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盛行清朝时 ,常州地区出现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女词人群体。她们中许多是姐妹词人、母女词人、夫妻词人、妯娌词人、姑嫂词人等 ,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 :1.清代常州学术发达 ,有重家学的传统 ;2 .母教的传统 ,促进女子成才 ;3.闺房唱和 ,扩大女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0个世纪以来,历史上涌现出了多少叱咤风云的女皇,勇敢坚毅的女性先驱,还有更多出类拔萃的平凡女子。这些女性的光芒灿若群星,更影响了这1000年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1001~1915文学之星: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了小说《源氏物语》,这是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对日本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1151淑女词人: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以  相似文献   

3.
二元对立思维的出现出许并不那么偶然,男与女的对立;天与地的对立,黑暗与光明的对立,无不在原始的自然存在中昭示着朴素的真理。这并不是思维的低级形式。男性与女性并不象来自美国的畅销书所宣扬的那样;男人来自火星,女入来自金星。严男女之辨,诉男女之别是眼下思维中流行的一种状态,至于男女之间的联系却是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在宋代词诈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跨越性别的角色转换(以下简称角色转换)。词人多为男性,而词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的抒情视角却是女子。宋代数千位词人中无论是冠绝一时的文坛领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两性对话的角度来审视《花间集》中的温庭筠作品,把温词置于马丁的评价理论框架内来分析。通过对温词态度、介入两个系统典型词汇(断肠、泪、语、信等)的统计,我们发现温词刻意表达女性极端负面的情感,竭力渲染女性环境及外表的香艳色彩,对女性的环境、外表及情感持有欣赏把玩的鉴赏态度;词人很少直接引进对象的话语,词中女性有话无处说、无语的状态比比皆是,词人更没有引进其他声音或观点,这属于评价系统中的"自言"方式。文章最后论述了两性对话缺失的原因,指出温庭筠与词中寂寞悲哀的女子一样,都需要两性平等对话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词从诞生起就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女性在词史上扮演的角色随时代变迁而演变:最初,女性是男性词人手中任人摆布的“皮影”。后来,女性成了撮合词和大众的“红娘”。随着词与女性结合的日趋紧密;女性也一步步登上了“女主角”的宝座:词妓首先摘得桂冠,少数闺阁词人也染指词作。明清闺阁词人大量涌现,文学活动也由闺内吟咏走向闺外结社。窃以为这一演变,对于解读女性的精神,对于研究词的发展史和女性文学发展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翻阅宋代文学就会发现:女性被重视远远超过前代.尤其在宋词中,已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同时,女性作为群体也空前积极地参与了文学创作.她们的作品以独特的面貌展示着宋代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情操,为研究宋代妇女在生活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女词人中,出入青楼的词人更加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体现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不幸,这类词人被称为歌妓词人.宋代歌妓词人不胜枚举,如严蕊、洪惠英、聂胜琼,马琼琼等等,她们才华出众,审音识律,挥毫濡墨,登上须眉独占的文坛,以特殊的身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篇什,为处于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女子争了光.为什么大量的歌妓词人出现在宋代?究根溯源,这是宋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和词文学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词人沈宜修以她典雅秀丽、温婉沉郁的词风,抒发出闺阁女子的愁绪心结,表达出思夫怀远的惆怅与寂寥,其雅质清丽的词作独树一帜,成为明末闺怨词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菩萨蛮     
一来时杨柳东桥路,曲中暗有相期处。明月好国缘,欲圆还未圆。却寻芳草去,画扇遮微雨。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这是一首写赴情人幽会时,反映内心隐私情态的词_词人借胶洁的明月为喻,写出了对美好姻缘的企盼与追求,写得情意绵绵、意味深长。词的上片开头两句,词人借景物的描写点明了自己和恋人经常相会的地方,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这两句更是词人匠心独运。在皎洁的明月下诉衷肠该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我’喂多么希望自己的美满姻缘能够花好月圆。可是我的好姻缘和今晚欲圆未圆的月亮那…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特点是特别关注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主张建构服务于女子高校教学目的课程。女性文学的研究在学术领域一定程度上具有反对性别偏见合理性,也存在着对于女性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争论。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它对高校,尤其是女子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学家袁枚重视对女性进行教育,他反对世俗对女性的偏见,认为学习不是男儿的专利,女子也一样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力。袁枚言必行,行必果,为女性创造学习条件,招收女弟子,编《随园女弟子诗选》,对女性诗作大加赞赏与扶持,否定了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于今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子大学实施特色办学的发展战略是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对女性性别特征和女性成才规律的尊重,最终是为了促进女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女子大学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国内外女子大学走向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女子大学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必然选择,更是高等教育多样化背景下女子大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女子大学的特色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树立特色办学的理念是先导,找准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点,选择特色办学的路径是重点,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人类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人类过去的历史,实际上是由男、女两性共同串演的,女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几千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只是一部男性活动史,能够载入史册的女作家更是屈指可数。只有到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才以多方面的才能、大量的创作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一、“女子无才便是德回与“文 采第一” “中国妇女自从家庭制度成立,有了家庭的组织,便发生许多道德上、法律上、习惯上的不平等待遇……几千年来订定了种种规律,压抑束缚、蔽塞聪明,使女子永无教育,永…  相似文献   

