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清代乾隆诗坛泰斗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性灵说诗论缺陷之一是不提诗反映社会人生,只倡言诗写个人之“性情遭遇”(《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小仓山房诗集》有大量这类性灵诗。但是在创作实践上,袁枚却有相当数量的借古喻今或揭露社会弊端的诗篇,其大部分可以纳入讽谕诗范畴。这就以实践补救了他理论上的偏颇。首先应该重视袁枚的咏史诗。他认为:“咏史有三体: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左太史《咏史》是也;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色……;一取对仗之巧……。”(《随园诗话》卷14)袁枚当然推崇第一体,借咏史而对社会人生发表看法,间接反映当代社会现  相似文献   

2.
袁枚首先是诗论家,其主要功绩在于“性灵说”理论的建树;袁枚又是“作诗写性灵”(江藩)的诗人,创作实践丰富,有《小仓山房诗集》39卷传世,有道是:“数卷仓山集,先生道性灵,锦心罗万象,妙手通无形。”(《和希斋》)创作理论源于创作实践并指导创作实践,创作实践亦印证创作理论。袁枚的“性灵诗”与“性灵说”基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何谓“性灵说”,学术界尚有不同见解,我在《袁枚“性灵说”内涵新探》中曾作如下界说: “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的角度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在这三块理论基石上又生发出:创作构思需要灵感,艺术表现应具独创性并自然天成;作品内容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个性为主,感情所寄寓的艺术形象要灵活、新鲜、生动;诗歌作品以感发人心,使人产生美感为其主要艺术功能等主张。鉴于此,则须反对束缚性灵的“诗教”说及规唐模宋的拟古“格调说”,亦反对以学问代替性灵、堆砌典故的考据为诗之风气;但诗歌创作又不排除辅以学问与人工。要之,“性灵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创作前提、创作过程,亦包括作品的要求、艺术的功能等。袁枚现存诗四千余首,并非皆符合其“性灵说”主张,因此不能认为都是“性灵诗”。我以为,所谓“性灵诗”应体现出“性灵说”对作品的美学追求:首先是抒写真情实感,表现诗人个性;其次构思新颖、感情所寄寓的艺术形象灵活、新鲜、生动,生趣盎然,显示诗人之“笔性灵”;再次,诗歌语言应自然通俗、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不堆砌典故。上乘的性灵诗当然兼备上述各特色,但由于创作主体所抒写的感情性质的不同或所反映的审美对象的差异,每一首诗的特色也就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写人生感情的性灵诗真性情的特色更突出,写自然景物的性灵诗形象灵活生动、生趣盎然等特色尤明显。  相似文献   

3.
袁枚是清代乾嘉时期诗坛上的一代骚坛主。由他倡导的“性灵说”的诗歌理论在当时备受赞誉。金逸说:“格律何如主性灵,早闻诗论最清真。”(《呈随园夫子》)王飞鸮说:“先生(袁枚)说诗皆发人之所未发。”(《续诗品序》)在乾嘉诗坛上,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的。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正执牛耳,他们大倡封建教化和形式主义文风,严重束缚了诗人们的手脚;力图与之分庭抗礼的浙派诗人,虽小有成就,但由于走宋人的冷  相似文献   

4.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论诗主张独抒性灵,与赵翼、蒋士铨齐名,号称三家。在清代乾嘉诗坛上,理论和创作首推袁枚。他所倡导的性灵说在当时影响最大,其性灵派也是当时诗歌的主要流派。对袁枚的诗歌理论作一番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对袁枚诗论的研究,许多人都持肯定赞扬的态度,认为袁枚的性灵说是一种进步的文艺观,但却把袁枚所说的“情所最先,莫如男女”、“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予最爱言情之作”斥为为宫体艳情诗和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知识分子奢靡淫逸生活作辩护,具有明显的消极意义。我认为这正是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性灵说的根本,也是袁枚对中国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5.
性灵诗歌是近年清代诗歌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通过分析性灵派谱系的理论缺陷指出袁枚诗派影响力被高估的现状,继而从如何处理文学史上个人与宗派关系的角度提出:在清代性灵诗人个案研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就宗派立论,容易陷入认识上的误区。鉴于此,建议将这一时期提倡自由抒写,反对形式主义诗风的诗人统称为性灵诗人。至于他们各自的流派归属,可以存而不论以待来者。  相似文献   

6.
清代格调派诗人沈德潜有《戏为绝句》诗追怀明代诗人谢榛云 :“眇目山人足性灵 ,诗盟寒后苦飘零。后来谁吊荒坟者 ,只有吴江计改亭。”言下之意 ,于谢榛生前身后之遭际颇多感慨。诗末句所谓“吴江计改亭” ,即明末清初的诗人计东(16 2 4— 16 75 ) ,字甫草 ,号改亭。其《改亭诗集》卷五有《邺城吊谢茂秦山人》七律一首云 :“邺中怀古正秋风 ,辞赋深惭谢氏工。生欲移家辞白雪 ,殁随疑冢对清枫。诸王礼数何尝绝 ,七子交期竟不终。自是贵游多薄幸 ,布衣未必叹飘蓬。”诗颔联暗示了谢榛与李攀龙所谓绝交一事 ,并认为谢榛生前受到明代藩王的诸多…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期诗坛袁枚等人倡导的性灵说是以强调人的“情欲”为主要内容、以“生趣”为特征的。这不仅与晚明的性灵说一脉相承,也与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李贽的童心说一致。性灵派把诗人看作是领悟宇宙万物与“神”相通的圣者、智者,他们轻视“六经”,重视创作的主观精神,此乃轻视知识的王学传统在文学领域中的折射。“性灵说”的出现是王学在清代诗坛的复苏。  相似文献   

