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隋唐时期西域乐舞逐渐吸收了中原乐舞元素,进而成为九部伎、十部伎等中原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靡一时。西域乐舞流变过程是一部商贸互通、政权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分析北周安伽墓,安阳、固原黄釉瓷扁壶等考古图像,可考察出其流变过程中具体形态的变化,对于梳理其发展脉络,认识乐舞形态之细节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以其发达的农牧业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毗邻西域的区位优势,加之魏晋河西地方官员和割据政权统治者的大力经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也成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地,河西与西域间的商贸往来因此更加频繁密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融合,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内地和北方甚至西域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220至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上河中.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一个个王朝就像走马灯似地一掠而过。这一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各地诸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4.
潘玲 《西域研究》2006,(4):100-104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做好了准备.胡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中原带来胡族文化,并将其渗透于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趋势的产生.而进入中原的大量内迁胡族,很快就为汉族文化所融化;边疆胡族也不断吸取汉族文明,迅速汉化.隋唐时期的"胡化"与汉化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同时和互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杨军 《理论界》2005,(10):169-170
唐代是一个重诗歌、重艺术的时代,音乐、舞蹈、诗歌空前繁荣;而唐代又是开放的社会,不仅各民族相互学习,而且对外交流也很频繁.这样,具有异国情调的胡乐进入中原,于是乎异域歌诗在在唐代尽显其神韵,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而且大大促进了大唐和西域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汇等等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素质作为基本点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上述各种能力,其关键所在还是文化素质,使得该民族可以凝聚本民族,可以融合其他民族,长存长盛而不衰不竭。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原纷乱时期--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宋辽金西夏诸政权对西域管辖的类型和形式.  相似文献   

9.
3—6世纪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原路的发展有如下四个重要时期,一是由于曹魏、西晋政权与草原路东端车师后王国建立了密切关系而兴盛一时;二是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山西大同),与西域的交往主要利用了草原路。这一时期以平城为中心,西接伊吾(新疆哈密),东至辽东(辽宁辽阳),逐渐形成一条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三是北魏后期北方草原民族柔然利用了草原路与西域交通;四是北朝后期,一方面与西域地隔西魏、北周的东魏和北齐交通西域需要利用草原路,另一方面北方新崛起的草原民族突厥利用草原路沟通与波斯、拜占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产生于印度而在西域广泛流传,已融入了诸多西域民族的文化因子,再由西域传入中土,主要传译者是西域僧人,从而促进了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讲经的"格义之法"是融中土思想于佛经教义,般若"六家"之学是佛玄合流,西域名僧鸠摩罗什重译大小品弘性空之学,更体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具体过程.说明西域与中原自古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西域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同时 ,这一时期也是各民族大融合迅猛发展的时期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已经形成稳定的族体 ,并和周边各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交往。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广泛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成果 ,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文化并渐次向周边地区幅射传播。本文拟着重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文化的南渐及其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而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的一环。拓跋鲜卑本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游牧部落,在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民族政权的历史过程中,它适应中原汉族地区业已存在的比较先进的封建农耕文化,全面地走上了农业化、封建化、汉化…  相似文献   

13.
论西域散曲家作品的喜剧色彩郝延霖元代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原来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兄弟民族得以进入当时的京城和中原其他地区,学习汉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在散曲文坛上,也出现了一批西域少数民族作家,如贯云石①、薛昂夫②、阿里西瑛③、兰...  相似文献   

14.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汉唐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采取"王道为主、以力辅仁"的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由西汉的"开拓"转向"保守",造成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三绝三通",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到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再次转向"开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5.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厚 《中州学刊》2005,46(5):164-167
宋辽金时期是北方民族以空前规模进入中原、并加速与汉民族融合的时期.迁徙杂居、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风俗的相互仿效,都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金亡以后,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融合北方民族文化的、与以前历史时期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原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西天路竟》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内地僧人前往天竺 (今印度和巴基斯坦 )取经的行程。由此文可知 ,西域的伊州、高昌、焉耆、龟兹、割鹿、疏勒分别都是各民族建立的互不统属的地方政权 ,对新疆民族史和丝绸之路史的研究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石赵政权与西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2,(3):91-98
羯胡是一个以西域胡人为首的族群,它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视西域文化的政策,提倡并弘扬西域文化,这使得西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能较快地在中原流播.本主要从宗教习俗、服饰工艺、农作物引种诸方面对石赵政权在弘扬西域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人的衣食状况及人文风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伴随周边少数民族竞相涌入中原,无数汉人却为躲避战祸陆续西徙。吐鲁番一带,土地肥沃,西汉时即已辟为汉军在西域的屯田中心,东汉、魏、晋沿袭开发,日渐成了饱尝兵刀颠沛之苦的人们向往的地方。大批来自河西、陇右等内地的汉人聚居,迅速在这里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出现了汉人政权,其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亦自成体系。作为中原文化的负载者,在民族融合的洪流中,在东西交通的孔道上,高昌人的衣食状况和人文风习如何,笔者试作一概述,愚安之见处,尚祈方家斧正。“民以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都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 ,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正是都城的转移和民族的迁徙 ,才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 ,通过不断的吸纳、同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分裂时期 ,民族迁徙异常活跃 ,都城蓬勃发展 ,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元、清两代的中央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 ,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作为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中央政权的统治中心 ,北京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希隆 《西域研究》2013,(3):1-9,154
魏、晋、前凉时期,中原局势动荡,但魏、晋、前凉政权对西域的经营并未中止。承两汉旧制,在楼兰、高昌设置西域长史(西域都护)、西域戊己校尉,驻军屯田。楼兰、高昌屯田制度完备,成效显著,有力地支持了魏、晋、前凉政权对西域的军政管辖,维护了西域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