13.
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个著名的文学世家,除了以沈?为代表的男性成员在传统的诗文及戏曲领域内取得的辉煌成就外,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沈宜修为核心的女性作家群具有鲜明的家族特质,她们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大多为母女词人、姐妹词人、妯娌词人、姑嫂词人;她们在创作中互相唱和,情感上互为慰藉,生活上彼此帮助,作品中萦绕着浓烈的亲情和特殊的愁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午梦堂气质"。这与吴江沈氏深厚的家学渊源、文学世家的联姻、家庭教育、作家闺中酬唱及晚明东南地区家族女性创作的繁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苏青是具有女人生命情感的作家,她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聚焦被历史所淹没的女性世界.站在广大女性的视角,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关照方式及朴实的语言显现了二十世纪初我国新女性的两难境地.从而在批判我国女子教育勇性化的同时,提出了培养经济自立、人格独立及家庭责任兼备之完美女性的女子教育观。  相似文献   

15.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搜集整理的宋代289首男词人词作和59首女词人词作中的女性隐喻的源域为研究对象,对宋代男女词人笔下女性隐喻源域的异同进行认知比较研究,并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闺秀词话>是一部收录宋至清代尤其是清代女词人生平与词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涉及宋、明女词人外,所收录的超过4/5都是清代女词人,因此,可视为"清代闺秀词话".<闺秀词话>反映了清代闺秀词春色满园、冠绝千古的盛况,对研究清代闺秀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价值主要在三方面:一、地域文学、家族文学价值;二、清代女性词史价值;三、清代女性对词境的开拓立异.  相似文献   

17.
李佩甫笔下的女性是伴随男性而存在的群体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悲情形象;第二类女子具有叛逆园子;第三类为普通农村女子,能干却颇有瑕疵;第四类是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生存的女子。作者笔下的女性作为与男性相对应的群体在其总体创作的位置和功能是靠否认自身凸现男性而得以确认的,潜藏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作家本人的男权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8.
女性教育研究学者杜学元所著的《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一书,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史,提出了中国古代存在女子高等教育并具有自身特点的观点。该书以女性主体意识的起伏发展为维度,探索从先秦到清末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社会女性观影响下的女子高等教育,视角新颖,观点独特,内容翔实,论述有力,不失为教育史研究上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建语料库,从评价理论角度研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中情态系统的使用特征和人际意义。研究发现:(1)与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相比,拜登对华贸易政策中情态系统的使用率更高,且更多使用道义情态,而认识情态和意志情态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从量值的使用情况来看,拜登对华贸易政策更多使用高值情态词,较少使用中值和低值情态词;(2)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中使用不同的情态类型进行判断,使用不同量值的情态词调节评价语势,同时将评价性词汇资源与情态词搭配,转移压力来源,实现对话的扩张与收缩。因此,情态系统具有表达主体不同程度的态度和立场、转移情态责任、扩张与收缩对话空间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准”的语法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尝试对具有情态意义的“准”是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副词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当“准”表示道义上的“许可”“必要”时,呈现出较多情态动词的特点;当表示“必然”性推断的认识情态释义时,呈现出较多认识情态副词的特点。笔者认为,“准”正处于从情态动词向情态副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