8.
《随园诗话》中的诗歌用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随园诗话》中多有对其诗歌用典观念的论述,主要包括用典非以多为贵,应避用僻典、对典故加以适当调度和锤炼以及用典不可太泥等几个方面.这些观念和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正相符合,而且也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翁方纲的“以考据为诗”和浙派诗人的好用典故等风气而发的.  相似文献   

9.
袁枚的诗才论——“性灵说”内涵新探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嘉时代的诗论大家袁枚(1716—1797)以倡导“性灵说”诗论著称于世,并与当时诗坛盛行的复古格调说及以考据为诗等诗风相对立。性灵说阐述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艺术规律,于促进古典诗歌的发展不无意义,对针砭今日诗歌创作的一些弊端亦有可资借鉴的美学价值。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相似文献   

10.
张船山,名问陶(1764-1814),四川遂宁县(今遂市)人,是清乾嘉年间著名诗人,成就与袁枚、赵翼、洪亮吉等齐名,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撰有诗集《船山诗草》,存诗三千余首,为清代四川诗人中诗作最多、诗论最著、名气最大的一位诗作家和诗歌理论家,他对性灵诗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性灵诗派的后劲. 1.诗的源泉说精解张船山诗歌理论散见于《船山诗草》中,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论诗十二绝句》、《重检记日诗稿自题十绝句》、《论文八首》,另外,有的诗句也是诗歌理论的箴言,所以,张问陶的诗歌理论是少而精,见解深刻、新颖、精湛,的确是言简意赅,非  相似文献   

1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他又擅长历史考证之学,所著《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和《皇朝武功纪盛》等,均为时人所推崇。赵翼不仅有诗、史之才,还有  相似文献   

12.
<正> 历代人们对建安文学的评价是很高的,“建安风骨”已成为多少年来诗人创作要求达到的标的。钟嵘《诗品序》提出“建安风力”问题;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高度推崇了“建安风骨”;陈子昂《修竹篇诗序》叹惜“建安风骨”没有继续下来。 所谓“建安风骨”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指的是建安文人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来写“意”(“意”指情思)这一点。历代文人主张吟诵诗歌必须以“意”为主。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诗贵写意。”王夫之《斋诗话》:“烟云水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袁枚《续诗品》:“意是主人辞如奴隶。”施闰章《蠖斋诗话》:  相似文献   

13.
袁枚性灵派在国内正负面影响之大,是清代其他诗歌流派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影响远达海外,至少在日本产生广泛的反应。当然这主要表现在袁枚、赵翼等少数性灵派代表人物身上。虽然限于各种条件,尚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性灵派在日本的反响。但就笔者所见的资料,及中日学者有关论文中提供的资料,(参见王晓平《江户折衷诗派的论诗诗》,《中国诗学》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竹村则行《袁枚论诗绝句与赖山阳绝句》,《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二期。本文引证日人资料多见此二文,谨表谢意。)ill以梳理阐释,亦可管中窥豹,见袁、…  相似文献   

14.
从《子不语》看袁枚的重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袁枚独倡"性灵说",其核心便是重情;袁枚的重情思想在《子不语》中表现为三个方面:男女之情、同性之好、亲情友情及其他;《子不语》中的重情思想既是袁枚"性灵说"在小说领域中的一种表现,更是袁枚欲挽救人心、淳化世风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5.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4期辛耘同志谈清人“吸烟有害论”的短文,由此想到清代西北诗人吴镇(1721—1797年)在其《菸草》诗中也对吸烟提出过非议:  相似文献   

16.
读诗随笔     
写在前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高尔基也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的诗,往往是心的歌。”(《给薇·叶·加克尔——阿林斯》)而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他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反映,即他的思想感情,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诗,这种经过提纯而又形象化了的思想感情,就象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使人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是有趣的。这大概也是诗味的一种因素。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小世界,每首诗都是他要向别人打开的窗口。然而,“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过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南  相似文献   

17.
清代性灵派殿军张问陶,其性灵诗既继承了性灵派前辈袁枚性灵诗之精髓,又因身处衰世及独具个性而使其诗作具有新的意蕴与特色。张问陶性灵诗以表现其狂放的个性、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以及抒发伉俪情、手足情、朋友情.还有描写寄寓性情的山本诗为主要内容,显示出沉郁、空灵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袁枚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代美学大师。在他的美学思想中, “情”是一个基本而核心的范畴,在他对于“情”的界定与倡导中,他不仅提出了其重要的 美学主张:“性灵说”,提倡创新与变革,更对当时文坛与诗坛上风行一时的复古主义、门 户之见等保守落后的美学主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时至今日,袁枚的这种批判仍不失为一 种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9.
在叛徒、卖国贼林彪的卧室里,有他的死党陈伯达抄送给他的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诗,写的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见赵翼《论诗绝句》)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  相似文献   

20.
袁枚性灵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枚性灵诗于清代乾隆诗坛独树一帜,绝少依傍,于艺术上有四个明显特征:选材的平凡、琐细,诗歌意象的灵动、新奇、纤巧,情调的风趣、诙谐,以及白描手法与口语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