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已初步具备地域视角;近现代学者的相关论述标志着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逐步繁盛与多元.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家籍贯分布与迁徙研究、区域文学及其差异研究、特定地域作家及文人群体研究、文学风貌、题材及文体的地域研究等层面展开系统论述.国外的地域文学研究在考辨基础上重视文学集团及意象分析,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史上地域观念的形成,从神话《山海经》时代开启,下经十五国风、汉魏人物志、两晋先贤耆旧传、宋元方志、明清志书等,直到民国府县志、当代分省域文化史和文学史著等,代不绝书。近代以来,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文学创作逐渐形成潮流。时间作为一种"先验的直觉形式",只有以空间作为基础才能被聚焦和凝定,正如空间只有以时间为基础才能被聚焦和凝定一样。文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相互依存、无法分割。区域文学、地域文学和文学地理学概念,分别对应于功能文化区、感觉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东西论、南北论和地域论同时发挥作用,都对创作实践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且时有交叉,体现出理论累积的后发优势和斑驳色彩。  相似文献   

3.
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域文学研究领域中理论和操作层面的诸多问题有待研讨。首先是地域的概念及其理解 ,地域是一个空间的、文化的概念 ,因此必须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 ,这是理解地域和地域文化的基点 ;地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因而涉及到时间和传统 ;地域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 ,因此必定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参照物或参照系 ;地域又是一个立体的概念 ,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 ,再深一层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 ,而处于核心的、深层 (内在 )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在进行研究时 ,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上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纠正了目前地域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其次 ,应进一步讨论地域的划分 ,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划既不相同 ,又密切相关 ,行政区划有时也可转化为文化区划。第三 ,地域与文学之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尤其是对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这里第一次提出“地域文学场”概念 ,对解决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有一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义形成有着深刻共时性意识形态内容。地域、国家、全球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现象中有着“三位一体”的价值整合,从而在深层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无论是对地域文学的宏观文化学阐释,还是对具体地域文学个案进行文化学观照,追溯地域文学的文化根源、考察地域文化之于地域文学的影响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相比之下,关于地域文学对地域文化作用力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借由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活动,地域文学对于地域文化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7.
地域书写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优秀传统.自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这一领域逐渐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聚集了众多作家耕耘,并产生了许多经典之作.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的文学实践为地域书写提供了典范;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作家则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地域文化,在拓展地域书写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以展示地域特色为主题的作品纷纷涌现.  相似文献   

8.
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其发轫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从浅层到深层,从单面到多面,从零星到繁多,到世纪之交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而且日趋深化。随着时间的推进,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观照和探究20世纪中国文学,必然会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别致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朱晓进所著《“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一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之一,从地域文化学的研究视角,全面论述了“山药蛋派”文学与三晋文化的关系,阐释了山药蛋派文学的文化意蕴、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成功地实现了对“对山药蛋派”文学由政治工具判断向文化价值判断的跃迁,是“山药蛋派”研究中一部开拓性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伟 《天府新论》2006,(1):140-142
在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义形成有着深刻共时性意识形态内容.地域、国家、全球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现象中有着"三位一体"的价值整合,从而在深层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文学功利主义在文学理论范畴一直是被否定的对象,但在文学文化建设,尤其是地域文化建设方面,文学功利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在社会事功的建构之中,文学功利性的讲求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文学事功在社会意义上的展开,即形成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建设的一定格局。一般而言,这种地域文化可以自然形成,但如果一定地域有一定的规划、奖励或其他措施有意形成,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文学事功的讲求在文学创作的理论方面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在社会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意义上则应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13.
《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李少群、乔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齐鲁文学演变》)一书,以悠久灿烂的齐鲁文学和深厚雄浑的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野和大文学观出发,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20-12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一批以江西为背景、反映江西地域文化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对江西山川、风物、民俗作了详细记录,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晚清至民国江西形象的描摹。作家在作品中渗透了深厚的乡愁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有认同,又有审慎的批判。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中的江西地域书写,不仅可以丰富地域文学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在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热点中,发现江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日前 ,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的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在山东济南等地召开。来自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十四个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就地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现综述如下 :一、当前地域文化研究的主要特点第一 ,当前地域文化研究着力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 ,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 ,形成了全国性的地域文化研究热。与会学者普遍认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随着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 ,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受到各地各级党政领导、学术单位、经济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地域文化研究的进…  相似文献   

16.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江 《文史哲》2005,(1):91-96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左林霞 《江汉论坛》2006,(11):142-143
已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多侧重于以地域意义上的“西方”作为参照系,无论是以晚清为起点的论史框架,还是以整个20世纪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生成和发展的叙述段落,其实都隐含了文学“近代化”或者“现代性”的价值诉求,这就昭示了中国当代学者潜隐的“二元”化取向,即在新与旧、古典与现代之间作出义正辞严的了断,内含的价值取向即是达尔文“进化论”式的舍旧取新,唯新是务。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身份何在?将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国性”寄寓在汉语言文字的表述工具层面之上是否是对文学中国性的偏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  相似文献   

18.
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金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巴金文学创作"内返性"、"超越性"、"时间性"的特征对"地域性"构成消解,表现出"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地域文化"特征成就了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学,也成就了巴金.巴金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9.
从地域的角度认识、概括文学与文化的特征,古已有之,《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元代傅若金则把地域的范围推广至南北方:“夫南北之气异,文亦如之.南方作者婉密而不枯,其失也靡;北方简重而不浮,其失也俚.”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文化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着深刻影响。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清理极左思潮, 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走向世界文学”的提出,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新方法的引进, 文化热的介入, 文学流派、思潮研究的兴起, 多种研究思潮的交织碰撞促成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复杂、丰富深入的研究格局; “重写文学史”问题的讨论, 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追求的新的文学史观整合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整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尝试和努力;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新的讨论、人文精神和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都是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深层思考, 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观、史法和视野都有内在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