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由"暴力革命"转向"和平斗争方式"的主张,除却一般的原因分析外,还有深刻的经济学基础。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社会化大生产及其与资本的互动,激化资本和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的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从而完成社会体制的变革。随着传统意义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变化",单纯的管理"层"知识型"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及其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的建立起来,从而向共产主义这一"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既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俄国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重要论断,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俄国当时的国情来看,俄国革命具有必然性.俄国革命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条件和经济条件,俄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俄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又昭示了俄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俄国革命将挽救俄国农村公社,并对世界革命战略产生深远影响.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俄国革命”思想的内在意蕴,有助于系统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从唯物史观视角考察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革命的时代”,分析了马克思这一表述所关涉领域的广泛性,认为“社会革命的时代”是“全面革命”的时代,它不仅使政治结构、而且使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重大的变化。从马克思的表述可以看出,彻底的“社会解放”是整个工人阶级“社会革命的时代”致力于达成的目标。工人阶级必须为之建立新的政府形式,并由此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现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了无产阶级必须组织本阶级的独立政党和在本阶级政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新纪元。他们说:“工人阶级在它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工人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解放全人类,创立了科学的完整的共产主义理论,创建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舞台上,围绕工人阶级的发展、活动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问题,正在进行着一场尖锐的思想斗争。一方面,在整个世界上,对工人阶级发展的历史及其当代问题的兴趣正在增长;另一方面,在科技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作用的加强,又迫使资产阶级和社会改良主义思想家玩弄新的花招。他们中的一些人,歪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相,提出了所谓无产阶级“变性”甚至“消逝”的谬论。他们所鼓吹的一个论点是,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因此,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正在消失。主张后工业化社会和电  相似文献   

6.
阐释马克思思想本身及其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生成发展的历史图景,虽然难以避免相关研究者的“视差之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某种“外部反思”或“思想熔断”现象,但正像人既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又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一样,“具体总体”地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应持有的思想态度和逻辑定位。因而,应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变革的基础上,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与现实相关照的“历史的内涵逻辑”,以及文明反思、社会批判和人性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发展观点”予以具体总体的把握,揭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思想整体性与具体性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斗争为生命要素的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运思中,马克思确证了社会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天下最权威的东西”和“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同时还回应了工业革命和资本逻辑背景之下反对旧的社会关系和联合的革命行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致思理路中,他先后聚焦物质利益、异化劳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而分别阐发了他的社会革命思想。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是与众不同的,它既是革命理念与革命行动、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与人类解放、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相统一的总体性革命,又是历史地回应时代之问的人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精神,在理论上肃清消解、否弃、拒斥革命的误识,在实践中继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8.
革命才能建立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和国"是基于普选选举公职人员旨在实现劳动解放与社会改造以保证工人阶级免受社会奴役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公社是对"社会"共和国的超越与扬弃,它奠定了"社会共和国"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对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去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一次强调,对大学生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始终是他们关心和思考的深层次问题.”由此看来,帮助大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成为各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革命导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过程.我们这里所讲的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曾经作过全面的理论阐述:在生产力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充分发展,共产主义革命首先要在“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历史上,16世纪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注目的诸多历史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尼德兰革命的世界历史地位。(一)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时代是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的”。“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荷兰——它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本义国家”。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近80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与科学总结,是未来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对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已形成共识,在实践"三个代表"的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的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与人才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知识与人才的原理的基础上,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史为鉴,立足于中国现实,联系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战略大局,把知识与人才放到了事关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及中华民族盛衰的重大战略大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新中国的发展、腾飞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也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使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它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主权、执政党建设、政府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这既是"革命的艺术化"叙事理念展示,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再生的普遍文化心理再现,更有隐身其后的现代文人追求"圣道"传统心态的在场。  相似文献   

15.
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导致了社会的全面政治性“祛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控制的相对松弛,各类民间信仰活动纷纷复苏,整个社会似乎又开始陷入一种“着魅”的状态。在许多地方,尤其在乡村社会,文革这一“非常态”时期的社会精英们在社会恢复“常态”以后,其悲惨的下场往往成为了社会重新“着魅”的祭品。在这纷纷扰扰的“报应”背后,掩藏的是社会人际规则深层次变迁所导致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新形势下又以"颜色革命"这一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易受到"颜色革命"的冲击.唯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防范和化解"颜色革命"的风险,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先生是享誉日本全球的著名宗教活动家。在其专著和与世界名人谈话录中,他多次提及"人间革命"。该概念与传统概念上的革命不同,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变革,其核心是"小我"革命,由"小我"革命实现"大我",实现全人类的安乐幸福。同时,他也强调"革命"最终目标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杰克·伦敦的小说《铁蹄》因其表现革命主题而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评论界在抬高作品革命主题的同时,却贬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忽视了"二元视角"叙事模式的运用,从而也影响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该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征,对作品中"二元视角"叙事模式做出研究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茜达·斯科克波尔《国家与社会革命》是西方“革命学”研究中影响较大的一本书。该书认为在法、俄、中三国革命中,对外战争失败导致革命;区别“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标准是有没有农民造反,革命的目的是“创建国家”。斯科克波尔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转型的需要;农民问题也不能作为判断“社会革命”的惟一标准;至于是革命推翻了旧国家还是旧国家的崩溃才引发了革命,显然是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