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汉语词语的类推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汉语词语的类推变化,词语构词的类推变化、词语读音的类推变化和词语意义的类推变化三部分。认为构词的类化有助于汉语词语的丰富,会成为全民词语;读音的类化有的符合汉语的发展趋向,可能进入全民语言,有的不符合汉语发展的趋向,可能会被规范消亡;词语意义的类化也符合汉语词语的发展趋向,也会被社会所承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港台词语醒目地进入普通话词汇、引进了一批新外来词和涌现了一批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新词语诸方面,以具体的语料论述了新词语中的对外开放印记。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词汇,其中一些已经很好地被汉语“汉化”,在发音、拼写习惯和构词方式上已完全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而有些词语还带着异域风情.旨在通过对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汇的“汉化”过程的分析,揭示我们汉民族语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汉民族语言在引进、运用、吸收和改造外来词与的过程中体现了汉语本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渗透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词语的理据性及其内外扩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词语的成词理据主要有5种类型:语音变化理据、形义变化理据、异族语言理据、仿造固有词语、外部社会文化理据;向不同类型汉语文本和整个语言社区的内外扩散呈现出明显阶段性;扩散过程伴随着形体和读音方面的激烈竞争;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观点似是而非,英语词组的缩略形式、原形移入等字母词现象,应该视为丰富汉语词汇系统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词的产生与旧词的淘汰、词义的更新与变化、词的联想及褒贬色彩等方面 ,探讨了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是词语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新时期汉语词汇系统变异看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变化是语言发展的直接因素。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已经对当代汉语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更明显、更集中地表现在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与变化上,而词汇系统的变异又突出地表现为近些年来出现了种种新趋势、新现象。新词语中的政治性词语大量减少,而经济、文化、科技类词语大幅度增加;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科技术语的交际地位明显提高,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术语已进入普通词汇;新词语中外来词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音译外来词,近年来甚至大量出现字母词的形式;在汉语普通词汇的成员中又新增了大量的港台词语和方言词语。  相似文献   

7.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国色,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所代表的含义都有所变化和发展,这些含义的变化发展反映在历代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在先秦,"红色"象征着血腥和神圣;在唐宋,"红色"不仅意味着富有、庄严,而且还有美丽及"花"等物品的代称之意;在明清,"红色"有勇猛、忠诚、热闹、吉祥等意;而在现当代,"红色"又增加了野性、不屈和革命等意义。本文借助历代典型的文学作品探索中华民族"红色崇拜"传承和发展之线索,揭示"红色崇拜"产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陆的普通话与台湾的国语本来同出一源,二者都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汉民族共同语.但有些词源于古代,经过多年的流变与发展,其意义在大陆和台湾分别有了不同的变化;海峡两岸还有各自的新造词语,虽然各有不同,但随着交流深入,又互相融合.海峡两岸词语的差异类型可以从词语有无的角度来划分或词形的异同、词语的来源、词语差异的原因来划分.海峡两岸在新词语和旧词语两方面也存在不同.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但是这样形成的差异是一种暂时的差异,最终可能会演变为两岸词语的融合并存.  相似文献   

9.
新词语的动态发展变化是当代汉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课题。文章利用CNKI报纸数据库,以2009年度新词语为调查样本,分析新词语自产生以来的具体使用情况。根据词语使用频率不同走势将其分为五类,即稳定型、上升型、起伏型、下降型、偶现型。认为稳定型、上升型为稳定词语,它们具有填补空白、表义明确、经济适用、相容互补的特点;下降型、偶现型属于消退词语,表现出所指消逝、语义重复、表义不清、形式复杂、不具普遍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人们在生活、劳动中认识了身边的植物,并透过植物的自然属性,赋予其社会与文化意义。"桑"是中国早期农业社会中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源,其所指喻的社会、文化意义颇为丰富。与"桑"相关的词语从生命意蕴、女性意蕴到家宅文化意蕴,其文化内涵呈现为不断扩展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体现了古代词语意义生动、活跃的状态和其拓展、变化的规律。词语意义的变化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有力证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在语词的使用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意译词和借形词的身份的确认,应该区别对待:那些被称作"仿译词"的,应当视作外来词,而那些纯意译词,则宜看作是本民族词;借形词的情形极为复杂,其中一部分是外来词,还有一部分实际上是汉民族传承词。音译词是层次最低的一种外来词,它们常常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中的初级形式、过渡形式。音译兼意译词则是一种集音译、意译于一身的外来词,个中蕴涵着译者的智慧和灵气,因而往往也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的终端。字母词同音译词类似,从理论上讲,应当也是外来词定型过程中属于过渡性质的一站。外来词的汉化现象既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上,也表现在词的结构和意义上,有时甚至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同汉语本民族词一样,汉语外来词也存在一个规范的问题,内容涉及读音的规范、构词方式的规范和书写形式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12.
"吧"族外来词是现代汉语的新生词汇,它们时尚新颖,生命力强。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吧"族外来词作为强势语言模因的简洁性、非常规性和劝说性等特点,促进了生态视阈下的语言多样性。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吧"族外来词的模因属性,"吧"族外来词的适用范围不应超出它的生态范畴,应合理估计它们作为强势模因的力度,避免因滥用这些词汇而造成不良的语言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4.
三江侗语汉语借词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研究三江侗语中汉语借词的声母系统,并与中古汉语声类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与中古声类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声母语音演变的历史层次,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投影.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现代汉语外来词吸收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民族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创造了各种方式,并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对外来词进行吸收与融合,表现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融汇能力.现代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由于语言、文化、社会的各方面原因,其吸收方式在各个时期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在三方面:从纯音译(早期)到意泽;音译的表意化倾向;纯音译的回潮与字母词的涌现.这些变化的出现是由现代汉语的特点、文化心理和社会进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决定的,而面对当代外来词的一词多译现象,可以建立"柔性规范",采用"异形并存"和"异格并用"原则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论"汉语谐译词"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汉语中涌现出一大批谐译词反映时代的变化。其中有不少谐译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最后竟成了基本词汇。谐译词虽是音译词 ,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 ,这增加了它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分析日语和汉语外来语在概念、历史、吸收方式等方面的异同,阐述日语和汉语在外来语利用方面的利弊,以及日语和汉语外来语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其目的是分析总结日、汉外来语的特征,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外来语。文章还指出汉语在外来语的引用过程中应借鉴日语吸收外来语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9.
借词是语言、文化接触的产物。然而,借词的研究价值不限于两种语言文化的研究,对借入和借出语言的历史研究也有特殊的意义。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汉语借词的音译情况给我们传递了元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声韵母信息。  相似文献   

20.
外来词属于词汇学的范畴。外来词通过潜词显化、显意符号化、显词重叠化三种途径产生,其中的显词重叠化造成了外来词与汉语词的同义关系,而外来词独特的修辞效果也使人们在同义手段选择活动中更青睐于外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