对概念中主体成分的追认,金岳霖从客观、理智的立场出发,重在追求意念的真,追求对意念的形式化处理,而拒斥其情感、意味;冯契从知情意相统一的人格立意,以整个人去裁决知识,探析了具体概念的理想形态.冯契对金岳霖概念论的超越昭示了主体知、情、意综合统一的实质;昭示了形成逻辑与辩证逻辑、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也昭示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冯契对金岳霖概念论的多重超越展示了概念理论朝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理论思维是用命题和原理的形式把握事物规律性的思维。理论思维的本质和核心是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以概念辩证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分析墨家"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同异交得"、"两而无偏"、"不能而不害"和"是久与是不久同说"等5个命题与原理,以及同和异(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概念的对立统一辩证本性,可以阐发墨家的辩证理论思维和辩证逻辑思想,并为现代生活寻求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辩证逻辑是关于理论思维的科学,而理论思维总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笔者在本刊曾发表过关于辨证思维的判断、推理和范畴体系等三篇系列论文,那是对理论思维的思辨体系的历史的探讨。但笔者还认为辩证逻辑同形式逻辑一样也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这是一切理论思维科学所面临的共同性的问题。辩证逻辑现代化的主要方向是与现代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研究论纲》将研究五个问题:辩证逻辑与现代科学、理论思维的基本形式问题、辩证逻辑的概念论与科学理论的题问、理论思维的基本方法问题、科学理论系统化的基本原则的问题。本文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它着重于从科学知识结构中的判断的形成和发展来考察经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儒家自先秦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宋明在逻辑层次与理论层面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儒家们对传统儒学方法的不断内省,以及对于西方现代哲学方法的借鉴,儒家哲学方法论进行了近现代转型.反向格义、辩证逻辑、解释学等方法被融入儒学.然而由于对"方法"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儒家哲学的"中国"特征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的直接理论来源邓小平的党建理论是"三个代表"的生长点和有力指导;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思维视角启迪了"三个代表";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孕育了"三个代表";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三个代表"提供了理论范式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