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黑龙江省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更不能缺少社会资源潜力的开发利用。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应立足资源禀赋,采取以下战略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应消费需求,加快绿色食品市场营销力度;健全和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支撑体系;挖掘资源潜力,降低绿色食品生产成本;推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化制度体系的建立;加快绿色食品科研成果转化步伐等。 相似文献
3.
一(一) “第二产业”的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二产业为基础的。解放前,哈尔滨仅有油、米、面加工、制酒和少数机械修理工业。建国后,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城市,逐步成为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和日用小商品生产的重要工业基地。工业职工由11万人发展到70余万人。哈尔滨电机、锅炉、汽轮机三大动力厂,自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厂至1983年底,累计生产电站设备2566万千瓦,相当于全国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1987年末统计,生产发电设备14台/15258万千瓦。这种多部门多产业的构成不仅是促使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是全国大城市或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担负着从各方面支援全国或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它们不应 相似文献
4.
南宁市第三产业近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应通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培育支柱服务业,加大第三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服务业投资内部结构等措施,加快南宁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三产业》课题组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3)
本文是提交“振兴上海第三产业研讨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认为,保持并加强第三产业超前增长的趋势,使上海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应成为指导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报告回顾了解放后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第三产业落后对上海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上海经济功能转变的要求,阐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上海第三产业超前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上海经济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到第三产业上来。报告对“七五”时期上海三次产业发展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采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5.2%,其中第三产业年增长率10%,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30%的方案,人力物力财力较有保障,也有利于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作者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实质上是发展商品经济;为了保证第三产业超前增长,需要一个商品经济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一第三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奴隶社会初期发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业独立化以后,经过工业革命,西欧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得到充分发展,各种服务业不断兴起壮大,时至今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第三产业,其产值和就业人数在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口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第三产业就其类型来讲,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边境旅游业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边境旅游业经济发展战略思考王占国黑龙江省有绥芬河、黑河、东宁、密山等19个边境市县,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及滨海边区相邻。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约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草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共有160多万,大部分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获得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长期“左”的干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发展比较缓慢,有些地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都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开创民族地区经济工作新局面,必须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垦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排头兵。黑龙江农垦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决策建立的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黑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怀。1998年4月我到垦区调查,... 相似文献
10.
一、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发达国家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看,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呈以下特点: 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而不断上升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农业时期或第一产业时期、工业化时期或第二产业时期、服务时期或第三产业时期,实际上是一个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从中可以看到,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看,尽管情况不尽相同,但它们的经济发展几乎都经过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演变过程,伴随这一演变而出现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的现实问题、潜在优势 ,比较“两种”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区别 ,指出黑龙江省能否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关键在于走出一条不同于过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结合省情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 ,充分发掘比较优势 ,培养竞争优势 ,加快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一、第三产业在全球的兴起及其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近二十年中,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获得了奇迹般的繁荣,许多国家不仅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个人消费水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而且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标志就是第三产业蓬勃兴起,且同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大地上,作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正以雷霆万钧之势迅猛发展。选择何种发展战略,是实践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制定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战略时,曾有一种很有影响的看法,即将发展方向定为“资源优势型”。所谓“资源优势型”战略,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并没有提出一个顾及全局、高瞻远瞩的总方针,也没有从乡镇企业本身的活力和前景出发,揭示出它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而且,这一提法本身以一种单一的要素分析代替了对整个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尤其是没有考虑到当今世界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向,因而不能说是科学的。因此,我们在这里首先对乡镇企业发展本身作战略分析,以形成科学的战略思想,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一、黑龙江省人口战略目标的确定大家知道,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比较有许多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它的继承性。过去的人口状况(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密度等),构成了人口发展的基础,目前人口状况又构成了未来人口发展的基础。所以,要确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必须了解人口现状。只有对人口状况心里有数,才能用党的政策制约人口的发展,使其实现人口目标。那么,我省人口状况是怎样呢? 1.人口增长速度快,基数越来越大。1949年我省有人口1,014万人,1982年底已达3,281万人。三十三年间增长2.24倍(包括机械增长数),年平均增长率为3.62%。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六项战略措施:发展循环型农业,注重资源型城市转型;推动循环型工业发展,重点建设生态科技园区;发展循环型服务业,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循环型城市,提高民众生活质量;重视循环经济型相关技术研发;逐步地构建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出发点的再思考 以往经济理论界关于第三产业的讨论,存在着这样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提出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要求着眼,通过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统计数字的对比,来论证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迫切性。我认为这种论证方法只能得出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一般性要求,而在实践中很容易导致不顾国情、不分主次的第三产业全方位铺开的局面,显然这本利于正确的第三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第二种倾向是根据第三产业在外延上包括饮食服务业等一些为生活服务部门这一…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业生物产业的战略选择探讨——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在解决人口、资源、食品等诸多问题上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将农业生物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发展。其战略就是要把握特定地区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的方向,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以黑龙江省为例,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具有优势和机会,但同时在自主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却存在劣势和威胁,通过道斯矩阵分析方法选出最为适合的战略,即机会优越型战略。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改善其发展的政策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赖于人才的保障和智力的支撑。从新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省内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和现实问题,比较了人才观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本质区别,指出黑龙江省能否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地方性竞争优势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20.
财政信贷体制改革在经济机制的改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前的财政体制对提高经济效率极为不利,它导致了平均主义,掩盖了计划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信贷制度也丧失了其真正的作用,企业的流动资金被“吃空”,短期贷款变成了长期贷款。结果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货币是最稀缺的资源。经济文献讨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生产者专政问题,生产者可以将劣质或不合格的产品强加于消费者,而消费者经常用于支付这类劣质商品的货币从何而来呢?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而积压在物资技术供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